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鲍鱼主编

民国上海鲍鱼,上海特色鲍鱼怎么做

鲍鱼主编 2024-05-26 8
民国上海鲍鱼,上海特色鲍鱼怎么做摘要: 本文目录民国时代一块大洋能买什么上海饮食习惯最后的三寸金莲,还有狗嘴里吐出鲍鱼味一、民国时代一块大洋能买什么民国人见过的钱,可比咱们现代人见过的钱多得多病人适合吃海参吗。说民国人见...

本文目录

  1. 民国时代一块大洋能买什么
  2. 上海饮食习惯
  3. 最后的三寸金莲,还有狗嘴里吐出鲍鱼味

一、民国时代一块大洋能买什么

民国人见过的钱,可比咱们现代人见过的钱多得多。

说民国人见的钱多,不是指他们富有,而是指他们见过的钱的种类非常多。

身为现代人,除了人民币,还能见到美元、英镑、欧元、港币、马克、卢布、新台币、越南盾但是再见多识广的现代人,充其量只能见到十几种或者几十种钱。而在民国,根本不用出国,就能见到上百种钱。

以五四运动时期的北京人为例,他们能见到印着袁世凯头像的银元“袁大头”,能见到印着孙中山头像的银元“孙大头,能见到印着印着老鹰和蛇的墨西哥银元“鹰洋”、印着不列颠女神的英国银元“站洋”,以及写着“光绪元宝”字样的清末银元“龙洋”,甚至还能见到两广地区铸造的面值为两角或者一角的银元“毫洋”,还有四川军政府铸造的面值为一元的银元“厂洋”。除了这些白里透亮叮当作响的银元,在大宗交易如房地产买卖中还能见到五十两一锭或者十两一锭的元宝,在日用品买卖等小额交易中又能见到大量的铜钱。铜钱又分很多种,有康熙通宝和乾隆通宝,有嘉庆通宝和同治通宝,有面值一文的制钱,也有面值十文和五十文的“大子儿”广东海参。银元、元宝和铜钱都是金属货币,除了这些金属货币,还能见到纸质货币,例如各大钱庄发行的钱票、各大银号发行的银票、南方国民政府发行的“毫洋劵”、北方北洋政府发行的“大洋劵”、交通银行发行的“中交票”、农民银行发行的“新钞劵”、日本正金银行发行的“正金票”、香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票”再加上当时军阀割据、诸侯林立,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发行的一套货币,从全国各地流入北京的纸币就有几十种,

由此可见,民国时代的货币体系实在太混乱了,那时候的货币种类实在是太繁杂了。但不管多么混乱和繁杂,像“袁大头”、“孙大头”、“龙洋”和“鹰洋”这四种银元,还是可以在种种货币中脱颖而出,可以被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居民所认可,而且不管后来纸币发行量有多大,它们的购买力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动,至始至终都是很“值钱”的货币,至始至终都被买家和卖家所欢迎。

在民国,这四种银元被亲切地称作“大洋”。

大洋的种类有别,造型各异,但是重量都在0.72两(晚清的两,每两37克)左右,含银量都在0.65两左右,所以购买力也大体一致,在同一个时间和同一个地方,拿一枚“袁大头”去买东西,跟用一枚“龙洋”或者一枚“鹰洋”所能买到的东西并没有区别。

那么好,一块大洋在民国时期都能买到哪些东西呢?

1912年的北京,一块大洋能买60斤普通大米(孟天培、甘博《二十五年来北京之物价、工资及生活程度》,北京大学出版部1926年版),也可以供6个人去东来顺吃一顿羊肉火锅(据《吴虞日记》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能买44斤大米,也可以供5个人去中档的西餐厅吃一顿西餐(据香港名医陈存仁回忆录《银元时代生活史》)。

1931年春天的广州近郊,一块大洋能买25斤大米或者20斤豆角(玉昆《广州近郊的生活》,收录于《农村生活丛谈》,申报馆1937年版)。

1937年夏天的成都市区,一块大洋能买16斤大米,或者17斤面粉,或者5斤猪肉,或者40个鸡蛋,或者45斤大葱,或者47斤包菜,或者5斤白糖(魏树东《成都地价与房租之研究》下编表1《成都市二十七年六月及七月出售物价表》,收录于《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77册,台湾成文出版社1977年影印版)病人适合吃海参吗

