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阿胶大咖

阿胶古代医案(临证指南医案详细资料大全)

阿胶大咖 2024-03-03 3
阿胶古代医案(临证指南医案详细资料大全)摘要: 本文目录中医肺脏实体研究临证指南医案详细资料大全张锡纯医案中用药换算成现在多少克一、中医肺脏实体研究摘要: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肺脏形体及其与理论的关系,建立肺脏形体医理新学说。应用古今...

本文目录

  1. 中医肺脏实体研究
  2. 临证指南医案详细资料大全
  3. 张锡纯医案中用药换算成现在多少克

一、中医肺脏实体研究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肺脏形体及其与理论的关系,建立肺脏形体医理新学说。应用古今比较、中西医比较的方法,求证肺脏形体及其与理论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医对肺脏的位置、重量、颜色、质地,相关组织器官均有较详细的记载,且与现代人体解剖学内容基本相同。中医肺脏的主气、司呼吸等功能的认识基于肺脏形体,与现代医学一致,作者认为:中医肺与人体解剖学的肺同名同脏,其理论与肺脏形体密切相关。

关键词:肺;解剖;中医形体医理

肺是中医五脏之一。大量的古代记载证实了中医对肺脏进行过形体研究,中医肺脏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提出的,可称之为肺脏形体医理。开展肺脏形体医理研究,有助于纠正中医缺乏形体研究基础的错误认识,有助于创立中医形体医理学。

中医关于肺脏实体的研究记载

肺的位置“肺者,藏之盖也”(《素问·病能论》),“上膈属肺”(《灵枢·经脉》),“肺在鬲上也”(《难经·三十二难》)。古人认识到肺脏位于横膈上的胸腔。肺“附着于脊之第三椎”(明·翟良《经络汇编·肺脏之图》)。从现代研究来看,能被古人当作肺的附着,只有肺系膜。该系膜是肺胸膜于肺门处沿肺根至纵隔,移行于胸膜壁层的部分。据此,古人所谓的附着部,可能指肺门(肺根)部位。肺门(肺根)位置约相当于4~6胸椎棘突高度,古人记为第三椎,即第三胸椎,可能是以肺根的最上缘描绘的。

肺的重量《难经·四十二难》载:“肺重三斤三两”,约相当于796.875克(其时的度量衡制约为一斤相当于现时250克,一两约相当于15.625克)。现代13~17岁青少年男性的肺重约727克,女性约为689克;成年男性平均肺重约1000~1300克,女性约为800~1000克;左肺与右肺重量也不同,右肺约为536克,左肺约为481克。古今相较可知,古人所论肺重是指左右两肺的总重,是基于青少年,甚至于更年少的儿童肺脏观察研究的结果,这与其时易于观察的对象主要是暴露在坟场的小儿尸体的历史状况有关。为了不受古今度量衡换算差误影响,现用脏器重量比的方法测算古今五脏的重量比。古代记载肝、心、肺、肾、脾重量分别是:4斤4两、12两、3斤3两、1斤1两、2斤3两,其重量比约为5∶1∶4∶1∶3,现代关于肝、心、肺、肾、脾重量分别是(13~17岁男性):1069克、201克、727克、226克、213克(因古代记载脾脏时提到有散膏半斤,此可能系胰组织重量,[1]故加入胰腺组织重量98克),相互之比则为5∶1∶3∶1∶1,除了脾脏比例古今有差别外,其余相差无几,说明古人关于五脏重量的记载是可信的,同理,肺脏重量也应该是可信的。

肺的形态肺色“两叶白莹”(《医贯·形景图说》)。古人对肺色描述为“白莹”,可能是相对于人体体腔中其他脏器的颜色为淡而言。同前理,观察的对象可能是儿童的肺。因儿童出生在世时短,所吸入的灰尘颗粒少,肺色较成年人淡,加之其时环境污染少,空气洁净,则肺色白莹。不似成年人的肺,由于灰尘、炭末颗粒不断沉积于肺泡壁中,色呈暗红色,或深灰色。

