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阿胶怎么配药,膏方怎么吃

admin 2024-03-06 5
阿胶怎么配药,膏方怎么吃摘要: 本文目录怎么熬中药 怎样正确地煎中药膏方怎么吃水药怎么煎才有效一、怎么熬中药 怎样正确地煎中药中药多数是用来煎服的,煎药也是一门大学问,很多人拿着中药包,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煎药,怎...

本文目录

  1. 怎么熬中药 怎样正确地煎中药
  2. 膏方怎么吃
  3. 水药怎么煎才有效

一、怎么熬中药 怎样正确地煎中药

中药多数是用来煎服的,煎药也是一门大学问,很多人拿着中药包,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煎药,怎么熬中药呢?本文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怎么熬中药

一、容器的选择

煎煮容器以陶瓷、砂锅为最好,其次为不锈钢锅、搪瓷锅以及耐高温的玻璃器皿,因为这些容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与所煎中药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一定忌用铁锅、铜锅和铝锅,因为这些元素可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二、预处理

第一步:“看”煎煮中药前首先要查看中药的质量,如发现有虫蛀、霉变等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其次是查看有无需特殊处理的中药,如有应另置并按特殊方法处理。

阿胶怎么配药,膏方怎么吃

第二步:“泡”将药店拿回的中药饮片加适量水浸泡20~30 min,轻质的中药、气温较高时浸泡时间宜短,重质中药、气温较低时浸泡时间宜长,目的是为了使中药湿润变软,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三、煎煮

1、煎煮用水:一般使用无污染的自来水即可,忌用反复煮过的水或隔夜水煎煮中药。

2、加水量:经验加水量是超过药物表面3~5cm;理论计算是按每1g中药加水10mL计算,将总水量的70%用于头煎,剩下的30%用于第二煎。

3、煎煮用火:一般应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也就是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4、煎煮时间:煎煮时间从沸腾后计算,一般解表药头煎10~15 min,二煎10min;滋补药头煎30~40min,二煎25~30min。控制煎煮时间是因为长时间高温煎煮,会使植物细胞遭到破坏,使药液中不溶性的无效成分增加。而且长时间煎煮还有将药煎焦煳底的危险。

5、煎煮次数: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药成分。煎煮后及时滤出煎液,并将每次的煎液混合后分次服用。

四、特殊处理

根据药物性质不同,有些药物宜采用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处理。不少患者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会将需特殊处理的中药一起和群药同煎,这样操作是很不妥当的。

1、先煎:就是延长煎煮中药的时间,使药物中难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的煎出。一般将需先煎的药物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0~20 min后,再与浸泡过的其他中药合并煎煮。这些中药有:①动物的骨甲类如鳖甲、龟板等;②矿物类如生石膏等;③有些毒性中药如生川乌、生草乌等,先煎1-2h可大大降低毒性。

2、后下:就是缩短煎煮中药的时间,减少因长时间煎煮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散失。常规操作是:待其他群药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min后,再加入需后下的中药煎煮5-10min即可。这些中药有:①气味芳香类中药如砂仁等;②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中药如钩藤、番泻叶等。

3、包煎:就是将中药装入棉布袋中与其他群药共煎。这些中药有:①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等,防止煎煮时煳锅底;②富含绒毛的中药材如旋覆花、枇杷叶等,防止脱落的绒毛刺激咽喉。

4、烊化:就是将胶类中药加入已煎好的药液或清水中加热溶化。目的是防止煎液黏稠而影响其他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或煳锅底,如阿胶、鹿角胶等。

5、另煎:就是将贵重中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等用适宜的容器单独煎煮取汁后,药渣并入其他群药共煎,目的是减少群煎时其他药渣对贵重药材有效成分的吸附。

总之,临床中医师只有在开具处方后叮嘱患者严格按照中药煎煮的要求进行操作,才能提高汤剂的疗效,使中药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好地作用。