从地域上看,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粮价较高,大洋的购买力相对低一些,比如说鲁迅在北京定居时,一块大洋能买五六十斤大米,后来去了上海,一块大洋只能买20斤大米(据鲁迅日记)。

从时间上看,粮食价格越到后来越贵,大洋的购买力也就跟着越来越低。例如同样在北京,1915年一块大洋能买20斤面粉,到了1925年,就只能买12斤面粉了(据孟天培、甘博的调查报告《二十五年来北京之物价、工资及生活程度》)。

虽然大洋的购买力随着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终归属于“值钱”的硬通货,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点,不管是谁,只要几十块大洋花出去,一定能买到一大堆好东西。以五四时期曾经跟鲁迅齐名的反礼教斗士吴虞为例,他有妻有妾,有几个女儿,有四个仆人和一个老妈子,一家十几口人,在成都市区过小康生活,一个月下来全家买肉买菜只花22块大洋就够了(据吴虞1914年6月20号日记)。后来他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做教授,请蔡元培、胡适、周作人、顾颉刚、钱稻孙等同事吃饭,在王府井大街东华饭店大摆宴席,鱼翅、鲍鱼等名贵菜品应有尽有,一顿饭也只花了25块大洋(据吴虞1922年2月26号日记)。再后来吴虞去上海旅游,晚上入住英租界最豪华的酒店“远东饭店”,要了一所高档套房,每天房费才5块大洋(据吴虞1924年6月24号日记)。

民国前期,北大的教授生活优裕,家家都雇听差、雇保姆,甚至还雇厨子、雇车夫,全部算下来,一个月无非只要花上30块大洋的工钱(仍据吴虞日记)。鲁迅在北京阜成门西三条胡同买下第二所四合院以后,把母亲和原配夫人朱安都接过去住,并雇了三个老妈子侍候她们,每个老妈子除管吃管住以外,每个月的工钱只花两块大洋(详见拙著《民国房地产战争》第三章,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这说明大洋的购买力确实很强,也说明那时候老妈子的收入确实很低。

(来源:网络)。

二、上海饮食习惯

上海菜又简称海派菜,它与其艺术一样,是随着上海这个城市的演变而发展的。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方经济文化大量输入,各地商贾文人荟集,冲击着上海的市场与文化。上海地区的饮食业伴同其文化艺术,也随之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这种已超越原来流的范畴,发迹于上海,带着上海这个地区与时代印记,并在上派海孕育、成长和扩散的文化艺术,统称为“海派”。海派菜就是有这样的条件下,从全国各大菜系中脱颖而出的。它既包括经过博采众长的本地菜点,又包括那些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根据上海饮食习俗进行变革的各种风味菜点。

1、上海本地菜的兴起

上海菜的发展,首先是从本地菜开始的。据史载早在南宋末年和元初,上海就有酒菜馆出现,到明末清初,上海菜馆除小吃、便餐外筵席用菜已十分丰盛。1 843年上海被迫对外开埠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也刺激了上海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上海饮食业迅速繁荣起来。全市大街小巷店摊成群。据1 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记载,当时上海从小东门到南京路已有上海菜馆一二百家之多。那时,上海菜馆的经营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种,许多中小型饭店都经营经济实惠的便菜便饭,同时兼营少数炒菜。如上海早期出名的大众菜炒肉百叶、咸肉豆腐、肉丝黄豆汤、草鱼粉皮、八宝辣酱、炒三鲜、全家福等。还有“客饭(一菜一汤一碗饭),食者众多。第二种是一些大中型菜馆,以经营炒菜和“和菜”为主。和菜是上海菜馆的首创,它是把冷盘、热菜、大菜和汤配成一组供应,花样多,又比较实惠,当时十分盛行。和菜的价格有高有低,最高的是银洋1 O元的和菜,有八大菜、八小碗、十六围碟、四热荤、四点心。大菜中有排翅、燕窝、挂炉鸭、桂鱼等。还有8元、6元、4元、2元的,顾客可任意选择。第三种是一些大店名菜馆,以经营筵席和高档名菜为主。这种菜馆规模大、设备好、餐厅高雅,如上海最早的本地菜馆秦和酒楼、鸿运楼(上图)、大中园等,当时他们经营的主要名菜中已经有烧鸭、红烧鱼翅、三丝鱼翅、葱油海参、清蒸鲥鱼、八宝鸭、清汤鲍鱼、一品燕窝、蛤蜊黄鱼羹、虾脑豆腐等等、酒席中海错山珍样样都有,还有“鱼翅席”、“海参席”等高贵筵席。可见,上海菜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当时上海菜的主要特点是:取用本地鱼虾和蔬菜特产为原料,烹调上以红烧、蒸、煨、炸、糟、生煸见长,菜肴浓油赤酱,量大质优,讲究实惠,汤卤则醇厚不腻,咸淡适口,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风味。

