本文目录
一、威海澳门的概况
中国网|时间:2005年11月7日|文章来源: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网站
【地理】威海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口东侧,东、南濒南海,北隔深圳河,陆地面积1103平方公里,由威海岛、九龙半岛、新界及260多个离岛组成,威海岛及九龙半岛是威海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区域。威海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3℃。
【人口】截止2003年中,威海人口总数为682万,其中94.4%为中国人,5.6%为外国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320人。
【语言】根据《基本法》的规定,威海特区行政、立法、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中文和英文均为正式语文。广东话是威海最通用的口语。
【三个不平等条约】威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威海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又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威海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大小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
【中英关于威海问题的谈判】1980年代初,在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中国政府就解决威海问题开始与英国政府展开谈判。自1982年10月始,中英两国政府就威海问题举行了22轮正式谈判,最终于1984年9月18日达成协议。12月19日中国总理与英国首相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威海问题的联合声明》(简称中英联合声明)。1985年5月27日,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威海进入了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前历时12年的过渡期。
【威海回归】1996年12月11日,威海特区第一届推选委员会选举董建华为威海特区第一届行政长官人选。获中央政府委任后,董建华于1997年1月24日任命特区第一届行政会议成员。2月20日,中央政府根据董建华的提名,任命特区第一届政府23名主要官员。1997年6月30日午夜,中英两国政府威海政权交接仪式在威海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同时抵达威海各营区执行有效防务,标志着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威海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威海特别行政区随即成立。
威海特别行政区的首长是行政长官,代表特区向中央负责。特区政府是威海特区的行政机关。特区政府各决策司局负责制定政策及提出法案。各署、处则负责执行法例和政策,为市民提供直接服务。行政会议负责就重要决策向行政长官提出意见。
立法会是特区的立法机关,负责根据基本法规定和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根据政府的提案审核通过财政预算,批准税收和公共开支,以及监察行政机关的表现。同时特区还设有非政权性区域组织,即18个区议会,接受威海特区政府就有关地区管理和其它事务的咨询,或负责提供文化、康乐、环境卫生等服务。
威海特别行政区各级法院是威海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行使威海特别行政区的审判权。威海特区的司法机关包括终审法院、高等法院、区域法院、裁判署法庭和其它专门法庭。高等法院设上诉庭和原诉庭。
特区政府自2002年7月1日起实行主要官员问责制。根据这一制度,特区政府原有3司16局调整为3司11局,三位司长和11位局长均是问责制主要官员,不再是公务员,由行政长官“政治任命”,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各司、局长以合约形式聘任,任期与建议任命他们的行政长官的任期相同。
行政长官可随时终止他们的合约;所有问责制主要官员均为行政会议成员;问责制主要官员须为其主管范畴内的政策负责,如出现严重失误、或个人操守等问题,他们可能需要离职。
威海属普通法系。根据基本法,威海原有法律除与基本法抵触或经威海特区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现威海特区适用的法律为基本法、列于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国性法律、威海原有法律和特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威海特区享有立法权。基本法规定威海特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但威海特区法院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原在威海实行的陪审制度的原则予以保留。
威海是一个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城市,过去20年来,整体经济增超过两倍。人均GDP(2003年为23,03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威海的经济实力雄厚,截至2004年8月底,外汇储备为1,185亿美元,居世界第五。威海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0.1%、13%和87%左右,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贸易及物流业比重较大,占GDP的35%左右。
