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桂枝姜附阿胶汤,桂枝姜附阿胶汤方解

admin 2024-02-25 10
桂枝姜附阿胶汤,桂枝姜附阿胶汤方解摘要: 本文目录什么是汤头药歌《伤寒论》——桂枝汤手脚冰冷炖什么汤调理一、什么是汤头药歌中医瑰宝苑汤头歌决汤头歌决解表剂: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

本文目录

  1. 什么是汤头药歌
  2. 《伤寒论》——桂枝汤
  3. 手脚冰冷炖什么汤调理

一、什么是汤头药歌

中医瑰宝苑

汤头歌决

汤头歌决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解表剂:

扶正解表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辛凉解表剂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温下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泻下剂:

润下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

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姜;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泻下剂之逐水━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与芫花。

和解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和解剂之调和肝脾━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和解剂之调和肝脾━柴胡疏肝散

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丹栀逍遥散

更有丹栀逍遥散,调经解郁清热着。

黑逍遥散

黑逍遥散有生地,血虚痛经功效卓。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和解剂之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清热剂之清气分热━白虎汤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白虎加人参汤

热渴汗出兼气虚,白虎加参最相宜。

白虎加桂枝汤

身热欲呕骨节痛,加入桂枝疏经脉。

白虎加苍术汤

湿温身重汗出多,方加苍术湿热减。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清热剂之清营凉血━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可治,热入营血服之安。

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清热剂之清热解毒━黄莲解毒汤

黄莲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干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燥实服之消。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清热剂之清脏腑热━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同;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渗入小便中。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同,肝经湿热力能排。

左金丸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医。

清胃散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玉女煎

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泻黄散

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见功。

泻白散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

芍药汤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甘草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秦皮备。

清热剂之清虚热━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旱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旱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清骨散

清骨散主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当归六黄汤

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耆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

祛暑剂之祛暑解表━香薷散

香薷散用朴扁豆,祛暑和中湿邪消。

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祛暑剂之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西洋参,竹叶知草与荷梗;麦冬米斛连瓜翠,暑热伤津此方能。

温里剂之温中祛寒━理中丸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

附子理中丸

呕哕腹痛阴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阳。

理中化痰丸

理中化痰加苓夏,擅治停饮大便溏。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温里剂之回阳救逆━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通脉四逆汤

倍加干姜名通脉,温阳守中血脉畅。

四逆加人参汤

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效非常。

白通汤

四逆加葱去甘草,方名白通擅通阳。

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再把胆尿配,阴盛格阳不二方。

参附汤

又有参附合为剂,回阳救脱挽危亡。

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并;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温里剂之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表里双解剂之解表清里━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表里双解剂之解表攻里━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理效无双。

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补中益气汤

补中参草术归陈,耆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四物汤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重黄耆,甘温除热法颇奇;耆取十份归二份,阳生阴长理奥妙。

归脾汤

归脾汤用参术耆,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

再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地黄丸中加麦味,咳喘盗汗皆能挽。

六味再加杞与菊,目视昏花治可痊。

左归丸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虎潜丸

虎潜足痿是妙方,虎骨陈皮并锁阳;龟板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尝。

二至丸

二至女贞与旱莲,桑椹熬膏和成圆;肝肾阴虚得培补,消除眩晕与失眠。

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归杞乌,苓膝故纸芝麻菟;筋痿骨软齿动摇,重在滋水与涵木。

肾气丸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济生加入车牛膝,通调水道肿胀祛。

十补丸

肾气丸中加茸味,填精补阳总能扶。

右归丸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滋养安神━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天王补心丹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或加菖蒲去五味,心气开通肾气升。

甘麦大枣汤

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

固表止汗━玉屏风散

玉屏组合少而精,耆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牡蛎散

牡蛎散内用黄耆,浮麦麻根相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收敛见效奇。

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蔻与栗壳;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四神丸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蔾;莲粉糊丸盐汤下,能止无梦夜滑遗。