“肺为娇脏”(《薛氏医案·难经本义》、《顾氏医镜·格言汇撰·论治大纲》、《医学心悟·咳嗽》),其性“娇嫩”(《笔花医镜·脏腑证治》),从脏器质地看,肺叶确属嫩脆柔弱。“肺熟而复沉”(《难经·三十三难》),肺脏含有大量充气空腔,在水中浮于水面,煮熟后,水分进入肺脏气腔,空气排出,肺沉入水中。

肺的结构肺有“六叶两耳”(《难经·四十二难》),“肺有两大叶,六叶两耳,中有二十四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无有穷也。”(《经络汇编·脏腑联络分合详说》)现代研究认为肺脏由左右两大叶组成,左肺二叶,右肺三叶,与古人所论肺六叶略有差别,但现代也发现左肺可有三叶。由于古代不可能大规模开展人体解剖研究,故肺有六叶的记载,不能成为否认中医肺有解剖学基础的依据,或有可能观察的正是肺叶异常者。肺有二十四空,可能指的是叶段支气管腔。因限于条件,古人凭肉眼直观只能辨认出尸体肺叶及段支气管等较大管腔,至于数量上是否正好是二十四空,今人不能苛求古人。这些叶与段支气管管腔使肺看上去确如空的蜂窠,下接更细的细支气管、毛细支气管,直到肺泡为止,没有出口。古代记载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反映了肺脏结构的特点。

古人还研究了与肺脏相关的组织结构,如“惟口之一窍,乃饮食之所从入,气息呼吸之道路”,“鼻者,肺之官也”,说明古人已发现呼吸需要口鼻参与,二者是气体出入的通道。

“悬雍之下,舌之后,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异涂施化,二道并行,各不相犯。喉在前,主出纳,名吸门;其管坚空,其硬若骨,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肺之窍,以激诸脉之行,此气管也。”“气管九节,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内有十二小孔,孔不外透,乃气息之路,谓之十二重楼,仙家谓之十二等级。下联肺本”(《经络汇编·脏腑联络分合详说》)。古人发现了气管与肺脏之间的结构与功能联系。根据赵思俭[2]研究认为,《灵枢》中记载的长度是用商尺测量的,故以文物出版社的罗福颐《传世历代古尺图录》所载商代骨尺,一尺长度相当于现今16.95厘米折算,古代记载的气管长度约为20.34厘米,男女合并最短7.1厘米,最长13.4厘米。气管外径男为2.0厘米,女为1.8厘米,二者相差较大,此与测量终始点不同,还是折算方法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气管软骨数从12到19个不等,一般为14~16个,古人记载为九节,相差较大。但古人又提及内有十二小孔、十二重楼、十二等级等,似乎又说明古人发现气管软骨至少有十二节。气管软骨的支架考,试大网,站收集作用使气管保持了坚空形状,古人谓之“其管坚空,其硬若骨”。综上所述,古人将气管与支气管作为肺的附属组织讨论,显示所论中医肺脏就是人体内的形体肺脏。

肺脏形体研究对中医肺脏功能认识的影响

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古人通过肺脏形体的观察研究,发现肺藏于胸廓,有“二十四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与口鼻喉等通气的组织器官结构相通,可视的呼吸运动与藏有肺脏的胸部起伏活动密切相关,从而提出了“肺藏气”(《素问·调经论》),“肺者,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等肺主气、司呼吸的主要功能。对肺呼吸运动的形式也做了描述,即“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灵枢·五味篇》)“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无有穷也。”(《经络汇编·脏腑联络分合详说》)古人之所以将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归于肺,是对肺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形体研究的结果。

对古人肺主气功能认识不能仅理解为司呼吸,还应包括肺所吸入的气在人体内的输布、利用与代谢的过程,根据气在体内的输布、利用与代谢情况,反过来调节肺司呼吸的功能,如呼吸的快慢、深浅等。肺主气还包括吸入气体与吸收的饮食精微物质的混合、输布。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载:“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肺可输布水谷精气的功能表明,古人已知胃肠等消化器官血管中的血液将经过肺脏,通过血液的回流将全身使用过的气体进行回收,再经由肺呼出,所谓“肺在诸脏之上,而诸脏之气咸由之吐纳也”(《图书编·养肺法言》)。