中药怎么熬?上面为大家介绍了正确煎煮中药的方法,煎中药,器皿、浸泡、加水、用火、煎煮次数都是很有讲究的,想要发挥中药最大的药效,先学学上面正确煎煮中药的方法吧。

怎样正确地煎中药

一、水洗中药降低疗效

中药煎煮前千万不要清洗,因为药材经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中药中有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还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如常用药材中的胆南星、酒制大黄等。

二、煎药前先用冷水泡

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以确保中药的疗效。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特别在夏季,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和霉败。煎前浸泡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

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三、药材入锅注意顺序

处方上注明先煎的药物,应先放入清水中煎沸,沸后2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处方上注明后下的药物,可在其他中药煎好后,再加入后下的药物煎约5-10分钟便可阿胶红枣。处方上注明冲服的中药,应先将它放在碗里,用煎好的药液倒进去,搅和后服用,例如田三七就常冲服。处方上注明是烊化的中药,则应先将煎好的药液去渣,然后趁热将需烊化的中药放进去,用木筷子徐徐搅动至均匀后服用。如果该中药仍未溶化,可用文火加温,同时徐徐搅动药液至均匀,例如阿胶常烊化服用。

四、煎药加多少水合适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20-30分钟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

五、煎煮次数与方法

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

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0~30分钟,二煎10~20分钟。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1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次为宜,头煎为40~50分钟,二煎为20~30分钟,三煎为10~20分钟。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六、煎煮榨渣取汁

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份的15%-20%

中药煎后所取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200毫升左右,学龄期儿童 100毫升,婴幼儿50毫升为宜。按一日2次服用。

七、服法

服用中药,许多人的习惯是一剂中药煎两次,分头汁和二汁分别服用。其实,这种服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中药中易溶的甙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有效成份在头煎中含量较多,其它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时,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多,故两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药效也差异很大。所以,服用中药一般应将煎煮2次或3次的中药液体合并,搅拌均匀后分为2份或3份,分别于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发挥药效至最佳程度。一般来说,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中药煎煮方法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幼儿或呕吐病人因为服用药物有困难则可以分多次服完。中老年人用于滋补身体的补益中药最好是在饭前服用,特别是早晨空腹时服,有利于滋补成份的吸收。药汁冷了,应热一下再服用。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一般而言,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安神的药物宜临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间服食。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饭后服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

八、煎药机煎中药

中药煎煮机是一种带有电控装置的全封闭微压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产生的蒸气一次性使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保证中药疗效,更符合卫生学要求,不易霉变。机煎中药,服用比较方便。一般情况下,机煎中药都是包装在医用塑胶袋中,包装过程也在全封闭无菌状态下进行的。这种袋装药液抗挤压、不易破损,每包药液可在常温下,能保存10天左右,

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携带都非常方便。服药时,只需将药包放进热水内浸泡约10~20分钟即可饮用。微波炉加热后的机煎袋装中药不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可以放心服用。

九、适当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品,没必要另外补充维生素。一般患热性病者忌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烟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黄疸、过敏性疾病、痈疽、肿瘤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补血药忌饮茶等。

十、特殊中药的处理

在处方中有些药材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煎,应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医师会在处方中注明,药房在配药时会另包并加以说明。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入药方法。

1、先煎:

矿物类、贝壳类、甲壳类、骨类、化石类药物的质地坚硬,这些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时间内很难煎煮出来,因此要单独先煎。例如矿物类药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石决明等;甲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穿山甲等;骨类药物如虎骨和豹骨等。这些药物必须事先捣碎,加水单独煎煮 30分钟后,再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

另外,还有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川乌、附子、草乌等,通过长时间的高温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一般开水煎1小时后(切忌加冷水,具体煎熬时间询问医生)再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减少其毒性,久煎后的水解产物才能起到治疗作用,使其应用更为安全。