桑螵蛸散

桑螵散治小便数,参苓龙骨同归壳;菖蒲远志加当归,补肾宁心健忘祛。

固崩止带━固精丸

固精丸内龟板君,黄柏桩皮香附芩;更加芍药糊丸服,漏下崩中均可宁。

完带汤

完带汤中二术陈,苍术参草车前仁;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能。

理气剂之行气━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困;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

金铃子散

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降热开郁痛自蠲。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蒌合成方;通阳理气又散结,胸痹心痛皆可尝。

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楝茴香,良姜巴豆与槟榔;青皮木香共研末,寒滞疝痛酒调尝。

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姜陈草,苓蔻木香一齐煎;温中行气兼燥湿,脘腹胀痛服之消。

理气剂之降气━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懆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旋覆代赭汤

仲景旋覆代赭汤,半夏参草大枣姜;噫气不降心下痞,健脾祛痰治相当。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治逆呃,参草姜枣效最捷。

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

理血剂之活血祛瘀━失笑散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血瘀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

血府逐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有柴胡,蒌根归草与甲珠;桃仁红花大黄配,跌打损伤郑宜服。

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兼尝。

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桃归芎,脂艽附羌与地龙;牛膝红花没药草,通络止痛力量雄。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耆归芎,桃红赤芍加地龙;半身不遂中风证,益气活血经络通。

温经汤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养胞宫。

生化汤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加炮姜;恶露不行少腹痛,温经活血最见长。

桂枝茯苓丸

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仁红共粉丹;等分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症块散。

理血剂之止血━十灰散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荷丹榈随;二蓟栀黄皆妙黑,凉降止血此方推。

咳血方

咳血方中诃子收,海石栀子共瓜蒌;青黛泻肝又凉血,咳嗽痰血服之疗。

槐花散

槐花散治阳风血,芥穗枳壳侧柏叶;等分为末米汤下,凉血疏风又清热。

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康

黄土汤

黄土汤中术附芩,阿胶甘草地黄并;便后下血功独擅,吐衄崩中效亦灵。

治风剂之疏散外风━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消风散

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牵正散

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全蝎加;混合研细酒调服,风中络脉效力佳。

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体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小活络丹

小活络丹用胆星,蚕退天麻加南星;全蝎僵蚕一并入,风痰祛散抽搐平。

治风剂之平肝息风━钩藤饮

钩藤饮用羚羊角,全蝎麻参炙草合;小儿急惊牙关紧,手足抽搐急煎酌。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苍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喑厥风痱能治之,火归水中水生木。

阿胶鸡子黄汤

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蛎草;决明茯神络石藤,阴虚风动此方保。

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芩;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治燥剂之轻宣润燥━杏苏散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治燥剂之滋养润燥━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是妙丹,玄参草芍冬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祛湿剂之燥湿和胃━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祛湿剂之燥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祛湿剂之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流连正治方。

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二妙散(三妙丸)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蠲。

四妙丸

再加苡仁名四妙,渗湿健脾功更全。

祛湿剂之利水渗湿━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四苓散

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茵陈五苓散

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胆亦可除。

胃苓汤

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猪苓汤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防己黄耆汤

防己黄耆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五皮散(饮)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

祛湿剂之温化水湿━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尝。

萆解分清饮

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或加茯苓共煎尝,淋浊流连自可除。

实脾散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祛湿剂之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蒿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芩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祛痰剂之燥湿化痰━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温胆汤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半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祛痰剂之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花粉研,陈皮桔梗茯苓添;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

祛痰剂之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枳芩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连半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脉浮滑。

祛痰剂之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气降仍咳胸犹满,速化寒饮保安康。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祛痰剂之治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止嗽散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消导化积剂之消食导滞━枳术丸

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

曲蘖枳术丸

若加麦芽与神曲,消食化滞力更强。

橘半枳术丸

枳术丸加橘半夏,健脾祛痰两兼长。

香砂枳术丸

香砂枳术理气滞,消食开胃气芳香。

保和丸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大安丸

保和加术名大安,建脾消滞又何难。

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术泽与茯苓;食湿两滞生郁热,胸痞便秘此方寻。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齐;大黄牵牛加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