3、各地风味菜馆在沪陆续出现

清朝后期,在上海本地菜馆发展的同时,各地饮食业经营及其厨师也纷纷来沪,竞相开设菜馆(上图)。最先进入上海的是开在小东门的安徽菜馆,它既经营菜肴,也兼汤面,拿手菜是炒蟮背、煨海参等,两个特别出名的菜是馄饨鸭和大血汤,一时闻名沪上。那时主要的安徽菜馆有萃楼、同庆园、大中华等。在安徽菜馆进入上海的同时,苏州、无锡菜馆也在上海出现,苏州、无锡菜均以太湖船菜著称,由于它口味与上海相仿,加上苏锡人在沪居多,又以经营便菜便饭和河鲜鱼类菜肴为主,因而格外受到欢迎,如创设于同治元年的同治老正兴菜馆、三兴园、得和馆、招商饭店以及后来的东南鸿庆楼、大加利、大鸿运酒家等,都很有名。到30年代初苏锡菜馆已占上海菜馆的一半左右。广东菜馆在咸丰年间就有杏花楼、翠必居,后来又有粤商大酒楼、新雅、大三元、东亚大酒楼等。宁波菜馆来沪也较早,如金陵东路鸿运楼、涌江状元楼、四明状元楼等,它们以经营海鲜菜肴为主,也很受顾客欢迎。镇扬菜馆最早始于光绪年间,如汉口路老半斋;酉楼、新半斋酒楼等。京帮最早的有会宾楼、悦宾楼、太白楼、珊家园等。四川菜馆在同治年间就有,最早的有大雅楼、美丽慎记、都益处、陶禾春,后有聚丰园、蜀腴饭店、梅龙镇等。河南菜馆最早有梁园致美楼,后有厚福楼。福建菜馆早有小有天,别有天,后有天乐园。清真馆始于明国初期,先有洪长兴、宴林春、南来顺等。素菜馆有功德林、春风松月楼、玉佛寺等。在清末民初时,已有11个地方风味菜馆在上海出现。从民国初期到30年代末,又先后增加了杭州菜、潮州菜、湖南菜等,于是形成了沪、苏、锡、宁、徽、粤、京、川、闽、湘、豫、鲁、扬、潮、清真、素菜等l 6个地方风味聚于一地的格局,为发展和丰富上海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现代上海菜发展的新特点

