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曾国藩谈阿胶 曾国藩为何喜好与医生交友读读

admin 2024-03-01 5
曾国藩谈阿胶 曾国藩为何喜好与医生交友读读摘要: 本文目录曾国藩为何喜好与医生交友读读***曾国藩全集***里的中医药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一、曾国藩为何喜好与医生交友读读***曾国藩全集***里的中医药曾国藩(1811-1872),...

本文目录

  1. 曾国藩为何喜好与医生交友读读***曾国藩全集***里的中医药
  2. 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

一、曾国藩为何喜好与医生交友读读***曾国藩全集***里的中医药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近代许多学者从政治、文学、经济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曾国藩全集》里的日记书信载有大量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在疾病治疗和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与医生交朋友

曾国藩身体并不强壮,年轻时曾得过一次大病,数月才愈。此后又长期患癣疾、目疾、耳鸣、眩晕、不寐、疝气等,看病次数极多,由此也结交了众多医生朋友,其中有名字记载的就不下几十位。其中,又以中医吴竹如、欧阳晓岑在他的书信和日记中出现次数最多。

吴廷栋(1793-1873),字彦甫,号竹如,拔贡出身,官至大理寺卿、刑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自道光二十年七月被曾国藩请来看病,二人相交三十余年。后来,曾国藩多次请他为自己的朋友如梅霖生(仅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就多次看诊)及家人诊治,如“道光二十三年二月,请竹如来诊小女多次”“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为内人诊治”,直至同治十一年正月初二,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出门贺年,将军、副都统、李长山、吴竹如等六处皆会,馀则亲拜……”此时距曾国藩去世仅2天。

曾吴平时往来极为密切,他们由医学相识,在政治上互相扶持,在学术上互相探讨。可以说,二人的友情直至曾国藩生命的最后一刻。

欧阳兆熊,字晓岑,为曾国藩岳父同族,道光十七年举人。在曾国藩日记中,一般记为“小岑”。两人过从甚密,在道光二十年曾国藩得病时,两人同住京城果子巷万顺店,晓岑对曾国藩照理有加。在曾国藩日记中,如同治四年四五月间,仅仅两个月之中两人就见面超过十次,且并未提到小岑为给他看病,而多记为“围棋、久谈”。而欧阳兆熊在著作《水窗春呓》中也提到,曾国藩居乡时,为曾国藩推荐医家治疗不寐之症。

另外,诸如程伯敷、窦垿(兰泉)、刘开生等数位医家,曾国藩与他们的交情也都超出了一般的医患关系。如同治四年正月初二,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阅本日文件,至程伯敷处鬯谈”;同治五年五月十六,记“又改刘开生信稿”。从这些人的履历看,他们或是官员、儒生,或是曾的幕僚,而兼通医术。

在曾国藩的日记、书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疾病,应当是癣疾。曾国藩因此病看过的医生不下三五位,使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内服、外用等。而关于医疗记录最为详细的则是其朋友陈源兖(字岱云)患病期间。道光二十三年六月,曾国藩的朋友岱云生病,从初一开始,连续三周,曾国藩日记中一日不落,每日过去探视,有时坐守一日。如初一这日,记:“晚饭后,去看岱云病,见其势甚沉重,为之惊惶忧惧者久之。”又如第十三日,因岱云病势变化,他帮助岱云换不同医生:“闻岱云下血甚多,心惶急失措,立遣人寻竹如,别请魏西亭诊脉,乃反闻骇愕之言,幸竹如来,片言镇定,心稍为安。”且详细记载用药情况,如初三这日“因服参附”;而第十三日为“是日,服犀角生地汤”。

古代的中医,很多是由儒而医,儒学功底深厚。曾国藩与这些医生朋友在一起,或吟诗作赋,切磋学问;或下棋听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了一些采买贵重药品的内容。如道光二十年六月十三,记:“下半天,安排寄鹿胶、阿胶、墨桌毡等项回家。”咸丰八年七月十七日记:“专人至吉安送鹿茸与沅甫弟。”再如咸丰十年正月初四:“又写信与叔父,寄辽东大参四两三钱。”同年四月记:“又寄燕窝一匣、秋罗一匹,与澄弟夫妇贺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服用贵重补品