相傅之官、肺朝百脉的功能将肺喻为相傅之官,明确表明了肺与君主之官——心的密切关系。心与肺不仅紧邻,脏体相触,更主要的是存在着密切的血管结构联系,使二脏功能相辅相成。肺脏的形体功能情况如何将影响着心脏的功能,肺气壅塞,可致心脉血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状。心脏形体功能也可影响肺脏功能,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可导致肺司呼吸功能下降,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咯泡沫样粉红色痰等。肺朝百脉说则进一步表明肺与血脉和血液循环之间的关系。除心脏外,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的是肺脏,这全因为肺脏具有“朝百脉”的形体特点。

肺主皮毛功能肺主皮毛,主要表现在呼吸功能方面,肺与皮肤均有呼吸功能。有人试验,把青蛙的皮肤弄干燥,青蛙因失去呼吸功能很快窒息死亡。如果把青蛙的肺摘除,而保持皮肤湿润,则青蛙可存活很长时间。这说明对青蛙来说,皮肤呼吸比肺呼吸更为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发现,如以油涂全身,就会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外感时,皮肤腠理闭塞,汗腺活动障碍,皮肤的呼吸功能受到影响,此时肺部尚未出现明显的异常,但人们已经感受到胸闷、呼吸不畅了。肺主皮毛中的肺与皮毛显然指的是人体解剖学上的肺与皮肤,这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用阿胶疗肺痨,即是这种理论的具体应用。当肺有病时,可用动物的皮肤熬成胶来治疗,阿胶就是用驴皮制成,有滋阴润肺作用,是治疗虚劳咳嗽咯血之良药。[3]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通调水道功能肺为水之上源的结论可能来源于古人对胸腔积液和肺水肿的认识。胸腔积液多见于结核病,从现代出土的西汉女尸及古医书中大量防治肺结核(肺痨)的经验与方药的记载可知,我国古代早就有结核病的存在,且患染肺结核者众多。肺痨者常因结核性胸膜炎而导致胸腔积液,表现为在肺脏所居的胸腔内有大量的渗出液,这些水液压迫肺脏,导致肺呼吸功能障碍。另外,肺水肿则多因呼吸和循环系统病变而成,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肺泡内积有大量液体,肺的呼吸功能发生障碍,这些病理变化显示出肺与水液的关系密切。古人则由此认为肺具有行水的功能。结合自然现象中雨自天上来,水自高流下的本性,及肺脏位居诸脏上,而提出“肺为水之上源”说。而水自高而下的特性提示,只要有流出通道,水畅流不阻,则不发生疾病。当胸腔积液时,因胸腔与横膈膜的屏蔽作用,水液局限于胸部;肺水肿时,水液限于肺泡腔内,不得下流外出,古人自然联想到可能因为正常肺脏的水流通道受阻,积于胸肺中,从而形成胸水、肺水不能流出,这使古人不仅认为肺有行水的功能,而且还推断其主水功能的主要活动形式是通调水流的通道。一旦肺的这种通调水道以行水的功能活动丧失,就会产生胸水、肺水等水液代谢障碍。因此,肺为水之上源、肺主通调水道是基于对肺痨等疾病症状的临床观察总结得出的理论,其中的肺指的是人体解剖学的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此外有的药物既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又通利水湿。如车前子能利尿,又有止咳平喘的功效;桔梗可化痰止咳,但如小便不利的病人在用大量的利尿药后利尿作用不明显时,加入桔梗就可加强利尿;桑白皮、紫菀、葶苈子等,既能化痰止咳,也能利尿。药物的多组织、多脏器的功能作用,似乎进一步表明肺与水液代谢有着某种联系,或许这也是肺主通调水道理论的由来之一。