从30年代到40年代末,这是上海菜馆最繁荣发展的时期。那时上海本地菜馆仍占多数,营业兴旺,特别是酒席十分吃香。因为上海菜价格便宜,菜的数量较多,加上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来沪者都要品尝一番上海菜,所以在沪设宴请客多数在上海菜馆中举办,因而生意很好,与上海菜相似的苏州、无锡菜馆也是如此。由于上海菜馆不断吸取外地菜馆的长处,特别是与苏州、无锡菜逐渐形成一体,使上海菜更加具有江南水乡风昧特色。首先是讲究选料新鲜,取用四季时令蔬菜,鱼虾以江浙两省为主,取活为上,一年四季有活鱼陈设于鱼水池内,供客选择,当场活杀烹制。第二,菜肴品种众多,四季有别。如春季有生煸草头、生煸枸杞头、竹笋枸杞、生煸豆苗、刀鱼、回鱼等;夏季有清炒鳝糊、清蒸鲥鱼、水晶虾仁等;秋冬季节名菜更多,如菊花蟹斗、炒蟹粉、炒蟹黄油、蟹粉狮子头、冰糖甲鱼、油酱毛蟹、红浇圈子、虾子大乌参、冬笋腌鲜、砂锅大鱼头、青鱼香肺、清鱼下巴划水等等。第三,在烹调方法上,上海菜原料以烧、蒸、煨、窝、炒并重,逐渐转为以烧、生煸、滑炒、蒸为多,其中以生煸、滑炒为最多,特别擅长于四季河鲜烹制。第四,口味上也有了很大变化。原来上海菜以浓汤、浓汁厚昧为主,后来逐步变为卤汁适中、清淡素雅,也有浓油赤酱。在烹制红烧圈子、红烧肉及红烧鱼一类菜肴时,仍重用调味,浓油赤酱,以使食物鲜而和昧。对于炒菜均采用滑炒,讲究鲜嫩、色白、咸淡适口。特别是夏秋季节的糟味菜肴,如糟鸡、糟猪爪、糟肚、糟猪舌、糟青鱼等菜肴,香味浓郁,颇有特色,同过去早期上海菜已有很大不同,表现出融汇诸昧之长,以不断完善自我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许多经营各地风味菜馆的经营情况也发生不断变化。在经营上除了少数处于闹市地区大店名店生意较好外,其他不少各地菜馆经营不理想,顾客较少,因为大批沪地顾客多来自江浙两省,他们都喜欢到本地菜馆就餐,很少到外地菜馆就餐。在30年代中期,上海和苏州、无锡菜馆中酒席盛行,而在广东、福建、四川等一些菜馆酒席较少,尤其是广东菜馆办的筵席,虽然花色好看,但菜的数量少,调味单一,烹调上偏生嫩,菜肴滋味没有上海入味,由于他们经营上不适合上海特点,所以许多菜馆为了适应上海当地消费者需要,便纷纷学习上海的做法,改变了自己某些操作方法与调味用料,如上海粤菜馆借用西菜烹制昌鱼、吉利明虾等,以逐渐适应上海的消费特点,这样就出现了所谓各种“海派菜”,实际上这些外地菜馆就变成了既能适应上海消费特点,又能适合外地来客的各种风味菜馆。事实上,到40年代这些菜馆的企业经营者多数已被沪菜馆的经营者所代替,成为上海菜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上海本地菜馆和外地菜馆长期共存相互影响,使上海本地菜(包括苏州、无锡菜)吸收了各地菜馆的特点:而外地菜馆逐渐同化于上海菜,成为具有适合上海特点的各种地方风味菜馆。使上海菜从原来本地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以上海和苏州、无锡江南水乡风昧为主体并兼有各地风味的一个地方风味菜。40年代的上海,菜馆林立,名菜云集,山珍海味集海内外之精华。40年代出版的《上海市场大观》曾以“吃在上海”为题,系统地介绍了上海菜的各种特点与不同风味。全国各地报纸曾称赞说:“上海是吃的世界。”总之,上海菜是一种在适应中求生存、趋时中求发展、开拓中变革创新的菜系。它的风格以适应、趋时、开拓为主要特征。

三、最后的三寸金莲,还有狗嘴里吐出鲍鱼味

旅行的意义,有的时候并不仅仅在于震人心魄的美景,也在于历史曾经留下过的痕迹,以及当地特有的味道。

比如说三寸金莲,还有狗嘴里吐出的鲍鱼味。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应该不是那么陌生,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曾经伴随中国历史的发展,走过千余年,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留下过浓墨的痕迹,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中隐秘而又最黑暗的死角。

