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阿胶大咖

阿胶经典药对(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

阿胶大咖 2024-03-13 4
阿胶经典药对(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摘要: 美辰阿胶胶城阿胶阿胶用途阿胶成分本文目录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最全中药分类***性味***功效汇总***中药的问题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常见中药分类、性味、功效汇总一、...

本文目录

  1.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最全中药分类***性味***功效汇总***
  2. 中药的问题
  3.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常见中药分类、性味、功效汇总

一、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最全中药分类***性味***功效汇总***

中药即"传统中医"或"传统中医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涩味或者淡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1.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2.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4.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5.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6.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7.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8.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9.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10.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1.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12.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13.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14.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15.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16.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17.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18.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19.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20.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21.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2.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23.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24.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美辰阿胶。

25.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26.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27.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28.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29.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30.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1.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32.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33.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34.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35.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36.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37.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38.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39.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40.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41.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42.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43.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44.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45.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46.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47.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48.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49.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50.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51.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52.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53.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54.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55.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56.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57.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58.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59.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

60.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61.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

62.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63.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64.党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65.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66.甘草合绿豆,能解百毒。

67.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贫血及产后无乳。

68.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69.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70.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71.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72.香附合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73.葵子和砂仁,治乳痈。

74.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75.槟榔合南瓜子,治绦虫。

76.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77.生姜合陈皮,治呕吐不止。

78.生姜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79.荆芥合白矾,名三痫丸,治小儿惊风及痫证。

80.荆芥合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

81.槐花合黄芩,治妇人崩漏。

82.侧柏叶合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83.陈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84.厚朴合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阿胶经典药对(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

85.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86.白矾合硫黄,治白癜风。

87.白矾合黄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

88.白矾合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89.皂角合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90.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91.乌梅合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92.赤小豆合当归,治大便下血。

93.血余炭合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94.仙茅仙灵脾合成二仙散,补命火,兴阳事,配杜仲、续断等以温肾阳,助排卵

95.蒲黄五灵脂即古方之失笑散,治一切瘀血腹痛

96.龟甲鹿角霜阴阳和合通任督二脉

97.三七血竭散瘀活血,消肿止痛止血,治淤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

98.阿胶蒲黄琥珀养血止血,活血化瘀,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

99.红藤败酱草薏苡仁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活血排脓,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属湿热瘀滞

100.杜仲续断菟丝子杜仲补肝肾,调冲任,续筋坚骨,治疗肝肾不足、冲任不固之胎动、胎漏

二、中药的问题

黄芩10g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心、肺、胆、大肠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阳明经。

②《纲目》: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

【功用主治-黄芩的功效】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

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

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宜忌】①《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

恶葱实。

畏丹砂、牡丹、藜芦。

②《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

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选方】①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

捣罗为散。

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

(《圣济总录》黄芩散)②泻肺火,降膈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

服五十丸。

(《丹溪心法》清金丸)③治慢性气管炎:黄芩、葶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3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④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滤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入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

每次服二至三片。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⑤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

每服一钱,茶、酒任下。

(《兰室秘藏》小清空膏)⑥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论》黄芩汤)⑦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千金翼方》)⑧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

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

不计时候,和滓温服。

(《圣惠方》黄芩散)⑨治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末。

每服一钱,烧秤锤淬酒调下。

(《本事方》)⑩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

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

(《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⑾安胎:白术、黄芩、炒曲。

上为末,粥丸,服。

(《丹溪心法》)⑿治肝热生翳,不拘大Z'bJL:黄芩一两,淡豉三两,为末。

每服三钱,以热猪肝襄吃,温扬送下,日二撮。

忌酒,面。

((卫生家宝方))⒀治眉眶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漫,炒)、白芷。

上为末,茶清调二钱。

((丹溪心法))⒁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二钱。

为末,酒服。

((怪证奇方》)⒂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

((G阴沸验方))⒃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半两。

上件,细切。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倘氏家藏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用50%黄芩煎液,1岁以下每天6毫升,1岁以上8~10毫升,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

经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

治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者51例,无效12例。

体温多在3天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为4天。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取黄芩1斤,甘草0.5斤,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开水10斤,搅拌浸泡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8斤。

将煎液缓缓加入石灰水中,边加边搅拌,至pH呈7~8为止。

每次20~25毫升,日服3次。

治疗35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16例。

对单纯型疗效较好。

③治疗急性菌痢取黄芩、诃子等量,以明矾沉淀法提制成粉。

每次2克,日服4次,小儿酌减。

对症治疗:失水者补液,高热者配合解热剂。

治疗100例,平均2.5天症状消失,3.3天大便镜检正常,4.3天大便培养转阴,5.3天临床治愈。

④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取黄芩、银花、连翘等量,分别制成黄芩素及银花、连翘浸膏,混合制成片剂,每片重0.5克,相当于生药3.7克。

每次10~15片,6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

共治65例,其中一个地区收治59例,治愈58例;另一地区收治6例,失败4例,疗效差异甚大,原因有待研究。

有效病例服药后,开始降温时间平均为7.5小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8天,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在2~5天内减轻或消失。