健脾丸

止嗽散桔草白前,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消导化积剂之消痞化积━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

驱虫剂━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肠泻热又安蛔。

痈疡剂━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刺酒煎嘉;一切痈疽能溃败,溃后忌服用勿差。

阳和汤

阳和汤方主阴疽,鹿胶桂麻姜炭地;白芥甘草同煎服,温补通滞疮自愈。

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桃,冬瓜仁又加芒硝;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二、《伤寒论》——桂枝汤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桂枝汤被誉为伤寒论十分著名的经方第一方。

伤寒论关于桂枝汤的原文内容为:

这一条讲中风的治法。

先说脉象,“阳浮而阴弱”(脉之阴阳请参看第3条)。阳浮说明病在表,所以发热;阴弱,说明津液虚了,汗出所致。

恶寒、发热是太阳病的主证。“汗出”、“恶风”表明津液虚了,这是太阳中风,也就是桂枝汤的主证。

“鼻鸣”是感冒常见的症状,人体的气血大量往体表走时,壅塞多余的气血自然会往上冲到头部,就会形成鼻腔充血,于是鼻塞鼻鸣,同时也能阻止邪气进入肺部,人体就是这样设计的。我去医院,看到耳鼻喉科有很多治鼻炎的在熏洗鼻子,很荒谬。鼻炎不管是什么原因诱发的,实质在于表气不通,感冒的时候你们可以去体会,如果一开始不出汗,只要微有汗出,鼻子马上就通了,光去洗鼻怎么行?有的洗成了慢性鼻腔疾病又去做手术,然后得空鼻症。空鼻症极度痛苦,这种病人自杀的,向医院维权的很多。

桂枝姜附阿胶汤,桂枝姜附阿胶汤方解

现在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太阳中风有汗出了还会鼻鸣呢?治感冒是微有汗出才会解,如果汗出多了,精气过多丧失,正气消耗,不但不解,病反而会趁机深入,便形成了中风。邪气不去,气血自然还是会大量往体表往头部走,所以还是会有鼻鸣。

“干呕”,当气血往上往体表走时,里就空虚了,于是胃会虚弱,接纳不了食物,就会有呕的反应。表气还并不完全通畅时,气血就会往上逆,也会加重呕。干呕则说明胃里是空虚的。“胃家实”就不是太阳病了,是阳明病了。

上面是桂枝汤证的现象,现在来说桂枝汤方义。

中风这个证是已经汗出而病不解,好比打了一仗没打赢,兵力丧失了,津液也虚了,脾胃也弱了,想再战就必须先建中,建中洲之运化,生脾胃之津液。前面说过,仲景的整个辨证体系是以津血的盛衰来作为阴证阳证的划分标准并组方用药的。那津血从何而来呢,津血自然是从脾胃运化而来。脾胃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是一切动能的来源。在《伤寒》的原则里,治病首先要守中建中,就是守中土,建脾胃之运化。脾胃都不运化,津血都不生成,谈何自体免疫力,谈何治病?

建中用什么药呢?《伤寒》里是四味药,人参、姜、炙甘草、大枣,简称“脾四味”。很常见的药,对脾胃最管用的自古以来就是这四味。生姜和大枣已广泛种植,是最常见的食材了。中国人早已经将这四味药引入了日常生活之中。很多人追求稀有昂贵的保健品,其实最管用的东西都会被普及,哪里可能昂贵呢?昂贵的多数没什么用。这就是所谓的“老百姓日用而不知。”

现在说药性,先说甘草和大枣。这两样东西都是甘而微温,煮出来汁液黏黏的甜甜的,甜入脾,能够直接补充胃里的津液,同时性质不寒凉,不会妨碍脾胃的运化。所以这两样补充脾胃津液最适合。