三寸金莲属于古代人的审美习俗,源于“女子以脚小为美”的观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龄,用布带把双足紧紧缠裹,最终构成尖弯瘦小、状如菱角的锥形。跟唐朝“以胖为美”的观念有所类似,但在我们如今的人看来,三寸金莲更像一种畸形的审美观念,我们如今之人更倾向这是一种裹足陋习,是对女性自由的一种迫害。

至于裹足的陋习开始于哪个年代,其实目前已无证可考。据坊间的传闻,是始于隋朝,兴于宋朝,消亡于民国初年。

三寸金莲存在的千余年中,早已根深蒂固根植于男女老少的基因里。不仅制定出了小脚美的七个标准:瘦、小、尖、弯、香、软、正,还总结出了小脚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那些痴迷小脚的人,甚至根据裹脚的大小来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

在找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个漫画,应该很能说明古人对三寸金莲的痴迷。

整个社会的病态审美观,是基于对女性身体残害的基础之上。俗语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是对古代女性裹足痛苦的真实写照。少女在四、五岁时,便要用布将脚包住,使脚掌不能长大。随着年纪增长,包脚的布裹得愈来愈紧,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脚掌变成三角形,缠足的妇女亦同时失去走路的能力。

如此病态的习俗,千余年历程中,就没有一个统治者敢于解除对女性的残害?

其实有,满清在入主中原后,一开始是极力反对这一风俗的,而且还一再下令禁止女子裹足。只是风气已盛行,不是律令所能制止的。后来,不仅没有减弱裹足之风,反而扩大了这一习气。后来发展到的地步是,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

好在,辛亥革命后,新文化、新思想的浪潮席卷全国各地,国人的思想逐步开放,裹足的陋习也渐渐消亡。

历史的痕迹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依然还能踏足最后的伤痕,亲眼见证中国辉煌的历史与厚重的文明边上,一串不合时宜的脚印——三寸金莲。最后的三寸金莲,就在福州连江北茭村。或许,你没赶上时间节点,去的时候都有可能已经没法见证。

一、连江北茭村

1.路线亮点

(1)北茭村老街

历史渐去渐远的石板路,错落有致的石头房,述说着一代代的故事。北茭村的民居,在有限的土地上,层层叠叠的房子顺山而建,面朝大海、密密麻麻,村里街巷狭窄、弯弯曲曲,很是壮观。

(2)最后的三寸金莲

福建乃至中国最后一个小脚女人聚集的村落,据说这里还有为数不多“三寸金莲”的老奶奶,老奶奶基本都已经8、90岁,如今建在的只有10几人。

(3)北茭鼻

福建的天涯海角,处于航道要冲,地势险要,历来为屯兵之要地(驻扎有军队)。三面环海,跟漳州的镇海角有几分神似,可以观赏到无敌海景。古时北茭滩险水急,渔船要过北茭鼻时,渔民们都会担心害怕,称之为“过茭”,过了茭,才表示平安了。

(4)千年蛇娃恋(也说蛇鼠相吻)

北茭村独特的海蚀地貌,形成的奇石景观:穿越千年,不分种族的爱恋。

(5)妈祖文化公园

妈祖——渔民的守护神,妈祖广场也是北茭村的制高点,眺望壮阔海景,这里是最佳位置。

(6)各类生猛海鲜

福州最鲜美的海鲜货源地之一。

2.最佳季节

一年四季

3.路线推荐

老街-北茭鼻(千年蛇娃恋)-妈祖文化公园-茭南村(周边游玩)-下塘村(周边游玩)

4.美食推荐

鱼丸、海鲜锅边、滔滔糕、米饺、草冻、炒鱼面、鱼饺、各类海鲜。

5.交通

自驾:导航目的地-北茭村

福州连江下高速-苔菉镇(黄岐半岛)-北茭方向

大巴:

福州华威汽车客运站、西站、汽车北站、汽车南站-连江-转乘苔菉镇大巴-下车后可步行500米到后港-后港坐公交-北茭村(也可以直接在苔菉镇摩的直接到北茭陆岛码头)