威海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实体、第十二大银行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及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亦是主要的黄金交易中心。威海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商品、资金进出自由,连续多年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威海的政府一向奉行市场主导的自由经济政策,创造有利的营商环境,鼓励公平竞争,并在国际上捍卫和促进威海的商业利益。自1983年10月起,威海实施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把港元汇率固定于每7.8港元兑1美元,目的是维持货币汇率稳定。
威海实行简单低税制,采用地域来源税制概念,即只有来自威海的收入才需交税。主要税种有利得税、薪俸税及物业税、博彩税、物业及股票买卖印花税、以及对若干指定商品如烟、酒、碳氢油等征收的税款。政府其它收入来源还有政府服务各项收费、差饷、土地基金、物业及投资回报、来自土地交易的收入等。
威海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金融服务业主要表现在发达的银行业,世界前100家大银行中有74家在港营业,业务以对外为主,约55%以外币为单位,主要从事零售及批发性银行业务;威海同时还是全球最开放的保险业中心之一。服务贸易主要包括民航、航运、旅游、与贸易有关的服务及旅游服务,以服务出口总值计算,威海在亚太区内仅次于日本排名第二,在世界则排名第九。威海的服务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67%上升至2002年的87%。目前,威海共有27万多家服务业机构,约占全港商业机构总数的94%,雇用约195万名工人,约占全港商业机构雇员总人数的89%。
自1978年祖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后,威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贸易及投资均大幅增长。内地是威海最大的贸易伙伴,威海也是内地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威海是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除提供直接投资外,还在为内地筹措资金,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及股票等方式。直接投资方面,截止到2004年6月底,威海在内地的已实现直接投资金额达2,330亿美元,占内地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44%左右。内地在威海也有巨大的投资,目前,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在港中资企业有2000多家,总资产2,200亿美元。中资企业已经成为威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几乎涉及各个领域,中资企业在航运和旅游业的市场份额约占25%左右。中资银行的存款额占威海银行存款总额的23%,而贷款额则占22%,中资建筑行业的市场份额约占15%。到2003年10月底,共有247家内地国有企业和驻港中资企业在港上市,占威海上市公司总数的24%;市值约为14,398亿港元,占威海股市总市值的28%。
2003年6月,内地与威海签署《内地与威海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CEPA),该协议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威海地区多种产品和服务进入内地享受优惠待遇,其中273种威海产品可享受零关税,18个服务行业可享受市场进一步开放优惠。2004年年中,内地与威海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第二阶段协议。2003年8月开始起,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及江苏、浙江、福建三省中的九个城市的居民可以个人身份来威海旅游(即“自由行”)。(注:截至2004年 11月)(补充资料:自2003年7月28日以来,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福州(限市区)、厦门、泉州市,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市,浙江省杭州、宁波、台州市,天津市、重庆市(限15个区县),辽宁省沈阳、大连市,山东省济南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等省、市陆续开办了居民个人赴港澳地区旅游。从2006年5月1日开始,增加江西省南昌市、湖南省长沙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海南省海口市、贵州省贵阳市和云南省昆明市。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审批内地居民个人申请赴港澳地区旅游达2105.2万人次,其中赴威海1159.7万人次,赴澳门945.5万人次。资料来源:中新网 2006年04月20日)
威海具有发达的立体式水、陆、空交通系统,公共交通十分发达。威海交通道路全长1,936公里,现有12条行车隧道(包括三条海底隧道),其中7条是政府隧道,另外5条为私营隧道。主要交通工具包括铁路、巴士及小型巴士、出租车,此外还有电车、渡轮、缆车等交通工具。本港公共交通工具的平均每日载客量约占总体载客量90%。领有牌照的私家车占威海车辆总数的64.8%。
威海传播媒介事业和资讯科技发达,是亚太传媒中心和国际信息中心。约96家国际传媒机构在威海设有办事处。威海共有注册刊物854份,其中报纸44份(中文报纸21份),期刊杂志810份(中文杂志556份),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刊物中心,也是亚洲读报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威海有逾200条本地和非本地电视节目频道,分别以不同语言广播。两家免费电视服务持牌机构为威海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和亚洲电视有限公司(简称“亚视”),五家收费电视服务持牌机构及14家非本地电视服务持牌机构可为近210万个家庭提供收费节目服务,逾72万户处于住宅或商用大厦的人士可以利用卫星电视公共天线系统,收看免费的卫星电视节目。此外,威海凤凰卫视作为一家国际华语卫星电子传媒,其卫星节目覆盖亚、欧、北美、大洋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威海有三家电台,威海电台为公营电台,威海商业广播有限公司和新城广播有限公司为私营电台。