出现一个问题,我之前说过反对药物归经,甜入脾又如何解释?现在来说说五味和五脏的关系。

“辛”,也就是辛辣辛散之类的味道,是上行的,它走上走表,肺在上,自然能入肺。肺是主收敛主吸纳的,辛味是行散的,和肺的主要功能相反。辛味一来自然先刺激到肺,肺就会亢奋起来抵抗,这是人体的自保模式。所以适量的辛气能刺激助长肺的功能,辛多了则伤肺。这就是“辛入肺”的道理。这种解释是层面之学,是实证而严谨的理解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原理,而不是主观臆断的说归某经归某脏腑。

“酸”是收敛的,而肝的作用是升发疏泄,酸的作用和肝的作用相反,自然一进入人体就先抑制肝的功能,肝脏受到抑制自然也会亢盛起来,所以“酸入肝”,适量酸味助长肝气,酸味多了也伤肝气。

“苦”是降而寒的,心脏在上,功能是永远勃动向上,永远有热能的。适量的苦助长心的功能,苦多了则伤心。

“咸”是下行的,所以地球上海水是咸的,因为海的位置最低。肾脏是人体的元气之所在,它像水泵一样,位置虽然在下面,却是引能量上行的,这种元气能量在西医称之为肾上腺素。能量的代谢物是废水,从膀胱排出,就像汽车有个水箱。既然肾的功能是上行,适量的咸能助长肾的功能,咸多了则伤肾。

最后说到“甜”。甜味不偏不倚不走不散,温和居中。脾胃在中间,所以入脾。脾胃津液的主要成分是食物转化的糖分,而甜本身就是糖分,等于能直接补充津液。脾是主运化的,而甜有和缓之性,与脾性相反,所以适量的甜是助长脾的,甜多了则伤脾。这就是为什么炙甘草和大枣两味药入脾的原因。

姜,我们知道它温中而发散,能让脾胃热起来运行起来。所以只要是脾胃寒的,一味姜就管用。后世的中医一见津血亏,就喜欢用麦冬地黄来滋阴养血,问为什么不用姜,说则答曰姜性热,会耗散津液。现在的医生都这么说,这简直是千古谬论,贻误世人。津血靠的是脾胃运化而生成,难道是靠生地麦冬里那些黏液直接补进去的吗?后世的中医理解问题就这么简单。脾胃虚了寒了,本身就是阴了,麦冬生地之类的滋阴药,也是寒凉属阴,阴上加阴,脾胃就更不运化了。《伤寒》的用药法则是从阳引阴的。阴上加阴必是死路。除非阴虚阳亢,同时脾胃不缺运化之力,才可用麦冬地黄滋阴制阳。我看过很多慢性病的病人,吃了很多年中药的,病没治好不说,看脉证尽是一派阴寒之象,再看吃过的方子,无非就是滋阴养血之类的药。

人参这个药要多说几句。后世说它补气,“气”是什么?从医理上来说,气是“阳”,是能量,是无形的气化物质;与气相对应的是“血”,血是“阴”,是有形的物质。既然“气”是能量,气化是需要热能的,所以姜桂附是气化药;“味”是有形物质,像地黄这样没有香气,却很粘稠的东西就是典型味厚的,所以补阴。药物主要是以“气”和“味”两个方面组成的。人参呢,人参在土里长得很慢,得土气最厚,所以补中入中焦;它的“气”是一种很厚郁的参香,所有香的东西都有刺激亢奋的作用。这种气有没有热能呢?我们尝一下就知道了,它不辣不麻不热,没有热能。所以人参亢奋的是主要是“阴”的层面,“阳”的层面居少。《伤寒》里人参是用来救阴的。药物里亢奋阳的药居多,能亢奋阴的很少,这就是人参作为药物的不可替代性。经方里人参寒热不禁,既能合热药治阴证,也能入白虎汤之类的寒凉之剂治大热伤津。后世说人参补气,所谓“阳化气、阴成形”,人参既然没有热能,哪里能阳化气呢?