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活动形式肺的宣发肃降是古人发现的肺主气、司呼吸、相傅心脏、朝百脉等功能的活动形式。宣发是向外向上,肃降是向内向下,此种活动形式基于肺脏形体组织,是古人从肺的病理状态,并由此推知生理而总结的。如因诸多原因致肺气不降而逆,则可见咳喘,气促,呼多吸少,胸闷等症,临床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古人由此推知肺气以降为顺,到了肺气不降而逆的临床后期,此时或咳出泡沫样粉红色痰,胸闷增重,气促增加,或尿少、尿闭,肢体浮肿,类似于如今的肺炎、肺结核、肺水肿、肺心病、右心衰等影响到心和全身功能的阶段,肺的相傅、朝百脉的功能也下降了;肺气不宣而郁,可出现咳嗽、胸闷、气短、气喘,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免疫功能下降及肺气肿者。只不过肺气不宣而逆的临床还伴有头痛、头昏,皮毛闭塞,无汗或汗泄不畅。因为肺气宣发与肃降异常在肺的病变早期难以区分,故通常肺失宣降并称,宣肺降气同治。由于肺的病变表现是肺气不宣不降的功能形式,则正常肺的功能活动形式就是宣发与肃降了。肺的宣发肃降失常的临床表现,亦充分证明了中医所论肺即是人体解剖学的肺。

结语

中医是研究人体,并指导临床诊治活动的一门生命科学。古人对人体结构与功能做过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长期临床实践与观察,才产生了中医基本理论。尽管这种理论形成的途径与方法有中医的特殊性,但这种基于形体的医理,应该是中医理论的主体内容,可称之为中医形体医理。它不是重在研究人体结构,而是注重建立在人体形体基础上的医理研究,特别是重视对活着的生命体的整体研究。上述对中医肺脏形体医理研究已初步发现,中医肺脏有其形体结构,与机体肺脏同名同脏,其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与肺脏形体密切相关。中医肺脏理论应该是建立在人体形体研究基础上的。

参考文献

[1]胡剑北。中医脾脏实体初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5):7。

[2]赵思俭。从《灵枢·肠胃篇》考证殷商时代的解剖成就[J]。天津医药杂志,1965,3:237。

[3]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G]。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018。