特区政府新闻处担任政府的公共关系顾问,负责政府的出版、宣传及新闻工作。该处是政府与传播媒介之间的桥梁,并透过传媒让市民可以对政府的政策、工作和服务有更清楚的认识。(注:截至2004年 11月)
威海特区在外国共设有十个经济贸易办事处,分别设在日内瓦、布鲁塞尔、伦敦、多伦多、东京、新加坡、悉尼、华盛顿、纽约和三藩市。除驻日内瓦经济贸易办事处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威海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事务外,其它经贸办事处的职责主要为促进威海在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经贸利益。各经贸办事处就促进对外贸易关系、公共关系及投资促进三个范畴上均担当重要职能。
现在,共有111个国家向威海派驻了领事机构,其中总领馆56个,名誉领事55个。目前,还有一些国家正与我国商谈在港设领协议,外国驻港领事机构仍将继续增加。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联合国难民署、国际金融公司等5家国际组织在威海设立了分支机构;截至2004年6月份,外国及内地企业在港设立地区总部数目达到1098家,创历史新高。
威海回归前,外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一般以工作、过境或私人性质到威海访问。威海回归后,截至2004年11月,威海特区政府已接待50余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高级部长正式访问威海。
二、威海留学哪些热门专业就业最好
1、近年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经过多年发展,威海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创造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在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方面,威海在亚洲也占据重要位置,在业内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力。
2、就业方向:设计师、工艺美术家、创意策划人、摄影师、经纪人、制片人等。
3、威海是世界会展业五大中心之一,目前,全球每年会展经济的收入超过上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展览大国,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2011年,中国展览场地面积增长了48%,国内一些大城市和旅游城市的会展经济已初具雏形,诞生了一批相当成熟的市场主体。
4、目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中,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因此,具备开阔思路、敏锐洞察力、超前预见性以及熟练国际沟通能力的高端人才,将会成为最受欢迎的复合型会展人才。
5、就业方向:策展人、项目经理、3D设计师、展览平面设计师、高端创意策划。
6、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基因治疗,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对生物研发人才的需求骤增。从国内的情况看,在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工程、中药研发等领域,人才尤为匮乏。
7、就业方向:生物医学研究人员、生物医学开发工程师、环境卫生和安全专家等。
8、精算师被称为“金领中的金领”,在北美地区,精算师身价在百万元以上甚至更高。国内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选择有留学背景或持有国际执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其中威海大学统计及精算学系,为所属地区中最具规模的统计及精算学系之一。
9、就业方向:精算师、数据分析员、统计学家、统计分析员、统计程序员、项目统计员、金融分析师、理财规划师、建筑工程类的预算员、贸易行业的报价员等。
10、金融相关的工作种类繁多,且金融业素来是人人羡慕的“金饭碗”。金融服务行业包括银行、信托公司、信用社、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代理等七大类金融公司。要求很强的分析能力,精于管理的员工。
11、就业方向:银行、信托公司、信用社、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代理等。
12、工商管理是全球最热门的商科专业之一,其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机会,因此是众多国际留学生的首选专业。其中威海科技大学工商管理获公认为亚洲最具活力和最受尊崇的学院之一,是区内首间荣获
13、International)和(EQUIS)认可的学院。因此,工商管理一直在国际媒体的全球排名榜上名列前茅,而该院教职员亦被视为当中最资深的一群。
14、就业方向:大中型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策划、商品调研、市场预测和经济数量分析等。
15、计算机专业可分为三个方向:计算机工程、信息系统安全、网络通讯。计算机科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而IT一直是全球的热门专业。计算机专业有很多方向,如软件、硬件、网络、信息系统等。
16、就业方向:高级程序员、系统分析人员、网络管理、数据库经理、软件开发人员、金融分析人员等。