还有一味所谓的补气药黄芪也是如此,黄芪的作用类似于人参,也是没有一点热能的,只是黄芪的香味更轻更升能往表走,能滋养表而已。后世的中医却惯用这两味药治虚寒之证,说是补气。有一个癌症术后的病人,四肢冰冷懒言少气,脉沉弱得摸不到,已是四逆汤的症候,非姜附不能救的。去找北京一个大医院的专家,没用姜附,主药是五十克黄芪。后世对药物的认识阴阳混淆,气味不明,陈陈相因,人云亦云,以至于中医落到了今天这个境地。

总结一下脾四味的作用:炙甘草和大枣,甜而温,能快速补充津液。炙甘草得土气纯厚,补中最速;大枣微香,又能帮助脾的运化。甘草色白,偏向于补津;大枣色红,偏向于补血。姜是亢奋阳的,运化脾胃而去寒。参是平性,是亢奋阴的,生成津液而不上火。这四味药各司其职,在临证上可以选而用之。

桂枝的作用呢?桂枝性温,其气是一股热郁的浓香;桂枝煎的水有一股微微的甜味。桂枝的作用主要是气,而味很少。桂枝的气相比薄荷、白芷,没那么轻扬;相比川芎、当归又没那么浓厚。所以薄荷、白芷是走表走头的,桂枝只能把能量送到肌肉里,我们称之为“解肌”。至于那一点微微的甜味呢,也是有作用的,前面说过,甜是入脾的,脾又主肌肉,所以桂枝是一味气化中焦脾胃而解肌的药。

桂枝后面标注的“去皮”历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此药效果好的部分是桂树的嫰枝尖,皮和木不分开的部分。如果皮和木分开了,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桂枝了,所以剥落下来的皮要去掉,效果不好。皮里面的木头是没有疗效的。现在药房的桂枝一般都是皮和木分开了的,一截截的木头渣子都在里头。

白芍,这是一味极其常用的药。后世有说白芍敛肝的,有说养阴的,有说降胆火的。到底是什么呢?药物的作用不能光凭书上的几个词语去理解,因为语言的传递太有限了,也太笼统了。比如阿胶地黄白芍书上都说是养阴养血,可这三味药一尝就知道,相差很远。所以我主张真要学药,药材一定要单味煎好品尝过,细细体味,才能确切把握其性味。白芍没什么气,味是一种类似于破水缸里存的陈年雨水一般寡淡的沤味,这是典型的阴而降的味道;其次有些苦,苦是主降主泄的;酸味不多,绝对没有五味子、山萸肉和乌梅那么酸,所以它不是以酸敛为主的;黏液也不多,滋阴强壮的作用也不大。这就是尝过之后的真实感受。总结一下,白芍以降和泄为主,收敛滋阴为辅。临床常用它治腹痛,降则能引气血下行,苦则能泄而去实,所以能治腹痛。

现在我们将桂枝汤的药和中风的证做个一一的对应。中风是汗出后津液虚了,人体却要再次作战,于是白芍、姜、草、枣合在一起主守,守津液;桂枝一味主攻。当然,生姜也有一定的解表作用,但整个方子是以守为主的,服了药之后还要喝粥,用五谷直接补充津液营养。桂枝将阳气送到体表,于是该发汗的会发汗,该止汗的会止汗。白芍的作用相反,负责将阴气收回,阴成形的力量强了,阴血充足了,才是病愈的根本原因。后世说桂枝汤是发汗的,我说过药物不能代人体行指令,药物只是让人体回到正常状态。会使用经方的都知道,桂枝汤止汗的效果也是如神的。我曾经治过一个病人,只要稍一动就汗出如洗,脉浮大,口不渴。之前吃过很多敛阴止汗的药,黄芪白术所谓固表的也吃过不少,汗出反而加重。用桂枝汤一剂而愈。