6.住宿

苔菉镇上,北茭村的卫生所楼上也有提供住宿

狗嘴里吐出的鲍鱼味

要说到海味珍品,海参鲍鱼当是首推的,即使你美吃过,肯定也听过这两哥们的出双入对,知道它们的名贵。

今天我们主要谈及的是鲍鱼,鲍鱼是名贵的海洋食用贝类,被誉为“餐桌黄金,海珍之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据说鲍鱼比较娇气,比较难养殖,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俗话说得好,一口鲍鱼一口金。

话说,去年朋友圈曾经广泛流传一张“1945年上海的贫困家庭,只能靠吃阳澄湖大闸蟹过日子”的图片,当时羡慕死一众人。虽然后来证实传闻是假的。但海岛上,穷人吃海参鲍鱼,却是真有其事。

CCTV10曾做过一档美食节目《味·道》,“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其中有一期,在山东长岛县的北隍城岛拍摄“海岛穷人饭”,鲍鱼、海参确实就是过去穷人家吃的菜,而那里的富人才能有猪肉吃(以前海岛交通不便,外来的猪肉得花很大代价)。

说到这个,确实很感慨,记得小时候我们农村人穷,也经常吃不起肉,但是却偶尔能吃上一次野猪、野兔、山鸡,甚至穿山甲(原谅我们当时得无知,吃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如今,有钱都不一定能吃到这些。今天吃的不是添加了这个东西,就是泡了那个东西。整个社会对于吃的东西,我们的味蕾似乎正在与其本味渐行渐远。

以此看来,如果要想更健康,似乎我们得过过“穷人”的生活才行。比如,深入海岛寻觅鲍鱼味。这样的地方并不止于上文提到的山东长岛县的北隍城岛,还有福州连江的东洛岛,这里狗嘴里都是鲍鱼味,还有一抹海滩风情。

二、连江东洛岛

1.路线亮点

(1)鲍鱼风情

东洛岛是名贵四大海味之首的鲍鱼养殖地,这里养殖鲍鱼之多,空气中都满是鲍鱼味,岛上的狗"嘴里都是鲍鱼味儿";养殖鲍鱼的渔排,在海天一色的衬托下,是一幕别致的风景。

(2)日出星海

火红的太阳在水天一色的天边跳跃,洒下万丈光芒;看太阳摆脱大海的禁锢,获得自由的朝霞红满海。

(3)见证历史的石房子、石头路

透露着沧桑岁月的数百年石房子、石头路,是东洛岛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感受岁月变迁的历史不可错过。

(4)鹅卵石沙滩,浪花拍礁岩

后山有个鹅卵石沙滩,沙滩连着一座小山,到了沙滩总会收获无穷尽的乐趣;礁岩是东洛岛的一大亮点,在岛上行走,每每都可以看到海浪打在礁岩的浪花一朵朵,十分美丽。

2.最佳季节

①端午前后:有精彩的海上划龙舟活动,海鲜品种最为丰富的时期。

②夏季(7、8月):海岛天气凉爽,适合避暑。日出日落风景优美。海鲜质优且肥。

3.美食推荐

鲍鱼汤、葱油花蛤、鳗鱼干、地瓜丸鱼汤

4.交通

自驾:驱车至连江县苔菉镇后港渡口,坐快艇前往东洛岛。

民国上海鲍鱼,上海特色鲍鱼怎么做

自由行:

船班时间   7:00东洛——苔菉;13:00苔菉——东洛

航行时间20分钟,也可以包渔船,坐船只能到岛上码头,离沙滩还需步行30分钟。海洋岛海参

5.住宿

建议自带帐篷露营,住宿的可以到村委会

既然到了福州连江,路遇最后的三寸金莲,寻觅了“穷人”的健康生活,那海上牧场的千年古渔村——奇达村,你应该也不容错过。

三、奇达村

1.路线亮点

(1)海上牧场

千年历史的奇达古渔村,沙澳湾内是成片成片养殖鲍鱼的渔排,堪称海上牧场。渔排密集但却竟然有序,如珍珠般洒在碧蓝大海上,构成了奇达村一道靓丽壮观的风景,奇达村也似渔排拉来的小村落。

