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食肉动物吃鲍鱼?食肉动物吃鲍鱼会怎么样

admin 2024-03-16 8
食肉动物吃鲍鱼?食肉动物吃鲍鱼会怎么样摘要: 本文目录哺乳期一天吃几个鲍鱼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距今万年~)海獭喜欢吃什么呢哪些动物喜欢吃海参一、哺乳期一天吃几个鲍鱼一个即可,鲍鱼是一种食材,它不是药品或者保健品,可以天天吃,...

本文目录

  1. 哺乳期一天吃几个鲍鱼
  2. 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距今万年~)
  3. 海獭喜欢吃什么呢
  4. 哪些动物喜欢吃海参

一、哺乳期一天吃几个鲍鱼

一个即可,鲍鱼是一种食材,它不是药品或者保健品,可以天天吃,没有一天吃多少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在烹饪鲍鱼的时候一定要熟透不能吃半生不熟的,有一些人吃鲍鱼就胃痛,是因为它的蛋白质很难消化的缘故,痛风的患者和尿酸高的患者不易食用鲍鱼,只宜少量喝汤。另外感冒发烧或阴虚喉痛的人不易食用鲍鱼。

哺乳期能吃鲍鱼,但一定要适量。在食用鲍鱼的时候,应选择软硬适度,咀嚼起来有弹牙的感觉,伴有鱼的鲜味,入口软嫩柔滑,香糯粘牙。切忌鲍鱼过软或过硬,过软如同吃豆腐,过硬如同嚼橡皮筋,都难以品尝到鲍鱼真正的鲜美味道。

鲍鱼,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最常用的是指一种原始的海洋贝类,属于单壳软体动物,其只有半面外壳,壳坚厚、扁而宽,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位居四大海味之首。鲍鱼呈椭圆形,肉紫红色,鲍鱼肉质柔嫩细滑,滋味极其鲜美,非其它海味所能比拟。

海鱼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血液中的低密度胆固醇减少,同时还能抵抗血液凝固,从而减少老年人患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的几率,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吃海鲜,如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如果常吃海鲜(指每周4次以上,每次100克以上),就会影响胎儿和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而且某些症状要到孩子7岁甚至是14岁后才出现。

专家们认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少吃海鲜,每周最多1~2次,每次100克以下,而且不要吃金枪鱼、剑鱼等含汞量高的海鱼。此外,患有痛风、关节炎和高尿酸血症的病人也应少吃海鲜。因为海鲜中嘌呤含量较高,病人吃了以后容易在体内形成尿酸结晶,加重病情。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应少吃海鲜,因为海鲜含碘量较高,过高的碘也会加重病情。

鲍鱼的营养价值

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四大海味之首,营养丰富,具有通便、补血益气、亮发、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以治疗头痛头晕,健脑明目,调经,养阴补虚。

具有养血、柔肝、滋阴、清热、益精、明目的功能。

鲍鱼能养阴、平肝、固肾,可调整肾上腺分泌,具有双向性调节血压的作用。

二、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距今万年~)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

6500万年前,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雄极一时的恐龙全部灭绝了,地球从此进入了哺乳动物时代,即新生代。新生代包含3个纪:古近纪(距今6500万~2300万年)、新近纪(距今2300万~260万年)和第四纪(距今260万年至今)。

新生代动物群

其实,哺乳动物在中生代就已出现,它的出现时间为1.99亿年前,而恐龙出现的时间为2.28亿年前,恐龙仅比哺乳动物出现早0.29亿年。但是,由于恐龙爆炸性的发展,以及其无比强大的生存竞争能力,所以哺乳动物难有发展空间,那时候它们的个体都很小,最大的也只有兔子那么大。到了中生代末期,恐龙遭到灭顶之灾,哺乳动物的天敌忽然间全部消失,它们就像今天澳大利亚的袋鼠一样,一下子“膨胀”起来,占据了整个地球空间,山川、平原、河流、湖泊、沼泽、天空和海洋都成了它们的“家园”,地球迎来了哺乳动物时代。

在哺乳动物时代,出现了很多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如剑齿虎。小的剑齿虎与现代老虎差不多大,最大的高1.5米,重达200千克,比现代的狮子大两倍。所有的剑齿虎都有一对长似镐头的剑齿和强壮的下颚,异常凶猛,它能捕食猎虎等凶猛肉食动物和体型比它大得多的犀牛,是雄极一时的霸主。剑齿虎除了两个长长的剑齿以外,它的样子和现代的老虎很相像。