简而言之,桂枝就是“阳化气”,白芍就是“阴成形”,调和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姜、草、枣守中。仲景的核心法门就是这两个,所以桂枝汤被称为伤寒第一方。理解了桂枝汤,讲后面的就好办了。

煎药的方法也尽量要依照书中的提示,现在一剂药煎两回是不妥当的,因为药物不同,药性释放的时间也不一样,煎两回喝常常味道有差异。最好一次煎好分两次喝。一般煎个三十到四十分钟即可。宣散解表药不要超过三十分钟,滋补药可以煎一小时以上。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二条讲的是经常自汗出,也就是出虚汗的情况,宜用桂枝汤来治疗。

自汗出用桂枝汤是前面讲过的,只是新增加了两个概念——荣和卫。荣,也称之为营,简单来讲就是指血管之内的血液;卫指行于血管之外的津液和气化的能量。血液通过毛细血管渗出行于脉外,也就成了津液。所谓血汗同源就是这个意思。

《伤寒》里只有这么几条谈到荣卫的概念,这些不像是仲景的行文习惯,疑为后人所加。因为照仲景的习惯,是不会搞很多复杂的名词概念的。他一般只是笼统的称之为“津液”,或者“血”,甚至通称为“阳”。因为强行将血管之内和血管之外的津血区分开来,临证上也不现实。比如,当我们一汗出,脉立刻就缓和了,说明血管内外本为一体,很难截然的割裂开来。这一条里说,荣气和则卫不和,又说自汗出是因为荣和卫不协和。

为什么荣气和就会卫不和呢?为什么不协和就自汗出呢?又是为什么会不协和呢?有的人出虚汗出好多年,难道是一直协和不了吗?有说桂枝汤能治荣卫不和的自汗出,是因为桂枝走卫气,白芍敛荣气。我试验过,这种情况不用白芍,单用桂枝也能治好。

这又是为什么?——都是本糊涂账。后世的中医喜欢制造很多概念,事实上纸上谈兵的多,落实到人体上却经不起推敲,反而制造混乱和曲解。按照仲景的观念,人要有表证才会自汗出。这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经常自汗出,难道是经常有表证吗?这是有可能的。风寒暑湿燥,人体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外界的邪气。如果我们脾胃功能好,津液充足,表里通畅,邪气随时随地的被我们解决掉了,我们也觉察不到。

反之,如果津液的能量不够,邪气总解决不掉,人体的自保模式就总要调集津液去解决,这就成了出虚汗。诸如出虚汗,手足烦热,颈肩腰腿的酸痛,经常脑袋昏沉,都是慢性的外感病反应。我们平时所谓的感冒只是急性的外感病反应。慢性也好,急性也好,只要是桂枝汤方证,就可用桂枝汤。桂枝汤里姜草枣芍是建中气敛津液的,桂枝是增加气化能量,解外驱邪的。如此一合力,自然邪气去虚汗自止。当然,如果津液不太虚,单用一味桂枝解外,津液也就自己回来了,也能治好。