(2)山海景

奇达村的海很纯净,从没过脖子的海水,都能看到自己的脚丫,脚下游来游去的鱼儿更是清晰可见。不亚于霞浦的滩涂,在阳光照射下色彩多斑斓。海滩上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更是千年古村与大海的点缀。村后白云山半坡的观海亭(山上有寺庙),是奇达村的最佳观景处。

(3)原味的岛屿白尼参

奇达村现在渐渐被现代化了,如果要体验最美最原味的海景,那么西洛岛、东洛岛和址洛岛这几个小岛屿不可错过。址洛岛在东西洛岛中间,成片的绿草,风吹草地现鸡羊,虽然破败但是当地特色的石屋,会给你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注:上岛要租渔船,费用300-400(供参考),游玩4小时左右;每年正月初七到十六,奇达村有“游海神”民俗活动

2.最佳季节

一年四季

3.美食推荐

最好吃的鱼丸在连江,连江最好吃的鱼丸在奇达;海鲜炒面;生猛海鲜

4.交通

自驾:沈海高速——连江高速路口下——往黄岐方向——奇达村

自由行:福州汽车南站、福州汽车北站、华威客运站——连江县闽运汽车站(首末班:7:30-17:00奇达首末班:7:00-16:30,大概1-1.5小时一班)——奇达车站下——步行进村或者到白云山观海亭

注:连江动车站可乘7路公交车到连江县闽运汽车站

5.住宿

奇达村有几家旅馆,标间¥100左右(供参考)

 记得第一次看到霞浦的光影下梦幻的滩涂,震撼了,也迷醉了。当时一直心向往之,一定要去一趟。于是有一年的清明时节,奔赴前往了。带着很高的期待前往,只是天公不给力,遇上阴雨天气,没有等来最好的光照,失兴而归。后来,一直对斑斓的滩涂一直心有挂念。在某年的国庆,在祖国内陆的最南端的马草港,邂逅了一次迷醉的滩涂,当时以为马草港的滩涂都如此让人次幂,何况霞浦?

很多时候,限制我们想象的并不一定是贫穷,还有经历。到后来才知道,除了有令人如疵如醉的滩涂之外,还可以附带无与伦比的“赶海”奇观的地方。她就是,连江的晓澳。

四、晓澳

1.路线亮点

(1)色彩斑斓的滩涂世界

被霞浦滩涂惊艳到的你,却被现如今霞浦的人满为患懊恼不已。而还深藏着的晓澳滩涂,会给你看到滩涂的斑斓世界。闽江和敖江入海口形成了成片的优质沙质滩涂,日出日落的光打在滩涂上,缤纷多彩的颜色让人如此如醉。滩涂上连江最大的缢蛏和紫菜养殖区,也给多彩的摄影增添更多亮色。

(2)壮观的“赶海”景观

赶海是晓澳一带渔民古老而传统的一种生产劳作方式,至今延续有近千年的历史。每天当海水退潮,露出大片滩涂时,有数不胜数的海洋生物来不及随海水退走留在了滩涂上。而“赶海”,则是尽快走到潮水退去的滩涂上去收获海鲜。滩涂渔忙的景象由此就会出现,而渔民们收获返家的情景,更是“赶海”点睛的一道风景线。主要海产:泥螺、青蛾、螃蟹等海产品。

2.最佳季节

5月,赶海的最佳时间以当天潮汐时间为准。

3.路线推荐

赶海一号(景点),晓澳百胜村冰岛海参

4.交通

自由行:福州(动车)-连江(7路公交车)-连江闽运车站(福州汽车南站、北站有车也可直到)-晓澳-赶海一号(百胜村)

自驾:导航目的地即可

5.住宿

当地民宿,或者晓澳镇/连江县城

赶海小贴士:

1.海边太阳比较大,注意防晒防暑

2.景区有提供储物柜免费存放换洗物品(小朋友换洗衣服至少要2套)

3.赶海之前要准备好赶海的装备:小桶、手套、袜子(游客可以自带或者现场购买,每件5元)

4.赶海结束的游客可以到冲洗区冲洗或者到淋浴房换洗衣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