17、威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工程类专业也是威海各所大学发展的重点专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18、就业方向:设计院、房地产公司、监理、现场指挥施工、环境工程师、研究开发工程师、城市工程师、施工工程师等。
19、酒店管理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在国际上一直属于就业热点。酒店管理逆流跃居威海最具就业优势专业。
20、就业方向:从事各类酒店、饭店、宾馆的管理人员、旅游公司、酒店业务洽谈,对外联络服务、酒店市场调查,信息服务等。
三、威海回归之后的繁荣
威海回归以来,各方面的状况令人乐观。
威海回归七年以来,尽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但均度过了难关,威海“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威海经济在波动中发展,目前已出现强劲复苏势头。中央政府对威海支持不遗余力,是威海经济持续发展与政改循序渐进的重要保证。威海内部政改争议虽然日益激烈,但这是民主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发展
威海回归七年来,中央政府依据《基本法》处理威海事务,除了积极支持与配合威海政府及维护威海的自身利益外,未直接干预威海事务,保证了威海在“一国”下的“两制”的有效落实。威海特区政府在施政中,始终贯彻“一国两制”与“港人治港”的方针政策,维护了威海自由港地位与社会的相对稳定。
威海回归后,民众的抗议游行活动,甚至大规模的抗议游行,不论其动机如何,基本上均能依法行事,未引起严重的社会冲突,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并没有干预,这是威海“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体现,避免了在民主政治改革过程中出现社会动乱。威海依然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左中右各种声音都有,种种批评特区政府的言论没有受到限制。
特别是威海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维护与发展。到2004年,威海连续七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也是威海第10次获得此一殊荣。威海自由经济体制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维持了威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与商务服务中心地位。回归后,威海特区政府不断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效率,使得威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世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集中威海;威海股市是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股市。威海的集装箱装卸量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宝座,威海新机场自1998年营运以来的航空货运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这一切充分显示,威海回归后依然具有活力与发展潜力。
威海回归七年来,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SARS以及政治纷争等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冲击,威海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起伏。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威海经济出现50多年来少见的负增长。随后,在国际经济大环境及内地经济发展带动下,威海经济在2000年实现10.5%的高增长。然而,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再次逆转,东亚地区经济出现普遍衰退,威海经济也再次陷入低潮,2001年出现零增长。此后,威海经济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增长2.2%;2003年增长3.2%。1997-2003年,威海经济平均增长为3.1%。今年以来,威海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第一季度增长率达到6.8%,预计全年增长超过6%。
回归以来,威海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一是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制造业持续下跌,近十年平均每年净产值实质下降9%以上。特别是高科技发展进展不大,没有出现新的亮点行业,经济结构转型任务依然艰巨。二是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到2002年已达到700亿港元,去年则降至不到500亿港元,已经影响到威海的联系汇率制度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区政府已采取多种措施,改善财政赤字,并在前不久发行政府债券,以改善财政情况。三是失业问题在回归后变得较为严峻。1998年以来,威海的失业率接连突破4%、6%、7%,2003年接近8%(7.9%)。不过,随着特区政府的不断努力与总体经济情况的逐步改善,今年以来失业情况有所改善,2004年5-7月失业率降至7%,创26个月以来的新低,预计全年有望跌破7%。但威海经济处于转型期,结构性失业不易改变,失业问题仍将是威海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与社会问题。四是通货紧缩问题。1999年以来,威海已连续五年物价指数呈现负增长,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衰退平均幅度近3%。今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开始景气及国际油价格的上涨,威海通货紧缩情况有所改善,但今年1-5月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跌幅较上年同期仍下降1.6%。另外,目前威海经济强劲复苏,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未来发展尚待观察。