剑齿虎头骨

剑齿虎复原图

现代东北虎

猛犸象也是一种灭绝的哺乳动物。它长5米,高4米,重6~8吨。像今天的大象一样,它长着一对很长的门牙,长约1.5米,粗壮结实,形如弯钩。猛犸象的全身披着长长的毛,背部的毛最长,有50厘米,长毛底下还长着一层厚厚的绒毛,皮下还有一层9厘米厚的脂肪,头颈部耸立着高高的“驼峰”内还储存着丰富的脂肪,这些多重的“武装”使猛犸象能够在极端严寒的气候条件下生存。在第四纪大冰期时,身披棕褐色长毛的猛犸象,奔跑在白茫茫的雪原上,分外显眼,格外妖娆,使万里冰封的原野充满着生机。可惜,它们在距今1万年时就灭绝了。如果,我们真能用DNA工程,使被冰封在西伯利亚冰层里的猛犸象复活,那有多好哦!

猛犸象还有一个“患难兄弟”——披毛犀,它也曾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大冰期时代,也在距今1万年时灭绝。披毛犀高2米。它和猛犸象一样,也有3件御寒法宝:长毛、厚绒和厚厚的脂肪层。披毛犀毛的色泽也与猛犸象相同,呈棕褐色。不同的是它没有猛犸象那样弯曲美丽的门牙,但披毛犀的头上有两个弯刀似的犀角,一前一后,一长一短,错落有序,使它显得非常庄重和威严。披毛犀的分布范围和猛犸象差不多,它们都生活在大冰期时期被冰雪覆盖的地方,最北可达北纬72°,最南至北纬33°。在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均有它们的足迹。2009年3月18日,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马坊村的村民,在盖房子时就曾发现过披毛犀化石。

猛犸象骨架

猛犸象复原图

披毛犀复原图

披毛犀骨架

猛犸象和披毛犀都有其“远祖”和“近亲”。

猛犸象的远祖有埃及发现的始祖象。始祖象出现于4000万年前的晚始新世,至2300万年前的渐新世末消亡。始祖象与现代象差别很大,它们的鼻子不长,牙也很短,体长约1.4米,高约65厘米,与现代的猪大小差不多。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现代象的祖先。此外,还有与始祖象生活在同一地区、出现和消亡时代也大致相同的始乳齿象,它们高约3米,重约400千克。出现时代较晚的象有恐象,它们生活在1600万~8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高约5米,重约12吨,广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恐象的鼻子和牙均比始祖象要长,体型也比始祖象大得多,它比始祖象要更加接近现代象。不过,最接近现代象的要属黄河剑齿象了。

始祖象

黄河剑齿象高4米,长8米,重约9吨,其门牙长达3米,门牙的最大直径大约32厘米。它是全球已知的剑齿象中,体型最大的,与现代的非洲大象相当,从大小到体型均非常像现代象。它出现于300万年前,至1万年前消失。黄河剑齿象化石的发现地点在如今的甘肃省合水县,当年的甘肃并不像现在这样干旱和荒凉,而是河湖遍地,古木参天,水草丰盛,属亚热带气候,只是在第四纪大冰期降临后,它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黄河剑齿象的门牙长达3米,它的牙已经算是很长了,但它的牙还不是最长的。2009年9月,在希腊北部一个小镇米利亚,发现了世界上最长的一对象牙,长度竟达到5.02米,经科学家研究,它是一头雌性乳齿象的门牙,其体重约6吨,高约3.5米,年龄在30岁左右。

黄河剑齿象

我们的地球,现在只剩下非洲象和亚洲象了,它们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密林中。但是,在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里,为什么没有大象,仍然是个千古之谜。

在已灭绝的大象中还有一个异类,它就是铲齿象。铲齿象除了和其他大象一样,也有两个象牙以外,它的下颌还长得特别长,非常扁平,并向前伸出,在其前端并排长着一对和下颌一样扁平的大门齿,两者连接在一起如同一把精装的大铁铲。下颌如铁铲,门齿似钢刃,所以,被古生物学家称为铲齿象。铲齿象进食时与其他大象不同,分两步:首先把食物铲断,然后用鼻子将其卷进嘴中,而其他大象都是用鼻子直接将食物卷入嘴里。铲齿象生存年代大致在距今1000多万的中新世中期,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和非洲都有分布。

