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鲍鱼大咖

捷胜鲍鱼场?捷胜渔港怎么样

鲍鱼大咖 2024-03-05 6
捷胜鲍鱼场?捷胜渔港怎么样摘要: 本文目录捷胜的海胆作文我的家乡捷胜镇捷胜的农业一、捷胜的海胆捷胜镇是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汕尾文化古镇,有着许多的风光秀丽、历史文化考古价值的名胜古迹。捷胜镇的沙角尾等沿海村,出产的...

本文目录

  1. 捷胜的海胆
  2. 作文我的家乡捷胜镇
  3. 捷胜的农业

一、捷胜的海胆

捷胜镇是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汕尾文化古镇,有着许多的风光秀丽、历史文化考古价值的名胜古迹。

捷胜镇的沙角尾等沿海村,出产的海产品更是鲜美、名贵,历来盛产海胆、鲍鱼、石斑、棱虾、角螺等名贵海产品。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物产。在汕尾地区,海胆这种海产品,人们特别喜欢捷胜海域出产的。喜欢吃海胆的汕尾人,对捷胜海域出产的海胆情有独钟、念念不忘。或许,识货会吃的人,总能在那细微口感差别中体会出差异。每当有新鲜出海的海胆,会吃敢吃的人们更是喜欢生吃,说这样吃法,才能品尝出味最鲜最美最香的海胆。

以前,无论是海胆刺身,腌制的海胆,还是生煎的海胆,海胆炒饭等,因海胆那股独特的、浓浓的腥味,一直让我望而却步,不敢尝试。

几年前,有位朋友,调到捷胜镇内上班。早已听说捷胜海域出产的海鲜美味,一群女生相约着要去品尝捷胜的海鲜。口说是要去捷胜探望朋友,但暗示着明示着垂涎着捷胜的海鲜。

一天中午,我们如约相聚在捷胜镇沙角尾一家海鲜店。热情的朋友早已点好菜,我们一到,一盘盘鱼虾蟹蛤蜊海胆苦螺鸡爪螺等美味的海鲜就相继上桌,七八人一桌十多个菜,竟然一一被我们吃光清盘。不得不,佩服着我们在场几位女生的战斗力。我们谦虚着表示,这一切要归功于捷胜的海鲜太过美味,太过鲜美,事实也是这样呀。

这一桌海鲜大餐中,不得不说,那盘生煎海胆。记得,对于吃比较挑剔的那位女生,那天看到那盘生煎海胆,一直在说着:我爸说,海胆有很多益处;我爸说,要多吃海胆,海胆吃多也不会胖……或许,被她的言语所影响,被她的行动所感染,大家纷纷夹起海胆品尝。我也是跟着夹起一块金黄色的海胆,凑近一闻,是有股腥味,但没有想像中那般强烈,这般腥味还是可以接受。一咬下有些软,入口却喷香。品尝之后,恍然大悟,哦,海胆原来是这般味道。原来,一直以来都被骗了,海胆原来是这般美味。于是,也就欢快品尝着。自此以后,也就喜欢上吃海胆。

后来查阅有关资料,海胆不仅是一种上等的海鲜美味,还是一种贵重的中药材。海胆卵的主要营养成分为卵磷脂、蛋白质、核黄素、硫按素、脂肪酸等。海胆卵所含的脂肪酸对预防某些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作用。中医认为海胆卵味咸,性平,具有软坚散结、化痰消肿之功效。怪不得,海胆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原来,海胆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有着许多益处。

上周,在同事家吃晚饭,桌上也有生煎海胆这道菜。她说,那是她的邻居所煎的,还特意介绍她邻居是捷胜人,说捷胜的人,都会做生煎海胆这道菜。

听说,生煎海胆是一门技术活,就算是专业的厨师也不一定能掌握好。但捷胜的人们,都会生煎海胆这门技术活。或许,海胆是捷胜的名产,捷胜的人们,喜爱海胆。为了让捷胜的海胆更扬名,人们更是把煎海胆这个技能当作是他们的传统文化,一代代继承下来,传递下去。