二、临证指南医案详细资料大全

《临证指南医案》是记录我国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一本名医医案专著,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临证指南医案创作年代:清代文学体裁:名医医案专著作者:叶天士概述,详细介绍,作者简介,特点意义,套用方法,概述《临证指南医案》搜罗宏富,征引广博,按语精当,实用性强,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而且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对中医温热病学、内科病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的发展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临证指南医案》是中医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是从事临床诊疗必读的中医古籍之一。以简体通行本的形式重新整理出版《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对于进一步学习、掌握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继承、发扬历代先贤的学术思想,开发新一代中医治疗技术和药品,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详细介绍《临证指南医案》搜罗宏富,征引广博,按语精当,实用性强,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而且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对中医温热病学、内科病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的发展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临证指南医案》共十卷。卷一至卷八以内科杂病医案为主,兼收外科及五官科医案,卷九和卷十分别为妇科医案和儿科医案。全书序列八十九门,述证八十六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于学术多有所体悟,于后学启迪甚多。每门之末附有论述该门证治大要的附论一篇,系由叶氏门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书中治案大多切于临床实用,其中有关温热病医案的载述甚至成为后世医家编写温病专著的蓝本。《临证指南医案》是中医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是从事临床诊疗必读的中医古籍之一。作者简介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年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叶天士酷爱医学,性格谦逊,凡是听说有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不远千里,前往求教,从不矫作遮掩。曾有一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认为是无法救治了,可一年后,却又见到了这个人,原来是一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第二天,叶桂便赶往宝山寺向和尚求学。他隐姓埋名,从学徒做起,挑水担柴,劳动之余就精研学问。过了几年,老和尚对他说,你已经学到了我所有的本事,可以下山了,以你现在的医术,完全可以独立行医,你的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江南名医叶天士。他闻得此言,连忙伏地叩首,告诉老和尚自己就是叶天士,老和尚感动不已。就这样,叶天士先后拜了17位老师,终成医界骄子,他的谦恭诚恳,也成了后世的习医者学习效仿的典范。特点意义 1.勤求古训,创立新说重视对前人学术经验的继承与吸收,是叶天士重要的学术特点之一。叶氏论温病,充分吸收了刘河间辛温解表等经验,对吴又可的邪自口鼻而入说、盛启东的热入心胞说、喻嘉言的三焦分治论等,都能兼收并蓄,择善而从。叶氏治虚劳,既遵从《难经》有关“五损”的理论和《金匮要略》“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的观点,也对宋人张杲“元无所归则热灼”等观点大加赞同,多处引用。在治疗中风、脾胃病等医案中,叶氏对刘河间、缪仲淳、李东垣等前辈医家学术经验的汲取和发展,都有具体的展现。叶氏师古而不泥古,既善于从前人的理论和经验中汲取精华,又善于结合具体的临床实践创新发展。仅在内科方面,叶氏就提出了“肝为刚脏”说、“养胃阴”说、“阳化内风”说、“久病入络”说等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 2.博采众方,别开法门叶氏对张仲景的经方体会最深,套用最广。据统计,《临证指南医案》中套用桂枝汤治疗虚人外感、病后复感寒邪、劳倦复感温邪、阳伤饮结的咳嗽以及疟、泻、喘、痞、胃脘痛、腹痛、胁痛、身痛的医案达三十余则,化裁引用复脉汤的案例也有四十余则。对前代其他著名医方,《临证指南医案》也多所采集,广泛套用。千金苇茎汤出自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本为治疗肺痈而设,叶氏不仅用其治疗肺痈病,还广泛运用于治疗咳嗽、吐血、肺萎、肺痹、哮喘、风温、温热、暑证、痰证等。叶氏不仅善用古方,更善于创制新方。据统计,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病条辨》一书共用方剂198首,除采用仲景方36首外,下余162首中,引用或取法于《临证指南医案》者达102首之多,其中与《临证指南医案》所述的主要症状、方药使用完全相同者占70%以上。 3.精研温病,治分经络叶天士对温热病的研究贡献极大,是温病学派的奠基者和集成者。他提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等物是也”。揭示了外感温热病传变的一般规律,创建了以卫气营血为层次的辨证纲领。《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温热、痉厥、暑、燥、湿温、寒湿等医案,充分展示了叶氏在温热病辨治方面的理论和经验。有研究证实,现代中医常用的治疗温热病的方剂,如五个加减正气散、两个宣痹汤、两个青蒿鳖甲散汤、三香汤、银翘马勃散、黄芩滑石汤、杏仁薏苡汤、宣清导浊汤、断下渗湿汤等等,都是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创制的。“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这是叶氏又一著名论点。《临证指南医案》在积聚、症瘕、久痛、顽痹等病的治疗中,每以蜣螂、地龙、全蝎、蜂房等虫类药一二味配合他药制丸服用,以收搜剔入络、峻药缓攻之效。后人学其经验者,多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4.重视脾胃,倡养胃阴叶天士重视脾胃、倡养胃阴的观点,是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发展。《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许多观点,如“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阴土,得阳则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等,构成了叶氏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上来看,胃阴学说都具有相当的创新性。综合《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医案可以看出,叶天士以不饥不纳或少纳、音低气馁、口干舌干、大便秘结为胃阴不足的主要指征,以清养悦胃、甘凉濡润、酸甘济阴、甘缓益胃为养胃阴的主体方法,以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生扁豆、粳米、甘草等为养胃阴的基本药物,形成了一种理法方药一线贯串的完整理论。《临证指南医案》所载的养胃阴之方(麦冬、生扁豆、玉竹、生甘草、桑叶、大沙参),被后世命名为叶氏养胃汤,现已成为治疗各种阴虚型胃病的基本方。套用方法 1.总体把握,个案剖析《临证指南医案》的个案虽言辞简略,但若能综其同类而精审辨析之,便不难对叶氏之于具体病症的辨证立法、制方选药规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统计分析也是总体把握叶氏学术经验的重要方法,有人曾对《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套用频率最高者依次为茯苓、人参、白芍、当归等,所用以补益药居多,说明了叶氏重视固本补虚的学术思想。叶氏的个案虽言简意赅,但独具特色,通过对其个案的剖析,有助于掌握其辨证用药的意趣和奥秘。例如“喘门”朱案中称“喘证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是对喘证病机的高度概括。“温热门”施案称“此口鼻吸入温邪,先干于肺……”,被认为是温热病病因及其传变途径的创新性的论断。 2.重视评语,撷取精华《临证指南医案》每门之后都附有其门人华岫云、邵新甫、邹滋九、姚亦陶、华德元等人的评论。这些评论或强调诊疗特点,或论述证治大法,颇能直中肯綮,很有参考意义。如卷一眩晕门后华岫云按云:“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扑之虞。……火甚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玄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痰多者,必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中虚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短短一段评论,把叶氏治疗眩晕症的辨证分型、用药法则揭示得有条有理、明明白白。除此而外,徐灵胎的评注也很有参考价值。徐灵胎曾对全书2424例病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写出眉批260余条,行批3600余处,门后附评80余条,对叶天士的临证经验精华及学术创新之处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对其不足或错误亦能直言不讳地批评和补正。 3.验证临床,举一反三。要真正掌握叶案的精髓,就必须结合具体的案例,亲身实践,举一反三,探其要妙。痛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其中又以胃痛和胁痛最为多见。《临证指南医案》胃痛、胁痛两门计六十七案中,其证属于久痛入络者为三十七案。叶氏认为,凡痛证,初起在气伤经,当以治气理气为主;久病在血伤络,当以治血活血为先。叶氏治疗络病,常用虫类搜剔之品,使“血无凝滞,气血宣通”,较之一般理气逐血之法显然有较大的发展,亦为多种沉疴痼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后世名医章次公用虫类药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恽铁樵用止痉散加入平肝熄风药治疗热甚动风之抽搐,都不能说与叶氏的思想无关。现代的中医已经把活血通络法作为一条重要的治则,广泛地运用于各科临床,每每取得满意疗效。《临证指南医案》中诸如此类的理论,如通补奇经、三策理虚、注重脾胃等等,都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三、张锡纯医案中用药换算成现在多少克