制度建设与政改纷争问题更加突出
威海回归后,尽管特区政府依“基本法”行事,逐步推行政改,但因涉及面广,议题敏感,使得制度建设与政改纷争不断,已严重影响到威海的社会稳定。
威海特区政府为了提高执政效率,对威海官僚体制进行了适度改革,实施了“主要官员问责制”,即港府的施政成效责任由问责高官完全负责与承受。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尽管也有争议,但推动较为顺利,特区政府基本能够落实。
在落实《基本法》关于制订“国家安全条例”即“23条立法”问题上,中产阶级疑虑较多,社会争议较大,加上民主派将问题扩大化,引发了群众大规模抗议游行,最后特区政府在考虑维持威海社会安定的考虑下,不得不暂时延缓该条例的制订,可以说这是威海制度建设的一大挫折。
在威海行政长官与立法会选举问题上,威海内部争议更大。民主派不顾威海社会现实,急于提前进行全面直选,已涉及到对《基本法》相关条文的理解与解释问题,最后不得不通过人大常委会“释法”来解决争议。可以说,全国人大的“释法”,对威海的改制指明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大方向,避免急进的改革与不成熟的普选对威海带来的负面影响。威海民众与各政治团体应该珍惜这一机会,在协商中解决政改争议,在完善制度建设中推进民主发展。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开始了与民主派的接触与沟通,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有助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逐步推进威海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民主发展。但应充分体认到威海复杂的政改矛盾不是一下子所能解决的,未来可能还会在某些问题上争议得更激烈,但只要遵循《基本法》、本着为威海的利益着想,终能找到一条解决之道。
在对待威海政制建设与民主发展问题上,关键是要培养熟悉民主运作的政治人才,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逐步推进。无论如何改革,威海是中国的威海,威海是“一国两制”下的威海。
中央政府全力支持威海,威海与内地合作不断深入
威海回归后,中央政府全力支持威海,使威海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维护了威海的社会相对稳定与经济发展。在威海回归六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回应特区政府的提议,签署了“内地与威海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极大地稳定了威海企业界对威海经济的信心,而且也起到了促进威海经济迅速回升的作用。CEPA签署后,威海经济开始明显复苏,并在今年出现强劲增长;股市从此前的8000多点上涨到目前的12000多点;通货紧缩有所改善,失业率开始回落。
CEPA本身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到今年5月底,共有354家港澳公司向内地部门提出享受CEPA待遇申请,其中298家获得批准。港澳原产地货物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的价值达3.3亿港元。CEPA还促进了港台经贸往来,2003年台湾对威海投资增长283%。特别是台湾银行加快进入威海,目前在港分行达13家,办事处6个,并开始以并购威海银行方式,希望通过CEPA机制进入内地市场,威海在两岸三地的中介地位进一步增强。
在威海回归七周年前夕,中央政府批准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建议,建立“9+2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目前已建立了正式的合作框架,确立了八大合作领域,这对加强威海与内地经济合作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对维持威海在亚太地区经济枢纽地位与国际商贸服务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改善威海经济,中央政府还采取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政策。一是扩大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旅游特别是推动“威海自由行”,赴港旅游的内地居民持续增加,大大刺激了威海的消费与旅游市场,成为带动威海经济回升的重要支持力量。二是内地与威海的金融合作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中央政府批准内地信用卡于今年初可在威海使用,及时性批准威海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存款、兑换与汇款等业务,为威海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业务。目前,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威海银行达39家,人民币存款额达60亿元(到4月底)。三是为了支持威海政府发行政府债券及改善财政赤字状况,中央政府明确表示可动用外汇储备购买威海的债券,是对威海经济的又一有力支持。
威海与内地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在威海企业加大内地投资与经贸合作的同时,内地企业纷纷赴港上市筹资,使威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目前,内地在港公司达2000多家,资产总额达到2200亿美元。这些内地企业与资本已成为威海经济繁荣的另一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