二、作文我的家乡捷胜镇

捷胜镇离市中心至少20公里。

东与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毗邻,北与汕尾市东涌镇接壤,南临南海。总面积达44.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公里。有34个自然村,总人口为4.6万人。

原址为汕尾市古战场捷琅埔.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千户候良率吏民英勇抗

捷胜镇名胜-得道庵

击并大败倭寇,故改称捷胜。明、清代设是所署、镇抚司、吏目厅等官方机构,军事上属汕尾妈石卫

捷胜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2.l℃,年均降水量为1929.6毫米。全镇背山面海,中部地势略高,耕地多为沙质土,也有少量的淤泥土壤,适耕性较强。

捷胜镇风景区-龟龄岛

该镇海岸线长,有沙角尾等5个沿海村,现有渔船204艘,1314吨位,历来盛产海胆、鲍鱼、石斑、棱虾等名贵海产品。沿岸海滩地带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工厂化养鲍基地,有养鲍场11家,总面积达37万平方米,年产鲍鱼135吨,产值达4000万元。

有三资企业及三来一补企业21家,主要生产服装、塑料、鞋业等制品及来料加工等。

捷胜镇是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汕尾文化古镇,有着许多的风光秀丽且具有历史文化考古价值的名胜古迹,其中龟龄岛是出名的一个,市场旅游景点之一。

捷胜鲍鱼场?捷胜渔港怎么样

捷胜镇中,沙角尾等5个沿海村,现有渔船204艘,1314吨位,历来盛产海胆、鲍鱼、石斑、棱虾等名贵海产品。沿岸海滩地带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工厂化养鲍基地,有养鲍场11家,总面积达37万平方米,年产鲍鱼135吨,产值达4000万元。但是沙角尾村中是没有鲍鱼场的,渔民都是以捕鱼为生。

而农业方面,这里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和各种各样的蔬菜,如菠菜、葱、苦瓜、青瓜、南瓜、番薯、花生等等。除此之外,有些农户还饲养了牛和猪等。

全镇耕地面积约11700亩,其中水田约4210亩,旱地约696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1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花生、豆类等。2006年农作物总产量14842吨,其中粮食作物年产量达到6992吨,蔬菜产量达7660吨,产值800多万元;投资1000万元,面积1000亩的大埔农业生态基地已发挥效益。

沙角尾、石岗、石头、牛肚、沙坑、东坑等6个沿海村,有渔船420艘,1314吨位。2006年水产品产量达

捷胜镇

到近9000吨,其中鲍鱼产量256吨,1996年时曾建成中国最大的工厂化养鲍基地,当时有鲍鱼场11家,总面积37万平方米,年产鲍鱼196吨,产值约2700万元。 2006年,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的健泰鲍鱼场相继投入建设并部分投产。

积极实施外向拉动战略,走“工业兴镇”道路,外引内联,强化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和促进工

捷胜镇

企业生产发展。2006年全镇有“三资”企业及“三来一补”企业16家,主要生产服装、塑料、鞋业等,全镇有嘉伦毛织厂、增加毛织厂、鸿泰毛织厂、塑胶工艺厂四个超500万元的企业。全镇还有贝雕、木雕、“五金”等多家手工业。

全镇设立霞仔岭工业园区,鸡啼岭工业园区,国防公路沿线两边土地规划、开发,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扩大工业区域。投资1.3亿元,长32公里的捷胜至凤飞山的国防公路已全面兴建。捷胜自来水净化设施项目已完成规划和可行性报告,并已向省申报立项;捷胜得道庵旅游区配套建设项目以及龟龄岛旅游区度假村项目已完成规划及有关立项申报手续;捷胜渔港建设项目已通过论证,完成规划,设计及组织有关材料向上级申报立项,并已列入市海洋与渔业“十一五”规划。2006年投入行政自然村公路铺设水泥路面资金175万元,铺设水泥面路长5公里;投入农村饮水工程资金187万元,改造和接通自来水管道7400米。

全镇有锡坑、前进、东坑下库、东坑上库、沙坑、军船头、沙角尾及九伯岭等8个水库。2003年以来,投入资金377万元,做好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旱、减灾防灾的能力,为农业增收创造了重要条件。