三、手脚冰冷炖什么汤调理

驱风汤主要成份:天麻、淮牛膝、当归、杜仲、蜜枣用途:用于头痛、眩晕、风湿疼痛、健脾开胃煲汤:把适量水先滚热后,放入材料与洗净的鱼头和姜,慢火煲3小时后即可食用。滋补汤主要成份:百合、玉竹、莲子、西洋参用途:补肺益气,能增强免疫功能,益气养颜煲汤:把适量水煮沸后,加入材料与已切成块的肉类,以慢火煲3小时,调味后即可食用。润肺汤主要成份:雪耳、太子参、麦冬、生黄芝、珍豆功能:养阴润燥、益气保肺、润喉生津做法:水发雪耳洗净,珍豆以温水浸泡15分钟备用。鱼或瘦肉、排骨洗净切块。适量清水煮沸后,加入少量火腿片及所有汤料,以文火煲3小时,调味后食用。红颜酒此药酒对于腰痛脚弱者,起到补肾、悦容颜之功效。处方:胡桃肉(捣碎)、红枣(捣碎)各120克,杏仁30克,白蜜100克,酥油70克。制法:用好酒1公斤,先以蜜、油溶开入酒,随将三药入酒内浸7日开取。用法:每日早晚空腹服两小盅。那么不同体质人群怎样冬令食补?按中医理论,体虚就分阴阳、气血、五脏虚损等4大类12种。不少人片面认为进补就是为了壮阳,专食壮阳食品,或看到他人吃什么有利便人食亦食,结果有的人非但没有起到滋补作用,反而带来副作用甚至诱发某些疾病。所以,在不了解自己属于哪种体质的情况下,不能盲目乱补。下面,简略的介绍食补常识,推荐几种药膳。气虚体质:特征为易乏力,疲倦气短,面色偏黄、偏白,唇色淡白,毛发不华,自汗多,易感冒。食补建议——人参莲肉汤:将白人参10克、莲子10枚(去心)放在碗内,加水适量发泡后,加冰糖30克,置蒸锅内隔水蒸炖1小时。喝汤,吃莲肉。人参可使用两次,次日再加莲子、冰糖和水适量,如前法蒸炖和服用,可连同人参一起吃。阳虚体质:以形体肥胖、畏寒怕冷、精神萎靡、大便烂、小便多、舌胖为特征。食补建议:姜附狗肉汤——狗肉1000克,熟附子片30克,干姜30克,大蒜30克,葱白15克,菜油适量。将狗肉洗净,在热水中氽去腥味,切成块。干姜拍破。将熟附子片(不能用生附子)放入沙锅内煮半小时后,放人狗肉、大蒜、姜、葱、盐,用文火炖至狗肉烂熟,加入少量香菜于汤内即成。阴虚体质:特征为体形瘦长,面色潮红,咽干口燥,手足心热,怕热,舌质红,苔少或光剥。食补建议:莲子百合煲瘦肉——莲子(去心)20克、百合20克、猪瘦肉100克,加水适量同煲,肉熟烂后加盐调味食用。注意:养阴药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出现胃口差、肚子胀,可加木香、砂仁、陈皮、鸡内金,以消除不良反应。痰湿体质:特征为形体肥胖,或过去瘦现在肥,面色淡黄而黯,血脂增高,口黏多痰,胸闷,四肢沉重,舌苔厚。食补建议——山药糯米粥:山药100克切片,苡米50克用水泡开,佩兰叶10克布包泡开,加入糯米100克,煮成粥,经常食用。血虚体质者,建议食用阿胶;需要温补者,建议多用枸杞。山药、大枣为平和之物,可以常用,诸般肉类,多为燥物,非阴虚者不可多食。平素保健,肉类以羊肉为好。推荐:当归羊肉汤——羊肉1000克,放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切成方块,放入沙锅内,添适量清水。同时放入当归、生姜各30克,枸杞、花椒各十几粒。大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炖约一个半小时。羊肉益气补虚,当归补血养血,二者合用,相得益彰,是补益气血的良方,适合于一般阳虚体质的人天寒时服用。如果阳虚不明显,又想食用本药膳,可以在其中加白萝卜和枸杞调节,一般体质者就可以享受此美食了。冬天易感冒,推荐:感冒鸡汤——公鸡(或黄母鸡)一只,剁成大块,放沙锅内。加水2000毫升,锅内放入泡发开的十几个干花菇,一块拍碎的生姜,十几粒花椒,少量食盐。手脚怕冷,体虚感冒长期不愈者,可加一点黄芪、当归。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炖,1小时左右。此汤可以达到驱除病邪,恢复正气的目的。鸡汤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适合感冒后鼻流清涕的风寒表证和体倦气弱者。其中鸡肉温补脾胃,蘑菇化痰理气,黄芪、当归补气活血,冬季手脚怕冷的虚寒体质者也可常食。需要注意的是,黄母鸡具有很强的温补力,非年老体虚者不宜食用。感冒发热的人忌服此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