现生的非洲象

现生的亚洲象

铲齿象

板齿犀

披毛犀也有其“近亲”,与披毛犀比较接近的有板齿犀。板齿犀长5~8米,重3~4吨,与现代象大小相当,头上的角长约2米。板齿犀全身也有毛,颇像小的披毛犀,它们都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时寒冷的地区。板齿犀出现于大约160万年前,约1万年前消失。

披毛犀也常被称为长毛犀牛,它的现代“近亲”已经很少了。全球现存的犀牛只有5种: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它们都是极度濒危的物种。其中以黑犀牛最多,也只有2万只左右;最少的为爪哇犀牛,仅存50余只。

现生的犀牛

雷犀可能是披毛犀的“远祖”,也可能是犀牛的异类。雷犀的头上没有其他犀牛那样又长又尖的犀角,而是长着两个像兔子耳朵似的“犀角”。但是,这“犀角”并不是其他犀牛那样的角质犀角,而是一种中空的骨质组织,其表面可能盖有皮肤。雷犀的个子很大,高约2.5米,和其他犀牛一样营群居生活。它生活在5500多万~3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至上新世早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北部,如蒙古和美国怀俄明州等地。

雷犀

原古马

比虎、象和犀牛变化大的要属马了。人们很难想象,今天骏马的祖先原古马只有普通的狗那么大。原古马主要发现在德国,高约35厘米左右,最高的也只有60厘米。它与现代马除了大小悬殊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它的前脚是4个趾,后脚是3个趾,而现代马的前后脚都是1个趾。原古马生活在4900万~43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历时约600万年,对许多哺乳动物来说它是一个“短命鬼”。原古马的生存时间虽短,但由于它的前后脚趾在数量上的不同,使它在研究马的起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著名的三趾马可能就是由它演变而来。

三趾马生活在距今530万~250万年的上新世。它的前后脚均为3趾,故被命名为三趾马,身材比现代马要小。三趾马在亚洲、欧洲、非洲和北美洲均有分布,我国主要发现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从原古马到真马经历了3个阶段:①原古马阶段(前脚是4趾,后脚是3趾);②三趾马阶段(前后脚均为3趾);③真马阶段(前后脚均为1趾)。与马相比,长颈鹿的变化要小得多。

人们经常会问,动物园里长颈鹿的脖子怎么会那么长?它的脖子原来就那么长吗?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在300万~200万年前上新世的古长颈鹿。古长颈鹿的脖子并没有今天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它只是因为贪食高枝上的嫩叶,不断地拼命伸长脖子,持之以恒演化而来。中国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如山西、内蒙古和甘肃等地都曾发现过古长颈鹿化石。

三趾马

真马

古长颈鹿复原图

古长颈鹿骨架

现生的长颈鹿

在已经灭绝的鹿类当中,有两种很漂亮的鹿——并角鹿和大角鹿。

并角鹿生活在2300万~5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主要分布在北美。并角鹿高约1.2米,它除了在耳朵上方长有一对弯弯的角外,在其鼻子的后方还长出两个并在一起且在末端又分开的、形如一把两齿大耙的长角。两者一前一后、一长一短相互呼应,异常奇特和美丽。但并角鹿的大耙长角是为了防御还是为了装饰?至今无人知晓。

并角鹿

大角鹿的名称来源于它头上的大角。可惜,大角鹿在7700年前就灭绝了!这么雄美的大角鹿,为什么会灭绝呢?可能是由于古人类猎杀的结果。因为,在很多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许多大角鹿的骨骼,它们可能是古人类吃了大角鹿后剩下的。还有,在很多原始的岩画里都画有大角鹿,这也可能是原始人为了交流狩猎经验而画的。这些可以作为古人类猎杀大角鹿的佐证。但是,也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大角鹿的灭绝是因为它的角太大、太重了。可是,大象的牙不是也很大、很重吗?为什么大象没有灭绝呢?大角鹿的角到底有多大?根据化石测量,其角面的宽度约3米。雄性大角鹿的角主要是用来吸引异性、交配前决斗和御敌的。大角鹿的身高可达2.5~3米,能快速奔跑逃离捕食者。它生活在300万~7700年前,在欧亚大陆均有分布,如英国、爱尔兰、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及中国的内蒙古、山西和河北等地。