一、张锡纯的升陷汤

、张锡纯的升陷汤

【组成】生箭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升提大气。

【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二、张锡纯活络效灵丹

二、活络效灵丹

【组成】当归15克,丹参15克,生明乳香15克,生明没药

15克。 4

阿胶古代医案(临证指南医案详细资料大全)

【用法】上药4味作汤服。若为散,1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功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治气血凝滞,痃癖癜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瘀。

【加减】腿疼,膝;臂疼,加连翘;妇女瘀血腹疼,加生桃仁(带皮尖,作散服,炒用)、生五灵脂;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若恐其伪可代以鹿角霜);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芪、知母(但加黄芪恐失于热)、甘草;脏腑内痈,加三七(研细冲服)、牛蒡子。

【方论】活络效灵丹所治证的病机是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治宜祛瘀止痛为主。方中诸品皆善入血分,通经络。于流通气血之中,大具融化气血之力。方中当归活血、养血;丹参助当归加强活血祛瘀之力;·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酒助药力,促进血行。诸药合用,使瘀去络通,则疼痛自止。

三、张锡纯的理冲汤

三、张锡纯的理冲汤

【组成】生黄芪9克,党参6克,白术6克,生山药15克,天花粉12克,知母12克,三棱9克,莪术9克,生鸡内金9克(黄者)。

【用法】用水3盅,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

【功用】补脾益气,破血消癜。

【主治】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瘕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虚证沓来。服此汤10余剂后,虚证自退,30剂后,瘀血可尽消。亦治室女月闭血枯。并治男子劳瘵,一切脏腑瘕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四.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轧细),生龙骨15

(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生龟板15克(捣碎),生白芍1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捣碎),生麦芽克,茵陈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五、张锡纯的玉液汤

【组成】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6克(捣细),葛根4.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益气滋阴,固肾止渴。

【主治】消渴。张氏认为"消渴之证,多由于元气不升。此方乃升元气以止渴者也"。主治元气不升,真阴不足,脾肾两虚,津液不能上达于肺之消渴者,证见口常于渴,饮水不解,小便数,困倦气短,脉弱细无力。近代糖尿病、尿崩症等见口渴尿多,属气阴两虚者,可以用本方加减。

【加减】若气虚较甚,脉虚细者,加人参以补气;小溲频数者,加山萸肉以固肾。

六、张锡纯的调气养神汤

六、张锡纯的调气养神汤

【组成】龙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远志10克(不炙),生地黄18克,天门冬12克,甘松6克,生麦芽9克,菖蒲6克,甘草4.5克,镜面朱砂0.9克(研细,用头次煎药汤2次送服)。

