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阿胶主编

阿胶的最早记载,阿胶最早记载于

阿胶主编 2024-03-11 2
阿胶的最早记载,阿胶最早记载于摘要: 本文目录具有“滋补三宝”之称的阿胶,究竟是谁发明的阿胶最早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的阿胶的起源和传说阿胶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一、具有“滋补三宝”之称的阿胶,究竟是谁发明的阿胶是山东人发明的阿...

本文目录

  1. 具有“滋补三宝”之称的阿胶,究竟是谁发明的
  2. 阿胶最早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的
  3.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4. 阿胶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

一、具有“滋补三宝”之称的阿胶,究竟是谁发明的

阿胶是山东人发明的。但是关于阿胶的发明者有许多的传闻,光是东阿流行的版本就有十几种,所以我们无法真正的确认最开始的源头是谁发明的。阿胶在我国流传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一直以来都作为宫廷药膳的珍贵药材,最开始的阿胶其实是用牛皮熬制的,但是后来有人用驴皮熬制,发现效果更好,所以后来将牛皮改成了驴皮为原材料而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我们都知道阿胶是用来给女人补血的,但是在经期却不能吃阿胶。通常在熬制阿胶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在阿胶熬制之前需要用黄酒浸泡几个小时,之后熬制出有大泡儿。然后加进去核桃、红枣、芝麻在一起熬制,便做出成品,虽然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它的工序是非常复杂的。

阿胶的最早记载,阿胶最早记载于

因为它的用料比较昂贵,且工序时间长,工艺复杂,所以它现在的售价也会偏贵。但是它确实是非常滋补的,因为阿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美容养颜,补血滋阴的功效现在很多女性都会每天坚持吃阿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阿胶最好,但不能多吃,而且在来月经和怀孕期间都不宜吃阿胶。

并且老人在吃阿胶的时候需要注意消化系统上的问题,因为阿胶属于大部类,而且是比较难消化的食物,所以老人如果需要吃阿胶的话,必须要吃一些健胃消食的东西。并且每天吃阿胶的量需要严格控制,不然必定会物极必反。也有许多人将阿胶作为补血的食材,但是轻微的补血可以使用阿胶来改善,但是如果是贫血比较严重的话,还是比较建议去医院遵医嘱来吃药,单纯的吃阿胶是不能够改善贫血状况的。阿胶成分

二、阿胶最早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的

阿胶是老少皆宜、滋补作用卓著、使用历史悠久的宝贵中药。但长期以来,阿胶是何人何时何地发明等问题一直没有系统的考证。

阿胶的名称及来源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出东阿,故曰阿胶”。

傅致胶——始于《神农本草经》。今当地传说由傅氏和尚发明用驴皮加工成胶传与后人,为了纪念他,“致”通“制”,取“制造”之意。

驴皮胶——始于《千金食治》。当时牛皮、驴皮和马皮等皆用于加工阿胶,但驴皮胶已被医家所单独认识。

盆覆胶——始于《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胶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齐民要术》煮胶第九十,煮胶法中:“用盆凝胶后合盆于席上”,有“盆覆胶”之意,但文中没有此名。

九天贡胶——源于清代。阿胶作为皇室贡品最早见于《水经注》“岁尝煮胶以贡天府”。当地传说1871年清朝派四品饮差大臣监制“九天贡胶”,

当时皇家专放养12头黑驴于狮耳山上,冬至时,宰杀取皮,煮熬八天成汁,第九天切胶成长方块状,晾干后进贡朝庭,此名当源于此。阿胶用皮的演变

汉代以前,《神农本草经》之前是以“胶”入药,未有“阿胶”之名。至汉《神农本草经》已有“阿胶”、“傅致胶”之名,但也没有指明是由何种材料制成。三国至南北朝——《名医别录》中明确记载“煮牛皮作之”,但后魏《齐民要术》指出:“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破皮鞋、鞋底、格椎皮、靴底、破鞍、革叉,但是生皮,无问年岁久远,不腐烂者,悉皆中煮”。可见,此时认为什么皮都行。汉至隋唐阿胶与胶可同样药用。

三、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阿胶的起源:

阿胶,出《神农本草经》,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质块,故《千金·食治》称驴皮胶;晋唐时期“岁常煮胶以贡天府”,又称贡胶;昔谓以山东东阿阿井之水熬制而成,故传统有阿胶之名。阿胶,又名傅致胶、贡胶、驴皮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上品。药胶的起源,限于历史条件,没有准确的记录。但它就像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那样,被人们口耳相传,代代延续。阿胶过期