您听说过星尾兽和雕齿兽吗?它们是哺乳动物,但是看起来很像爬行动物。它们远看很像一种爬行动物——巨型驼背龟,因为它们的背上驮着一个大铁锅似的背壳。但近看这大铁锅似的背壳竟然是由许多大大小小六方形的骨片镶嵌而成的,长在背部角质化的皮上,是一个能够随意活动的“盔甲”,其直径可达2米左右,是它们的“安全保护伞”。它们是植食性哺乳动物,有小象那么大。星尾兽体长约4米,身高约1.5米;雕齿兽体长与星尾兽相差无几,也是4米左右,但它比星尾兽高,最高可达2.5米。星尾兽还有一条长约1米、如狼牙棒似的尾巴,这也是它防御敌人的利器;雕齿兽的尾巴更长些,超过1米,尾巴末端有短而厚的刺,可以有力地鞭击来犯之敌。星尾兽生活在200万~15000年前的美洲;雕齿兽的生存年代比星尾兽晚,为3万~8500年前,它们的分布范围相同。星尾兽和雕齿兽可能是由于其背甲太笨重,难于逃脱古人类的捕杀而灭绝。

大角鹿

星尾兽

雕齿兽

在哺乳动物中,还有一种最丑陋、最阴险、最恶毒的杀手——吸血蝙蝠。吸血蝙蝠和其他蝙蝠一样,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但它是唯一的以血为食的哺乳类。别看吸血蝙蝠个体很小,最大的也只有30~40克,但它们危害却很大,因为它们以吸血为生。它们成群结队地飞到已经熟睡的人身旁,然后静悄悄地爬到人身体上裸露的部位,用它们那极其锐利的牙齿,轻松地将皮肤划开,然后缩回脑袋观察,在确认人已睡熟,便开始拼命地吸食人体的血液。因为吸血蝙蝠的唾液含有一种特别的、能够防止血液凝固的化学物质--DSPA的酵素,它会促使血液像水一样,被吸血蝙蝠舌下和舌两侧的沟管源源不断地吸走,一直吸到其肚子撑圆才肯罢休。吸血蝙蝠多时,人体内的血会被全部抽干;吸血蝙蝠少时,因DSPA的酵素作用,血会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直至流干。从而造成被害人的神秘惨死。吸血蝙蝠不但吸食人类的血,还吸食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同时还会传播狂犬病等传染病。万幸的是,吸血蝙蝠不像吃蚊子的蝙蝠那样全世界都有,它们只分布于美洲的中部和南部。不过,吸血蝙蝠也有点小“贡献”,因为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应用它们唾液中的DSPA酵素,去化解人体中的血栓,以挽救脑中风病人垂危的生命。

吸血蝙蝠

在哺乳动物中,不仅有如此令人厌恶的吸血蝙蝠,还有憨厚、善良、美丽、人见人爱的大熊猫。如今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东缘、长江上游海拔2400~3500米山系、东南季风的迎风面地区,这里气候温湿,竹林生长茂盛,能给大熊猫提供丰盛的食物,是它们理想的聚居地,如四川平武、青川、北川和甘肃文县等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大熊猫的栖息地比现今要广得多,分布的高程也要低得多。北起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海拔500~700米的竹林山区均有它们的足迹。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活地的萎缩和爬高,是由于古人类活动地带的恶性扩张而引起的。如果古人类能像我们今天这样珍爱大熊猫,那该有多好啊!大熊猫的祖先早在300多万年前就出现了,在几十万年前,大熊猫进入极盛期,不过现在它是濒危动物。大熊猫与剑齿象是同时代的生物,在这个可爱的动物群中,剑齿象灭绝了,而大熊猫是幸存者。所以,我们要格外小心地呵护它。

大熊猫

不仅陆地上生活有哺乳动物,海洋中也有,海豚就是其中之一。海豚是最聪明和最可爱的哺乳动物之一,在海洋馆里它们是非常出色的“杂技演员”。有些动物学家认为,海豚在某种程度上能与人沟通。海豚的葬礼比我们人类所有的葬礼都要悲壮,它们严阵以待守卫着同伴的尸体,以防其他海洋食肉动物撕咬吞噬,直至尸体腐烂,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它们原是陆地生物,经过长期的演化,大约在5000万年前变为了海生动物。海豚分布很广,地球上许多海域均有它们的踪迹。