【用法】磨取铁锈浓水煎药,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镇惊清热,养心安神。

【主治】治其人思虑过度,伤其神明。或更因思虑过度,暗生内热,其心肝之血,消耗日甚,以致心火肝气,上冲头部,扰乱神经,致神经失其所司,知觉错乱,以是为非,为是,而不至于疯狂过甚者。

【加减】胃火炽盛,烦渴喜饮加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大便秘结或不通畅加生大黄15克(泡水冲,对服),厚朴10克;阳明热盛加黄连10克,黄芩15克;痰湿中阻加郁金10克,法半夏10克,青礞石30克。

七、张锡纯的调气养神汤今用

调气养神汤加减:龙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远志10克(不炙),生地黄18克,天门冬12克,甘松6克,镜面朱砂1克(冲服)。

脘闷纳呆者,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燥湿;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盗汗者,加麻黄根、浮小麦;咽干津少者,加石斛、花粉;头晕耳鸣者,加磁石、枸杞子;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牛膝、桑寄生。

根据《河南中医》,2001,21(8):4,安文等报道:采用调气养神汤治疗老年性痴呆,收效良好。处方:龙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远志6克,天门冬12克,甘松6克,生麦芽9克,石菖蒲6克,甘草8克,朱砂0.3克(冲服),山茱萸15克,枸杞子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八、张锡纯的补络补管汤

八、张锡纯的补络补管汤

【组成】生龙骨30克(捣细),生牡蛎30克(捣细),山萸肉30克(去净核),三七6克(研细,药汁送服)。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用】收敛止血,祛瘀生新。

【主治】咳血、吐血。

【加减】服之血犹不止者,可加代赭石细末15~18克。

【方论】张景岳谓:"咳嗽日久:肺中络破,其人必咳血。"西人谓胃中血管损伤破裂,其人必吐血。龙骨、牡蛎、萸肉,性皆收涩,又兼具开通之力,故能补肺络与胃中血管,以成止血之功,而又不至有骤止之患,致留瘀血为恙也。又佐以三七者,取其化腐生新,使损伤之处易愈,且其性善理血,原为治衄之妙品也。

景岳又谓:"龙骨、牡蛎能收敛上溢之热,使之下行,而上溢之血,亦随之下行归经。至萸肉为补肝之妙药,凡因伤肝而吐血者,萸肉又在所必需也。且龙骨、牡蛎之功用神妙无穷,即脉之虚弱已甚,日服补药毫无起象,或病虚极不受补者,投以大剂龙骨、牡蛎,莫不立见功效,余亦知其何以能然也。"愚日:人身阳之精为魂,阴之精为魄。龙骨为天地之元阳所生,故能安魂。牡蛎为水之真阴结成,故能强魄。魂魄安强,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是龙骨,牡蛎,固为补魂魄精神之妙药也。

九、张锡纯的寿胎丸

【组成】菟丝子120克(炒熟),桑寄生60克,续断60克,真阿胶60克。。

【用法】上药将前3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o.3克重(于足0.3克)。每服20丸,开水送下,日再服。

【功用】补肾固胎。

【主治】治滑胎。

【加减】气虚者,加人参60克;大气陷者,加生黄芪90克;

食少者,加炒白术60克;凉者,加炒补骨脂60克;热者,加生地60克。

十、张锡纯的寒降汤

【组成】生赭石18克(轧细),清半夏9克,瓜蒌仁12克

(炒捣),生白芍12克,竹茹9克,牛蒡子9克(炒捣),粉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清降胃气,重坠止血。

【主治】吐血、衄血,脉洪滑而长,或上人鱼际,因热而胃

气不降者用本方。

【加减】肺热盛者,加桑叶10克,菊花12克;肝火盛者,加生地24克,龙胆草12克;胃火盛者,加生石膏24克,知母12克;胃阴虚者,加沙参12克,麦冬12克;肺阴虚者,加玄参12克,天花粉10克;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15克,旱莲草12克。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