曾国藩还记载了自己食用贵重补品的记录。如咸丰十年八月初五:“服人参一钱。”同治元年正月初六:“本日尤不耐烦,因服脾汤一帖,睡后竟能酣睡,至五更方醒。”咸丰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记:“近日吃熟地蒸肉二三次,略觉热气平减。”

曾国藩还与朋友间互送贵重药材。如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夜送钱警石先生辽参等件。”咸丰九年四月十四日:“是日,胡中丞派人送参茸丸二瓶来。”

曾国藩谈阿胶 曾国藩为何喜好与医生交友读读

曾国藩日记中提到,采购的物品里中药不下二十味,且以“参”出现次数最多,有高丽参、人参、吉林参等,甚至还记有皇上赏赐的人参。此外,鹿茸出现的频率也不低,咸丰八年八月,他专门记述了制鹿茸法:先用磁瓦片去毛,将鹿茸用黄酒泡湿。又用酒泡湿白布,包茸放入蒸笼内蒸发,然后用刀切成片子,再加黄酒,蒸发,用杵冲碎。高丽参切片子,用黄酒蒸发冲碎。每茸一两,配参二两。或用黄酒,或用蜜糖,共和做成丸。后咸丰九年亦有数次记录制作鹿茸丸。但咸丰八年正是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期间,曾国藩尚有闲情逸致做丸药补品,实在令人讶异。

除了服用贵重药材,曾国藩“甚觉烟之有损无益”,最终成功禁烟。他后来重视“静坐”的养生作用,认为“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仍当常常静坐,不可日日外出,两脚流星不落地”。

曾国藩亦重视“眠食”二字。如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六,记:“食即平日饭菜,但食之甘美,即胜于珍药矣。眠亦不在多寝,但实得神凝梦甜,即片刻,亦足摄生矣。”在给弟弟的信中提到“余现在调养之法,饭必精凿,蔬菜以肉汤煮之……”。还曾在信中附录了一则《养身要言》,其中一条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并在日记中,记述自己每日的睡眠情况。

由于时代及遗传等因素,曾国藩最终仅寿长62岁。但他的日记和书信记载留下了一部分晚清的中医药内容,为我们了解当时上层社会的医药文化提供了史料

二、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

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那么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好的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欢迎阅读本文!

曾国藩读书的小故事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有关曾国藩的故事,励志篇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孝敬父母的故事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曾国藩后来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是个穷京官,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他的家书中,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而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可见当时社会风尚,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

后来曾国藩的家书中,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阿胶成为曾国藩为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那么,阿胶对老年人的滋补功效,在医理上有何依据?

对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内经》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

很显然,气血虚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缓衰老,就要从气血两字入手。而阿胶味甘,性平,能补血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益气补虚,除风化痰清肺,利小便,润大肠。这些滋补功效确实十分适合老年人滋补。

打翻神王菩萨

清道光二年(1822),曾国藩12岁时,他家屋场对面有一条小河,河边一个神王庙。每到凉爽天气,国藩带着弟弟到小河里摸鱼捞虾。有时也与邻居小伙伴到河边打水仗,累了就进神王庙憩息。有一次,与伙伴搭神梯,国藩率先爬到神龛上,一不小心,把神王菩萨撞翻在地,吓得伙伴们一溜烟各自回家去了。曾鳞书得知后,当即对国藩一顿训斥,并叫打扫庙宇,出资给神王菩萨重装金身。同时,为了让子城安静求学,将他送至距家六里的九峰山古锣坪定慧庵读书,早出晚归。国藩不服气,每天早上路过神王庙时,将驱赶马的棍子,用绳子系着放在神王爷肩上,并说:“搭帮你,我被送至九峰山去读书,可今日你要给我看好马,如果我的马儿走了,一定饶-不了你。”以泄怒气。其父被弄得没办法,又只好将其带在身边读书。

左公与曾公的胸怀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他们两人。

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

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

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良久。

“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君子”