海豹和海豚一样,也是由陆地上生存的哺乳动物演变而来的,它们大约于2000多万年前由陆地进入海洋生活。海豹主要分布在南极和北极海域,其他海域较少。

海豚

海狮的出现时间比海豹和海豚都晚,它大致出现于1200多万年前。海狮在太平洋北部、美国西北部和加利福尼亚州及其以南,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的海域均有分布。

海豹

海狮

海牛出现的时间与海豚相当,大约在5000多万年前出现,大致在3400万年前进入了鼎盛期,至500多万年前开始衰退。衰退的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也可能是生存竞争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海牛主要分布在美洲和西非近海和入海河口地带。

蓝灰色的蓝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也是最大的动物。最大的蓝鲸长33.5米,重195吨,比最大的恐龙震龙还要重65吨(震龙重约130吨),比24头大象还要重(最大的大象重8吨)。所以,蓝鲸是现代海洋中的“恐龙”。蓝鲸大得超出人们的想象,它的舌头上能站立50个人,其心脏大小如小汽车一般,如果它患血栓病,可让小婴儿爬进它的血管替它清理治病。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庞然大物,竟以小小的磷虾为食,它能吃饱吗?能!因为蓝鲸吃磷虾是以量取胜,它每天进食的磷虾重达3吨左右。蓝鲸用肺呼吸,群鲸呼吸时,它们喷出的奶白色的雾柱冲高可达12米,蔚为壮观,是蓝色海洋中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蓝鲸是一种很长寿的哺乳动物,大约能活90岁。蓝鲸们会唱歌(发音),但是它们唱歌是为哪般?为了求偶,为了相互告知前方有食物、有敌人,还是向敌人发出警告?为了呼唤家族成员保持相互间的距离,调整前进的速度,还是大家一起高歌前进?至今仍然是个谜。蓝鲸在全球海洋中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南极附近的海域,其次是北极,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较少。我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也有它们的踪迹。蓝鲸是最濒危的海洋物种,早在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就宣布禁令禁捕蓝鲸。可是还有极少数国家为了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借科研为名偷猎蓝鲸。这个历经几千万年长期演化而来的海洋“恐龙”值得我们人类共同来保护。

海牛

蓝鲸

海象以其一对如匕首似的长牙而出名,这个“明星”既笨拙又可爱。它们大约出现在2300万年前,然后逐渐兴旺,直至史前还相当繁盛,进入史后时期迅速衰退,至今只有一种幸存,其衰退的原因尚不清楚。其主要分布在北极海域。

海獭是仰泳“明星”,它们常常仰躺在水面上随波漂荡。海獭非常聪明,它们潜入海底寻找食物,当捞到爱吃的海螺、海蛤、海胆和鲍鱼等带壳的食品的同时,还会捡起一块石头,然后马上浮上水面,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面上,将石头掖在其肚皮的皱褶里夹紧,用前肢握住食物,往石头上不断地使劲撞击,当贝壳被撞碎,它们就用舌头舔吃壳里的肉,美餐一顿。现代的海獭生活在北太平洋寒冷的浅海区。可它们不像其他生活在寒冷海域里的哺乳动物那样,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层用来防御严寒。那么,它们是怎样御寒呢?原来海獭靠的是超级浓密的毛来御寒,这也说明海獭是由陆生的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但它们进入海洋的时间不算太长,大概只有500万年。海獭是一种非常聪明可爱的海生哺乳动物,可惜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了。

海象

海狗和海獭一样,也是由陆生变成海生的哺乳动物,但海狗进入海洋的时间比海獭要早得多,海獭在大约500万年前进入海洋,而海狗早在3000万年前就进入了海洋。海狗只在北太平洋沿岸的岛屿地区才有分布,它们是异常珍稀的物种,我们应该格外地呵护它。但是,在全世界最珍稀的海洋哺乳动物中,最迫切需要呵护的非北极熊莫属了。

海獭

海狗

北极熊比起海狗来,可谓大名鼎鼎、家喻户晓,它是北冰洋的“冰上之星”。可是,北极熊所面临的灭顶之灾,却不一定人人知晓。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的冰层迅速融化,如果北冰洋的冰层有朝一日全部消融,北极熊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到那时北极熊如何生存呢?所以,为了北极熊、为了我们人类自己,人人都应该关注全球变暖。要不,这个兴于2400万年前、盛于500万~100万年前的哺乳动物——北极熊,将葬送在我们人类的手里!

