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阿胶最早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的
阿胶是老少皆宜、滋补作用卓著、使用历史悠久的宝贵中药。但长期以来,阿胶是何人何时何地发明等问题一直没有系统的考证。
阿胶的名称及来源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出东阿,故曰阿胶”。
傅致胶——始于《神农本草经》。今当地传说由傅氏和尚发明用驴皮加工成胶传与后人,为了纪念他,“致”通“制”,取“制造”之意。
驴皮胶——始于《千金食治》。当时牛皮、驴皮和马皮等皆用于加工阿胶,但驴皮胶已被医家所单独认识。
盆覆胶——始于《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胶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齐民要术》煮胶第九十,煮胶法中:“用盆凝胶后合盆于席上”,有“盆覆胶”之意,但文中没有此名。
九天贡胶——源于清代。阿胶作为皇室贡品最早见于《水经注》“岁尝煮胶以贡天府”。当地传说1871年清朝派四品饮差大臣监制“九天贡胶”,
当时皇家专放养12头黑驴于狮耳山上,冬至时,宰杀取皮,煮熬八天成汁,第九天切胶成长方块状,晾干后进贡朝庭,此名当源于此。阿胶用皮的演变
汉代以前,《神农本草经》之前是以“胶”入药,未有“阿胶”之名。至汉《神农本草经》已有“阿胶”、“傅致胶”之名,但也没有指明是由何种材料制成。三国至南北朝——《名医别录》中明确记载“煮牛皮作之”,但后魏《齐民要术》指出:“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破皮鞋、鞋底、格椎皮、靴底、破鞍、革叉,但是生皮,无问年岁久远,不腐烂者,悉皆中煮”。可见,此时认为什么皮都行。汉至隋唐阿胶与胶可同样药用。
二、阿胶原料的历史变迁考
一、阿胶的历史及其品质如何
阿胶主产于山东寿张、东阿,浙江杭州、宁波,江苏无锡,河南周口、禹县等地。
以山东产品最为著名,浙江产量较大。山东省东阿(今山东阳谷县大运河东岸阿城镇)井水熬制的阿胶,历代重要本草著作或史书中都有记载。
如明代万历二十四年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在《兖州府志》中引证了《禹贡》对阿胶的记叙。东阿胶采用的原料和制作方法都非常讲究。
每年春季选纯黑健驴,伺食狮耳山之草,饮狼溪河水,冬季宰取其皮,加人参、黄芪、当归、川芎、桔梗、甘草等药汁,取狼溪河与阿井水倒入金锅,银铲搅动,复加冰糖、绍酒、豆油煎炼,至三昼夜后,冷凝切块阴干而得。据上说明,我国阿胶的发源地,应是山东阳谷县的阿城镇了,且商品质量亦以此为优。
二、阿胶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杨贵妃何以“肤若凝脂”
杨贵妃为史上“四大美人”,她即使卸了妆也还是很漂亮,皮肤细腻得连水滴都落不住,这全都是因她服用了阿胶的缘故。
朱熹孝母劝服阿胶
朱熹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劝母少食勤餐,果蔬时伴。阿胶、丹参之物,时以佐之。他自己后来活了71岁,也得益于阿胶之助。
慈禧太后因阿胶生同治
慈禧身为懿嫔时患有血症,几经御医治疗终不见效。后来试服阿胶以调经,病得痊愈而怀胎生下一子,即六年之后的小皇帝同治。
曾国藩家书以阿胶尽孝。
在外为官的曾国藩经常会给家里寄一些家常日常之品,其中重要的有两项,几乎每次都会出现,那就是阿胶和母亲用的东西。
曹植赋诗颂阿胶
曹植自小体弱多病,初到东阿时骨瘦如柴,听说阿胶具有补血养血之神奇功效,于是便经常食用,结果不到半年身体大为好转。
三、福牌阿胶的历史阿胶正宗考
阿胶,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治疗妇女症候尤佳,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因产古于东阿而得名,我国现存最早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之为“圣药”,乃中华民族医药的一颗明珠。
阿胶置料考究,做工精良,古法,每年春季择纯黑无病健驴,饲狮耳山之草,饮狼溪河之水,冬宰取皮,加参、蓍、归、芎、桔、甘草诸药汁,放狼溪河与阿井水,倒入金锅,银铲搅动,复加冰糖、绍酒、豆油,用桑木文火煎炼三昼夜,冷凝切块阴干。成品以呈琥珀色、半透明、味甘咸、气清香为优。清初张隐庵在《本草崇原》一书中,曾予概述。
近年,阿胶业竞相发展,众厂家广告迭出,多以“正宗”自诩,令人莫衷一是;而海外游子久违故国,唯认东阿镇“福”牌商标,赞赏此为祖传老货。为正本清源计,笔者躬亲走访,查考资料,取得可靠结论;山东平阴阿胶厂所产当系嫡承,余者非属!