天下父母,谁不望子成龙!这个成龙,无非是成官的代名词。曾国藩年轻时功名心极盛,后来又为官几十年,却并不像众多父母一样希望儿孙都当官。他多次明确表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尔曹惟当一竞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原因有二:一是“天下多难”,“虽大福大贵亦靠不住”,选择作官并不是个好前程;二是官场险恶,福祸横生,他自己就身怀疑虑,几次欲辞官归里,当然就不希望子孙再走官宦之路。

曾国藩说的官场四忌

曾国藩认为为官有四大忌,即“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曾国藩把这“四败”写在案头上,每天都提醒自己。

在另一个地方,曾国藩又说,自古以来凶德致败者大约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他总结历史的经验说:“我看历代的那些著名的大官,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而败家丧身的。”不管是居官四败也好,还是二败也好,其实都有一个核心,这就是,为官者之所以身败名裂,往往是由于不知道顾忌。

曾国藩曾经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曾国藩一生,也始终是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的心境中度过的。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国藩升了官,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表示不但不敢高兴,反而感到战战兢兢。他说:

“这次升官,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日夜诚惶诚恐,自我反省,实在是无德足以承受。你们远隔数千里之外,一定匡正我的过失,时时寄信来指出我的不足,务必使累世积累下的阴德不要自我这里堕落。弟弟们也应当常存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当官,于是就敢欺负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于是就敢于恃才傲物。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李鸿章和曾国藩

李鸿章是很有才气的,才可塑,才堪大用,但李鸿章毛病也是蛮多的,他是优点杰出、缺点突出的那类人才。李鸿章的`缺点是,有一股傲气,还有一股不叫流氓气,最少也算是流里流气之气。这气李鸿章一直携带着的,比如他对下属,不太尊重,每提升一人,先要将这人训一顿,说的话很难听,国骂不断,骂完了,你一回去,嘿,他给你加官晋爵了。提你一把,踢你一脚,关怀人,却以侮辱人的方式进行。

李鸿章曾在曾国藩手下当幕僚,没几天,自以为技已精,学已成,师傅那点学问全学到了手,便要谢本师了,自己当老板去。李鸿章离开湘军,另组淮军,却是屡战屡败,一点建树也无,反是把自己那点力量耗光了,无奈要回到师傅身边来回炉,一个多月里,李鸿章屡屡求见,曾国藩屡屡拒之,李求多少次,曾就拒多少次。

曾国藩拒绝次数,自然比李鸿章的求见次数要少一次,不然,历史上也就没有曾李师徒佳话,李鸿章也难成操盘手,掌握历史走向了。曾国藩拒绝李鸿章,并不是耍领导脾气,拉架子,而是在琢玉。玉不琢不成器,李鸿章的傲气不打压打压,修理修理,那还能成大器?

李鸿章有流气,为人懒散,这般作风,去当名士,很合适,越流气越像名士,名士素来要靠流气来撑起,但要来从政,却是致命的。流氓去流氓政府,或许可行,只有流氓政府才容得下流氓啊!曾国藩却不能容许流气存在。曾国藩工作很认真,生活也很严肃,他有个八字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其中这个早,就是早起,早饭,每天都定时吃早饭。严格的作息时间,哪是懒散如李鸿章者受得了的?李鸿章爱懒睡,天天睡到太阳照屁股,还舍不得起床。曾国藩开早饭了,李鸿章还只管呼呼大睡。曾国藩打发人去喊了几次:李鸿章,曾师傅喊你快去吃早饭。李鸿章应了声好,翻转身,又睡回笼觉去了。曾国藩在那等,不动筷子,等啊等,等了很久,李鸿章姗姗来迟。这顿饭,曾国藩不吃了,他把筷子一拍桌上,慢腾腾说了一句:“少荃,此间唯一诚字。”脸也来,相也来,语虽轻,落意重。让李鸿章知道:从政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名士聚餐,不是混混间耍流氓。