北极熊

中华白海豚——妈祖鱼

妈祖鱼被称为海上大熊猫。它和鲸鱼一样,不是鱼,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妈祖鱼的学名是中华白海豚。因为中华白海豚像妈祖那样救过许多险遭海难的渔民,所以被渔民们称为妈祖鱼。妈祖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域,以福建的九龙江口和广东的珠江口最多,在澳大利亚北部沿海、非洲的印度洋沿岸和东南亚太平洋沿岸也有零星分布。妈祖鱼的存量极少,估计只剩百头左右,我们一定要像保护国宝大熊猫那样,保护这个具有5000万年演化历史的海上大熊猫——妈祖鱼。

哺乳动物时代的生物多样性很高,除了上述哺乳动物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门类生物,如地球最大的蚂蚁——巨蚁、世界上最大的鹤——恐鹤。

巨蚁也是个“短命鬼”,出现于4900万年前,灭绝于4400万年前,它们在地球上只生存了500万年。但是,巨蚁出奇地大,其工蚁长约2厘米,最长的3厘米,而蚁后长达5.5厘米,其翼展开后长达13厘米。巨蚁捉食昆虫,巨蚁化石目前只在德国有所发现。

恐鹤虽然是鹤,但它与鸵鸟差不多大,和鸵鸟一样也不会飞行。鸵鸟身高2.75米,重155千克;恐鹤身高2.5米,重约130千克。恐鹤生活于2700万~15000年前,是肉食型鹤类,主要分布在美洲。

巨蚁

恐鹤

在哺乳动物时代,被子植物异常繁盛,所以古植物学家称它为被子植物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动物界除了哺乳动物极度繁盛以外,比较繁盛的宏观动物还有鱼类、鸟类、软体动物等,微体生物有有孔虫和介形虫等。在哺乳动物时代最伟大的事件是人类的诞生。

三、海獭喜欢吃什么呢

海獭喜欢吃海胆。

海獭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海胆,它们会用事先放在口袋中的石块将海胆壳弄碎,然后将海胆的肉吸出来吃掉。除了这些肉类之外,海胆有时候还吃海藻。不过这不是它们的主要食物,主要还是吃肉的。

1、海獭是食肉动物,会吃一些海洋动物。它们能吃的动物有很多,比如海胆、贝类、鲍鱼、螃蟹以及一些海洋鱼类等。海獭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海胆,除了这些肉类之外,海胆有时候还吃海藻。不过这不是它们的主要食物,主要还是吃肉的。

2、,海胆的外面有一层比较坚硬的壳,海獭无法轻易弄开。会先将海胆保存在自己腋下的口袋中,然后浮到水面上仰着躺下来。此时它们会将口袋中的海胆拿出来放在自己的肚子上,然后将口袋中准备好的小石块拿出来,敲击海胆的壳。

3、砸海胆的壳被砸碎后,它们就会吃掉,若是没有砸碎则会继续砸。吃完后海獭会将石块放回自己的口袋之中,若是海胆有剩余的话它们也会将剩余的海胆放回口袋中。

四、哪些动物喜欢吃海参

食肉动物吃鲍鱼?食肉动物吃鲍鱼会怎么样

海参又名刺参、海鼠、海瓜,是一种名贵海产动物,那么海参有几种?海参因补益作用类似人参而得名。海参肉质软嫩,营养丰富,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滋味腴美,风味高雅,是久负盛名的名馔佳肴,是海味“八珍”之一,与燕窝、鲍鱼、鱼翅齐名,在大雅之堂上往往扮演着“压台轴”的角色。

中国通称的海参(Sea cucumber),包括所谓“海地瓜”的全部动物或指干海参。狭义指海参属。海参属是海参纲最大的属,包括120多种。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1,100种无脊椎动物的统称。食用海参如海参属(Holothuria)、刺参属(Stichopus)和梅花参属(Thelonota)的种类。各地海洋中均有,多在浅水中,但有时也在深水中。主要产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参属的80~100种多在珊瑚礁。因补益作用而得名,被视作为中餐的灵魂之一。海参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

我国海域出产的可以食用的海参有20多种,主要产于黄海、渤海海域,也就是辽宁沿海和山东沿海等地,又称北方刺参。其形态特征是:体圆柱形,长20-40厘米。前端口周生有20个触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体色黄褐、黑褐、绿褐、纯白或灰白等。喜栖水流缓稳、海藻丰富的西沙海底和岩礁底。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