东阿镇,位于济南西南百余里,其西南三里许即狮耳山,草茂林丰,生几百种中草药,驴食则体壮肉肥,毛色乌亮,皮质特别适宜熬胶,浪溪河横贯镇中,系洪范九泉汇聚,比重硬度较小,用之泡皮、熬胶可减少原料污染,灰分易于控制,保存时间长,东阿镇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故阿胶生产世代相传,久盛不衰,素称“阿胶之乡”。
但是,由于东阿县治多变,致使概念混乱,对阿胶传统产地众说纷纭。据考,东阿命县,始于秦,北齐时(公元550—577年)东阿镇即属东阿县城。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河水为患,渐次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迁城东阿镇。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加之阿井水日涸,浪溪河成为唯一制胶供水地,东阿镇阿胶业遂愈益兴旺,达到“妇幼皆通熬胶”的鼎盛时期。清代,南北多家中医,慕名而来,诊病兼营阿胶。至解放前夕,规模较大的制胶作坊有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于氏天德堂、王氏景春堂、庄氏东岳衡老药店等10余宝号,各领千秋。
1943年,服从战事需要,平阴县与东阿县合并为平阿县,1948年重又恢复两县建制,变更旧区划,以黄河定界,西北归东阿县,县城设铜城镇,作为原东阿县城的东阿镇,地处河道东南,归平阴县。1950年,荟萃精华,集东阿镇配方和工艺于一体,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国营阿胶企业——山东平阴阿胶厂。该厂沿袭饮誉中外的“福”字商标,经国家注册独家使用,龙来去脉显而易见。熟悉实际情况者,自然尊东阿镇之阿胶正宗地道。何况,这里的阿胶生产,正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展现出勃勃生机。
阿胶历史演变(阿胶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 title="阿胶历史演变(阿胶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 >
东阿镇阿胶,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获金牌,1979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称号,1986年获全国阿胶质量(市场抽样)评比总分第一名。现继“福”牌、“东阿镇”牌阿胶之后,又推出新阿胶、黄明胶、海龙胶、参茸阿胶、鹿角胶和以阿胶为原料的山东阿胶膏等十多个系列产品,年产60余万斤。东阿镇阿胶可谓源远流长,前景辉煌。
--1989.1.8日《大众日报》牟迅
三、阿胶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
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三经,是一味补血养血的良药,集治疗保健于一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在治疗血液病及滋补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治疗效果,被称为“血液的保护神”。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这是现存史籍中关于阿胶一名的最早记述,说明那个时候的阿胶已名闻天下。
东汉(公元25年~220年),阿胶药用已比较广泛。“医圣”张仲景临床验证阿胶实际疗效,善用阿胶治妇科病及血液病等疾。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应用阿胶即达12种之多。据统计,《金匮要略》用阿胶配伍入药的处方占3.2%,足以证明阿胶临床之广泛应用。
魏晋时期的药物学集成《名医别录》,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阿胶的描述:“微温,无毒,丈夫少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有人认为,从《神农本草经》对阿胶的记载,阿胶滋补传统最迟应起源于东汉时期。并提出如下观点:“《神农本草经》是人们对先代本草药性药理的经验总结,这说明在成书前很长时期里人们已经有了阿胶可久服的经验,把阿胶作为滋补品也就是可以想见的事了。”
《本草纲目》称之为“圣药”。“药圣”李时珍盛赞阿胶为圣药,李时珍生长于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个时间段内的医学风气是强调“以人补人”,最有名的大补之药是秋石、紫车河等,李时珍对这种风气极为厌恶,所以牵涉到大补之类的药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轻易赞美。
曹植曾为“东阿王”,初来东阿镇,骨瘦如柴,后因常食阿胶,身体受益匪浅,于是感念而作《飞龙篇》:“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曹植中诗所指的仙药,就是东阿出的阿胶。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称其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补最甚”。民国医家黄杰熙盛赞其为“妙药”:“人之病虽多,不外水火气血之病,真阿胶滋补潜流血脉之力甚大,故为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