李鸿章从吃饭一事感受到了做人要严谨,更感受到了作风的威严。只是他这流气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李鸿章后来权柄在握,依然残存着流气,列强环伺,李鸿章主持外交,曾经去问计于曾国藩。师傅先问徒弟:外交乃国之大事,你准备使甚手法?李鸿章答道: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此倭要咱中华一块土,我先应着好好好;彼熊要咱中华开放一口港,我先应着要得要得,然后呢,我找个借口,翻过来。曾国藩听了,脸若冰霜,对李鸿章说:少荃,此间唯一诚字。你把国家信誉透支了,那以后哪国还信任你?“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貊,这断不会有错的。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无论如何,我的信用身份,总是站得住的。脚踏实地,蹉跌亦不至过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

曾国藩把李鸿章当可造之才,却也是严格要求。并不因为李鸿章是其得意门生,是其心腹,而放任他,而包庇他。也因此,李鸿章终成大器。成大器了,悟出了师傅一片苦心,曾国藩逝世后,李鸿章写过一副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曾国藩与李鸿章相交,一直以严师面目出现,李鸿章不反感,反感激:“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国藩和慈禧的对话

同治七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上任之前,受朝廷召见,举朝上下,面对这位重臣,极表推重。慈禧太后一连三日在紫禁城养心殿召见,极为关心这位重臣,于是向曾国藩发问:“汝夫人在家做何事?”

曾国藩随口回答:“不瞒太后,臣之夫人在家做些七七八八。”慈禧太后听曾国藩的湘乡土语,似懂非懂,又反问道:“七七八八是什么?”曾国藩意识到说话太土,又是湘乡方言,使太后难懂,顺便解释:“七”即指柴、米、油、盐、酱、醋、茶;“八”是指孝梯、忠信、礼义、廉耻。

慈禧太后听了,称赞地点头道:“好个‘臣之夫人’,大事管那么多,小事管那么细。“在旁的诸臣无不称赞曾国藩机智灵敏。

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断鸡蛋案”

曾国藩自幼聪明伶俐,他父亲曾麟书想试一试儿子到底聪明不聪明,就设想了一个审鸡蛋案。于是便叫人煮五个鸡蛋,拿了一个给女佣人吃了,然后说少了一个,命曾国藩出来审,看是谁偷吃了一个。

那一天,曾国藩从学校放学回来,解下书包,其母就说:“我明明煮了五个鸡蛋,怎么只有四个了?”其父在旁边听到了,把曾国藩叫来,对他说:“你母亲的鸡蛋,是分给你们吃的,现在分不出来了,看是哪个偷吃了一个,为你母亲查出来。”曾国藩略为思考一下,便端来一个木盆,倒了几杯凉茶,把家里的人都叫拢来,令每人喝一口茶,吐到盆里,他站在旁边观看。其结果只有那个女佣人吐出来的茶水里挟有鸡蛋黄粉,断定鸡蛋是她吃掉了。

曾麟书在一旁高兴极了,连连夸奖:“果然不错,将来定有出息。”

曾国藩和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

有一次,李鸿章带着三个人去见曾国藩,碰巧曾国藩出去散步,李鸿章便让此三人在门口等候。

当曾国藩回来的时候,看到门口有三个人,他左边看一眼,右边看一眼,中间看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进去。李鸿章问老师对此三人的评价,曾国藩回答道:“左侧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之人万万不可用;中间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鸿章对老师“一眼识英雄”非常敬佩,问其原因,曾国藩说:“左侧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顺了下来,不敢再与我对眼神了。

这说明他心地比较善良,但是气魄不够展开,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授予营务处副处长足矣。右侧这个人,在我看他的时候,他不敢看我,当我不看他的时候,他又偷偷地看我,很明显这个人心术不正,所以万万不可用。

然而,中间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扫他一眼,他又堂堂正正地打量了我一番。说明此人心胸坦荡,气魄宽广,可用,而且可以大用。”此时,李鸿章幡然领悟,并遵照老师的指点派用此三人。

在这三个人中,左右两人已经无从考究,但是,中间这个人就是被李鸿章重用并成为晚清淮军著名将领、台湾第一巡抚的刘铭传。这个识人的故事在当时被广为传颂。

;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