2、后下

花、叶类以及一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份多的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会致香气挥发,药性损失,故宜后下,部分根茎类有效成份煎煮时中药成份对热不稳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应后下。如藏红花、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在其它药煎煮以后,停火前的5~10分钟时再将其纳入,煎沸5~10分钟即可,叫后下。

3、包煎

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它药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类药物,一中药煎煮方法是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二是有些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时容易上飘在药液表面或沉淀锅底,所以需要包起来煎煮;三是有些有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绒毛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煎煮上述药物时先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再放入药锅内与其它药物同煎,叫包煎。包煎时药袋尽量松些,以免药物膨胀时空间不足导致无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4、另煎:

有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红参、西洋参、生晒参、鹿茸等),可单独煎煮取汁,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同服。以免在与其它药物的煎煮过程中损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费。

5、溶化:

又称烊化,是指有些胶质性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或黏性易溶的药物(如饴糖),煎煮时容易与其它药物粘结成团块或造成溶液胶体渗透压提高,不利于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响整个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锅底,容易熬焦且浪费药材,不宜与其它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搅拌,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溶化后服用。

6、冲服:

一些难溶于水的药,某些粉末样的药物(如琥珀粉、朱砂)不宜煎煮,或某些较贵重的中药(如三七粉、人参粉)或不宜煎煮的药物(如芒硝),液态药物(如竹沥、姜汁等),可直接冲入煎取的药液中混匀服用,或直接用温水冲服,以避免药物损失。一些药物较为贵重而且用量又小,如果与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其药汁就会被别的药物吸附,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如牛黄、麝香、珍珠粉、琥珀、冬虫夏草、三七粉等。另外,还有一些药物如贝母粉,虽然不是贵重药,但研成细粉冲服,比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后服用效果要好些。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二、膏方怎么吃

服用方法

1、冲服

取适量膏滋,放在杯中,将白开水冲人搅匀,使之溶化,服下。如果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腻药较多,且配药中胶类剂量又较大,则膏药黏稠较难烊化,应该用开水炖烊后再服。根据病情需要,也可将温热的黄酒冲入服用。

2、调服阿胶贴牌

将胶剂如阿胶、鹿角胶等研细末,用适当的汤药或黄酒等,隔水炖热,调好和匀服下。

3、噙化

亦称“含化”。将膏滋含在口中,让药慢慢在口中溶化,发挥药效,如治疗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

服用时间

1、空腹服

《本草经》谓:“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其优点是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滋腻补益药,宜空腹服,如空腹时服用肠胃有不适感,可以改在半饥半饱时服用。

2、饭前服

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时服药。病在下焦,欲使药力迅速下达者,宜饭前服。

3、饭后服

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时服药。病在上焦,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者,宜饭后服。

4、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时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宜睡前服。

服用剂量

服药剂量的多少,应根据膏方的性质、疾病的轻重以及病人体质强弱等情况而决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汤匙1匙为准(约合15~20毫升)。

药物分有毒无毒、峻烈缓和的不同。一般性质平和的膏方,用量可以稍大。凡有毒、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并且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中毒或耗伤正气。

轻病、慢xing病,剂量不必过重;重病、急xing病,用量可适当增加。因为病轻药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病重药轻,药力不足,往往贻误病情。

患者体质的强弱,性别的不同,在剂量上也应有差别。老年人的用药量应小于壮年;体质强的用量,可重于体质弱的病人;妇女用药量,一般应小于男子,而且妇女在经期、孕期及产后,又应小于平时,但主要仍须从病情等各方面作全面考虑。

三、水药怎么煎才有效

用错误的方法煎煮水药,可能会使得药效减半,治疗徒劳无功,再昂贵的药材也是枉然。

文/黄宛

台湾人重视养生,总喜欢熬煮中药或以药材入菜,甚至药草茶饮当水喝,但对于该怎么熬煮及药材的特性,可能不是很了解,大多是民间口耳相传以「 3碗水煮成 1碗水」。

其实,《本草纲目》曾记载:「凡服汤药者,虽品味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质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不同药性有不同的方法,而且熬煮的器具也要慎选,以及中药材的清洗方式、药材浸泡时间长短、煎煮中药材时,加水的比例掌握、煎煮时火候的拿捏等,都是大学问。