捷胜诗祠社、灯谜社及诗画社健康发展,定期出版期刊,推动了捷胜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和弘扬了捷胜的人文精神。在汕尾成功举办了捷胜诗书画展览,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使捷胜文化遗产更加发扬光大。

捷胜属汕尾文化古城,有600多年的建城史。捷胜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沙坑文化遗址得道庵、龟龄岛、黎明洞、白石庵等,这里海岸线12公里,曾经有金沙滩、金海滩的美称,实属旅游之胜地。

着力从整合旅游资源,从打造旅游文化入手。以该镇“白石庵”、“妈祖庙”、“云山观”为基础,以“得道庵”为重点,将其打造为捷胜镇的宗教旅游文化向外推介。搞好自然风景的资源整合,由捷胜八景以及“黄金沙滩”、海洋养殖观赏园组成,规划出发展方向,彰显特色,抓好阳光、沙滩、空气、绿色等几个基础要素,在神、海、沙、石兼备及人文内涵丰富的基础上实施旅游旺镇的发展战略。打造好具有海鲜特色的美食文化。捷胜沿海的黄鱼、海胆、龙虾、膏蟹、石斑、角螺、鸡爪螺、紫菜、鲍鱼等等都是这里的海特产,特别是鲜活生猛的大网鱼,令不少人赞口不绝。当地流传一句话:“喝大网鱼汤赢过吊‘氨基酸’”来形容大网鱼的营养价值。

已在扩建的旅游景点有:得道庵祖师庙,该庙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投资500万元;动工兴建海洋养殖观赏园附近的度假村,计划总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白石庵正在进行全面装修,并已把原来狭小不平的路面拓宽建好。

捷胜镇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汕尾文化古城之一,其文物古迹较多。不但有唐宋元明清时期残留的大石牯古村遗址、茅埔墟镇遗址、隍庙戏台遗址、捷胜所署遗址等,还有距今6000年和3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沙坑南,东坑南和沙角尾等遗址。另外,城隍爷、观音堂、七老将祠、长春洞、白石庵、得道庵、云海寺、黎明洞、龟龄岛、石狗湖等古建筑和自然风光也极具地方特色。它们构成了捷胜镇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旅游景观。

沙坑北遗址

沙坑北遗址位于捷胜城西南四公里处,遗址东南面约一公里是沙坑村,南面距龟龄海约二公里,逶迤的丘陵山地成为该遗址北面的天然屏障,东面有淡水山坑向南流出龟龄海。由于历年来造林砍林,该遗址受严重破坏。出土文物有磨光石器和夹砂粗陶片。

石器,只有双凸面磨光石斧,没有发现石制饰物和其他器类。

陶器,多为夹砂粗陶器,有夹砂陶罐、釜残件等。器形呈敞口、斜肩、鼓腹。器表加浅褐色陶衣,饰绳纹、刻划纹、篦点纹等。烧制火候低。

还有制作精良的泥质软陶陶器,有圈足盘、敞口罐等,并有彩绘圈足盘出现。敞口罐的颈部有较精细的刻划纹,或饰篦点纹。

这类遗址还包括捷胜东坑遗址。

沙坑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沙角尾遗址

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址包括捷胜沙角尾,田墘南町、石鼓、东州坑沙坝仔等处,沙角尾遗址较有代表性。

沙角尾遗址位于捷胜城东南三公里处临海山坡上,西北面距沙角尾村约一公里,东面背山,西南临海。遗址所在地是红粘土临海山坡,不长草木,水土流失较严重。三角尾村原地名为“沙角尾”,《粤东考古发现》一书写作“三角尾”。

沙角尾遗址的文化特征:

石器,主要是多型号的磨光长身石斧、石奔,有少量的有肩石奔。还有呈叶形的磨光石箭镞。

陶器,主是一种矮圈足陶罐,饰曲折纹,腹部饰一周附加堆纹。有的罐口沿带流。器表饰绳纹、斜方格纹、叶脉纹、曲折纹等纹饰。

沙角尾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沙坑南遗址

沙坑南遗址(《粤东考古发现》一书称为SOS)位于沙坑北遗址南侧,东北面一公里是沙坑村,南距龟龄海约一公里,东面有淡水山坑向南流出海。出土文物的特征:

石器:石石奔的横截面呈梯形,有一种成弧凹形刮削器。还有石箭石族、石矛、匕首和石戈等石器磨制特别精良,数量和器类都较多,是一处重要的制石箭工场。

陶器:主要是一种饰绳纹的夹砂粗陶器。还有一种饰方格纹的泥质纹陶陶罐,口沿用轮制,腹部用手制而器身颇薄。这种方格纹陶器与菝仔围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泥质陶陶器相类似。

沙坑南遗址属于新石时代末期。贝壳碳十四化验测定的年代是公元前1050年(差距100年)。

东坑南遗址

东坑南遗址(《粤东考古发现》一书称为TAS)位于捷胜东坑村南侧,东临东坑湖,西二公里是东坑盐町,南距坑海一公里,北距东坑村二公里,东北面有山塘围沟淡水山坑,流经遗址东面出海。遗址面积约五十多亩。其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

石器:主要是一种数量较多的、呈孤凹形的刮削器。有一种横截面成梯形的石奔。还有石箭镞、石矛、石戈等。

陶器:夹砂陶器有黑陶和红陶二种,主要器类是敞口罐。还有一种矮圈足夹砂陶碗,器表饰绳纹。

泥质陶有浅红色和灰色二种,主要是一种有流带把壶,有一种直口陶罐和烧制火候较高的陶奔,器表均饰方格纹或双线方格纹。有的方格纹陶已烧制成近瓷的硬陶,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制陶技术。

在文物普查中,我们还在东坑南遗址发现了带深粽色厚釉的泥质陶片,由此说明,用釉的年代可上推以新石器时代。

以上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表明,东坑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该遗址的木碳样本的碳十四化验,年代测定于公元前1175年(差距400年)。

全镇有完全中学一所(文昌),初级中学一所(捷中),小学十二所,幼儿园三所(私立)。全镇在校的高中生920人,初中生2800人,小学生5331人,在园幼儿110人,在校教职员工393人,其中中学教职员工163人,小学教职员工230人。全镇中小学有电脑室3间,多媒体教室4间;近几年小学入学率达99.8%;中小学教学质量均居全区前茅,文昌中学高中部连续三届高考成绩喜人,今年高考入3A以上43人(其中本科6人,第一批2人,2A12人,2B12人);文昌中学创办艺术特色学校,传承和弘扬捷胜传统书画艺术,受到上级的表扬。2005年,文昌、捷中均评为城区一级学校;2003年以来,全镇投入“改薄”资金512.5万元,其中:新建沙角尾、前进两所小学,改造牛肚、沙坑、石岗三所“薄弱”学校及配置东坑校围墙,文昌中学扩建教师宿舍,捷胜中学2006年投入资金200万元新建教学楼和宿舍楼近3000平方米,优化教书育人环境,改善了办学条件。

三、捷胜的农业

全镇耕地面积约1170亩,其中水田约4210亩,旱地约6960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1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花生、豆类等。2006年农作物总产量14842吨,其中粮食作物年产量达到6992吨,蔬菜产量达7660吨,产值800多万元;投资1000万元,面积1000亩的大埔农业生态基地已发挥效益。

渔业:沙角尾、石岗、石头、牛肚、沙坑、东坑等6个沿海村,有渔船420艘,1314吨位。2006年水产品产量达到近9000吨,其中鲍鱼产量256吨,1996年时曾建成全国最大的工厂化养鲍基地,当时有鲍鱼场11家,总面积37万平方米,年产鲍鱼196吨,产值约2700万元。 2006年,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的健泰鲍鱼场相继投入建设并部分投产。

工业:该镇积极实施外向拉动战略,走“工业兴镇”道路,外引内联,强化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和促进工企业生产发展。2006年全镇有“三资”企业及“三来一补”企业16家,主要生产服装、塑料、鞋业等,全镇有嘉伦毛织厂、增加毛织厂、鸿泰毛织厂、塑胶工艺厂四个超500万元的企业。全镇还有贝雕、木雕、“五金”等多家手工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