阿胶的传说:

唐朝时,阿城镇上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田铭,女的叫阿桥。两人靠贩驴过日子。

阿铭和阿桥成亲五年后,阿桥有了身孕,不料,阿桥分娩后因气血损耗,身体很虚弱,整日卧病在床,吃了许多补气补血的良药,也不见好转。阿铭听人说驴肉能补。心想,让阿桥吃些驴肉,也许她的身体会好起来。于是,就叫伙计宰了一头小毛驴,把肉放在锅里煮。谁知煮肉的伙计嘴馋,肉煮熟了,便从锅里捞出来吃。其他伙计闻到肉香,也围拢来吃,这个尝尝,那个尝尝,一锅驴肉不大会儿全进了伙计们的肚里。

这下,煮肉的伙计着了慌,拿什么给女主人吃?无奈,只好把剩下的驴皮切碎放进锅里,倒满水,升起大火煮起来。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伙计把它从锅里舀出来倒进盆里,却是一盆浓浓的驴皮汤阿胶贡枣。汤冷后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胶块。伙计尝了一块,倒也可口,于是把这驴皮胶送给阿桥吃。阿桥平时喜吃素食,不曾吃过驴肉,尝了一口,直觉得喷香可口,竟然不几餐便把一瓦盆儿驴皮胶全吃光了。几日后奇迹就出现了,她食欲大增,气血充沛,脸色红润,有了精神。

事隔年余,那位伙计的妻子也分娩了。由于家里贫穷,于怀胎期间营养不足,生产时几次昏倒,分娩后气血大衰,身体十分虚弱。伙计找来了郎中开了许多补药,吃了也不管用。伙计忽然想起阿桥吃驴皮胶那回事儿来。于是,便将头年煮驴肉熬驴皮的事儿向阿铭阿桥夫妻细说了一遍,并向他们夫妻借头毛驴。阿桥见伙计为妻子重病着急的样子,便给了他一头试试,伙计牵了匹毛驴回家宰了,把驴皮熬成胶块给妻子吃。果然不几日,妻子便气血回升,肤肌红润,大有起色了。

自此后,驴皮胶大补,是产妇良药,便在百姓们中间传扬开了。阿铭阿桥开始雇伙计收购驴皮熬胶出卖,生意十分兴隆。有些庄户,见熬驴皮胶有利可图,也相续熬胶出售。可只有好驴配上好水才能熬制出有效果的好胶来,故而阿胶的生产从材料源头便开始加以控制,大家更多的开始寻找好的驴资源,相应的,阿胶补血养血的功效也被世人慢慢熟知。

四、阿胶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

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三经,是一味补血养血的良药,集治疗保健于一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在治疗血液病及滋补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治疗效果,被称为“血液的保护神”。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这是现存史籍中关于阿胶一名的最早记述,说明那个时候的阿胶已名闻天下。

东汉(公元25年~220年),阿胶药用已比较广泛。“医圣”张仲景临床验证阿胶实际疗效,善用阿胶治妇科病及血液病等疾。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应用阿胶即达12种之多。据统计,《金匮要略》用阿胶配伍入药的处方占3.2%,足以证明阿胶临床之广泛应用。

魏晋时期的药物学集成《名医别录》,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阿胶的描述:“微温,无毒,丈夫少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有人认为,从《神农本草经》对阿胶的记载,阿胶滋补传统最迟应起源于东汉时期。并提出如下观点:“《神农本草经》是人们对先代本草药性药理的经验总结,这说明在成书前很长时期里人们已经有了阿胶可久服的经验,把阿胶作为滋补品也就是可以想见的事了。”

《本草纲目》称之为“圣药”。“药圣”李时珍盛赞阿胶为圣药,李时珍生长于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个时间段内的医学风气是强调“以人补人”,最有名的大补之药是秋石、紫车河等,李时珍对这种风气极为厌恶,所以牵涉到大补之类的药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轻易赞美。东韵阿胶

曹植曾为“东阿王”,初来东阿镇,骨瘦如柴,后因常食阿胶,身体受益匪浅,于是感念而作《飞龙篇》:“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曹植中诗所指的仙药,就是东阿出的阿胶。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称其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补最甚”。民国医家黄杰熙盛赞其为“妙药”:“人之病虽多,不外水火气血之病,真阿胶滋补潜流血脉之力甚大,故为妙药”。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