使用砂锅、陶锅、不锈钢锅煎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煮中药器具的选择很重要,最好以砂锅、陶锅或不锈钢锅煎煮,因为这类器皿性质稳定,可保持药液的纯净,而且有受热传导均匀的优点;记得避免使用铁、铜、锡、铝等金属器具,因为这些容器金属离子较不稳定,在高温下容易于分解析出,而且容易跟药液产生化学变化而改变药性,影响药效。

熬煮前,最好先稍微以清水冲洗,减少药材上的的泥沙及灰尘,以类似洗米的方式清洗即可。

清洗完需要浸泡,这个动作会使药物变软、细胞壁膨胀,目的是为了让药材的有效成分溶出在药液中。浸泡的水量也要注意,明代李时珍曾说:「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因此,煎中药添加水量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治疗效果,最好以略高于药材 2~ 3公分的冷水浸泡即可,并且切记不可使用热水浸泡,以免药材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影响药材有效成分释出。

不同的药材有其不同的浸泡时间,像是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如金银花、菊花、玫瑰、紫苏、薄荷、淡竹叶、冬桑叶、枇杷叶等,时间不宜太长,约浸泡 20分钟左右;而根、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例如澎大海、罗汉果、红枣、莲子、枸杞子等,可浸泡 30~ 60分钟。

先大火,再小火

煎煮过程的火侯控制很重要。「火侯」,是指煎煮中药材的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中医将煎药的火侯,分为「武火」与「文火」两种。

一般家庭煎煮中药材,建议选用「先武后文」的方式,意思是说,先用武火(大火)急煎,使药剂迅速煮沸,再改用文火(小火)缓煎 15~ 20分钟左右,使药汤处于微沸状态,持续煎煮出药材有效成分。在熬中药汤的时候,一定要加盖,尽量使有效成分保留在汤汁里。

火侯的控制也要取决于中药材的性味与质地,一帖药约可煎煮两次,分成头煎与二煎两次煎煮。头煎以大火煮至沸腾,改小火保持微沸状态,而二煎则是头煎结束后滤出药汁,重新加入冷水至高于药材 0.5~ 1公分,以大火煮至沸腾后 10~ 15分钟,改小火煎煮。滤取药汁要趁药液未冷时过滤最佳,方法是用两层干净的纱布蒙在碗上,再进行滤药,这样药液才会较清澄。特别提醒,头煎后水药必须先倒出,不可直接加冷水煮二煎,以免造成药效不易溶出。

服用时,因为头煎和二煎的浓度不同,建议可将 2次煎煮的药液混合后,再依医师指示, 1天分 2~ 3次服用。若分为 2次服用,药液混合后,其中 1碗直接温热喝,另 1碗放冰箱冷藏。冷掉的中药汤不建议放到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微波可能会有改变药性的问题。如果要加热,可用玻璃、陶瓷容器重新煮开、隔水加热或是放入电锅温热。

此外,还有两类常见药物的煎法,稍有不同:

◆轻辛发散药:这类药物大多为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多是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花叶药物,含挥发油较多,所以煎药时间要短,约是头煎武火沸腾后,再文火煎 10分钟左右,二煎则是煮沸后 5分钟左右。

◆滋补调理药:这类药物大多为调补人体气血阴阳滋补药,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所煎药的时间最长,头煎沸腾后再煮 30~ 60分钟,二煎沸腾后 20~ 30分钟。

饮片的特殊煎法

上述为一般熟知的煎煮方法,而中药饮片为求充分发挥药效,会采取特殊煎煮法,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方法,详列如下:

◆先煎:即提前煎煮 10~ 30分钟,如磁石、石膏、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等矿石、贝壳、动物角甲类药物,因其质重难煎,宜打碎先煮,然后再入他药;川乌、草乌、生半夏、生附子等有毒药物,则应先煮数小时,以减低其毒性。

◆后下:就是将其他药煎好时再下,只煎 5~ 10分钟,不宜久煎,以防止有效成分逸散,如薄荷、藿香、白豆蔻、砂仁等气轻力薄的芳香药物,以及取其气味而无需久煎或不耐久煎者,如大黄、钩藤等。

◆包煎:即将粉末、带毛或过于细小的药物用纱布将其包好,再入锅内煎者,以防煎后药液混浊或服药时***咽喉,如青黛、海金沙、滑石、蒲黄、旋覆花、车前子等。

◆另煎:某些贵重药如冬虫夏草、藏红花、人参、西洋参等,为使充分发挥药效,并防止被其他药材吸附,可另煎服用。神象阿胶

◆烊化:又称溶化,一些久煎易黏锅煮焦,且易附着其他药材而影响他药有效成分溶解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之类,用时应在他药煎好后置于药液中溶解。

◆冲服:散剂、丹剂、汁液,如麝香、三七粉、琥珀粉、珍珠粉、牛黄粉等可以不煎,用药液冲服。

服用时间也会影响疗效

煎煮中药材的过程中,需随时搅拌药液,才能均匀地煎出有效成分,避免将药液给煎干或煎焦了,但如果不小心把药煎干了,别不舍得丢弃,因为其中所含的糖类、胺基酸等均已遭破坏,整帖药几乎完全丧失疗效。

有些人不喜欢中药味,或是有些药比较苦,让人难入口,除非医师指示,否则不建议自行加糖服用,但可于服药后服用少量温开水以冲淡苦味。阿胶挂旗

一般来说,水药最好每天服药二次,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在吃饭后 1~ 2个小时左右服用,较不***胃且效果较好;而如果是补气药,最好是早上睡醒时服用;若是补血药,则是以临睡前服用的疗效较佳。

服药的温度一般以药液温而不凉的时候服用最好,但针对寒性病症如风寒,则需要热服,若是治疗热性病症则视症状,可能需要冷服。

冲泡好,还是煎煮好?

◆花叶浆果类:冲泡无妨,但是要注意卫生,如寄生虫、虫卵之类问题。

◆根茎类:厚切比较不建议冲泡,但如有辗压过(如桔梗),则无这类问题。

◆果实种子类:比较建议熬煮,否则有效成分很难萃出。而且卫生条件若没有控制好,肠胃太弱的人没补到反而会先拉肚子。

◆黄耆+枸杞+红枣:

黄耆及红枣熬煮 5~ 10分钟后,再加入枸杞煮 3~ 5分钟即可。黄耆的茶饮类,建议午后少喝,补气作用较强,老人家容易影响睡眠或影响血压稳定。红枣不建议冲泡,因为它的皮厚且果实肉多具果胶,不易冲泡出有效成分。建议还是沸水熬煮过后较好,若是想节省冲泡时间,建议捏破再泡。

◆菊花+枸杞:

可以直接加热水当茶冲泡。

◆桂圆红枣茶:

熬煮后效果较好,时间约 10~ 15分钟。桂圆性温,台湾制作过程多以烘焙干燥为主,性易偏燥,便秘、口臭、痔疮、衄血等热性体质者,慎服。

药材保存期限约 1个月

选购中药时,应该先请教中医师,依患者的体质来开药,且同一种药物不宜服用太久,因为医师会随着症状的改善来调整药物。

经过炮制的药材,最好到有信誉、重视卫生、且具有合格贩售证明的中药房选购,多观察药材是否冷藏保存、配药的人抓药时有无戴口罩、手套。最保险的方法,可以请信任的中医师推荐中药房,并且千万不要选购来路不明的药品、偏方。

保存的时候,最好放在冰箱冷藏,并依包装标示的期限食用,若没标明日期,最好 1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