以对中、轻度病人疗效较好,退热较快,对重度晚期病人退热较慢,疗效较差。

服药期间未见严重毒性反应,仅少数病例有轻微恶心、呕吐及腹泻现象,停药后即可消失。

⑤治疗传染性肝炎将黄芩的提取物-黄芩素装胶囊,每粒0.25克。

每次2粒,日服3次,儿童酌减。

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27例,自觉症状和体征均于1月内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其中治疗半月,谷丙转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74.1%。

亦有用黄芩素针剂,每日肌注2毫升(含黄芩素40毫克),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6例。

另曾配合胎盘组织液每天肌注2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剂,治疗迁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2例;治疗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

未见明显副作用。

⑥治疗肾炎、肾盂肾炎用黄芩提取物制成5%黄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毫克(儿童减半),每日2次。

共治20例,治疗期间除配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药物。

结果急性肾炎11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两次以上均正常)6例,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仅有少量红、白细胞)5例;肾盂肾炎9例,治愈、好转(标准同上)各4例,1例用药10天无变化。

疗程最长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

治愈病例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9天,尿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5.6天。

黄芩治疗肾病所以奏效,可能与其具有抗菌、降血压、利水等作用有关。

⑦治疗高血压病将黄芩制成20%的酊剂,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

治疗51例,服药前血压均在180/100毫米汞柱以上,服药1~12月后血压下降20/1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70%以上。

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胶城阿胶

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期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

无明显副作用。

此外,以黄芩煎荆预防猩红热,黄芩含片预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名家论述】①《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②《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

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③《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

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

《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

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

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④张元素: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

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⑤李杲: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

细实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⑥朱震亨: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

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

片芩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之。

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

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

⑦《纲目》: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大阴、少阳六经典。

盖黄芩气寒味苦,苦人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

……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

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热,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⑧《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

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澼、泄痢,皆温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

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

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入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

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溃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

《别录》消痰热者,热在胸中,则生痰火,在少腹则绞痛,小儿内热则腹痛,胃中湿热去,则胃安而消谷也。

淋露下血,是热在阴分也;其治往来寒热者,邪在少阳也;五淋者,湿热胜所致也;苦寒清肃之气胜,则邪气自解,是伐其本也。

黄芩为苦寒清肃之药,功在除热邪,而非补益之品,当与黄连并列,虽能清热利湿消痰,然苦寒能损胃气而伤脾阴,脾肺虚热者忌之。

⑨《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

上焦之火,山栀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

……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

⑩《药品化义》: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

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气,膈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

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胎漏下血,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

⑾《本经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土蕴著,讵可混论。

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霉,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⑿《本经疏证》: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生之湿。

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巳也。

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三、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常见中药分类、性味、功效汇总

中药即"传统中医"或"传统中医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1行气;陈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沉香、腹皮、香附、乌药、降香、佛手。

2补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大枣、甘草、黄精。

3温阳;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鹿角霜。

4补血;当归、白芍、阿胶、熟地、首乌、鸡血藤。

5清热;二花、连翘、公英、鱼腥草、重楼、白花、蛇舌草。

6散寒;麻黄、桂枝、羌活、生姜、苏子、防风、辛夷、白芷。

7泻火;石膏、黄芩、粉、知母、栀子、夏枯草。

8凉血;生地、丹皮、地骨皮、赤芍。

9散热;柴胡、薄荷、蝉蜕、葛根、菊花、升麻。

10澡湿;黄连、黄柏、龙胆草、胡黄连、白藓皮、苦参。

11化湿;藿香、佩兰、厚朴、砂仁、白豆蔻。阿胶用途

12渗湿;茯苓、薏仁、猪苓、泽泻、车前子、葶苈、茵陈、赤小豆。

13寒痰;半夏、南星、白芥子、白附子。

14热痰;川贝、瓜蒌、双皮、浙贝、天竺、海蛤。

15瘀症;三七、血竭、川芎、丹参、红花、桃仁、元胡、坤草、水蛭、牛膝。

16燥症;麦冬、天冬、沙参、玄参、玉竹、百合、龟板、鳖甲、枸杞。

17安神;柏子、远志、合欢、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琥珀、朱砂。

18咳喘;杏仁、紫菀、冬花、百部、前胡、桔梗、苏子、旋复、枇杷。

19助阳;巴戟天、补骨脂、杜仲、锁阳、肉从蓉、菟丝子、狗脊、鹿茸、骨碎补、仙茅、续断、益智仁、淫羊藿。

20平肝;钩藤、僵蚕、全蝎、天麻、蜈蚣、石决明、羚羊角。

21止血;白芨、乌贼骨、仙鹤草、血余炭、棕榈皮、地榆、槐花、蒲黄、茜草根。

22收涩;赤石脂、芡实、石榴皮、乌梅、五倍子、五味子。

23攻下;大黄、芒硝。

24润下;火麻仁、郁李仁。

25祛暑;青蒿、香薷。

止痛之最———元胡

止血之最———三七

补阳之最———鹿茸

补阴之最———女贞子

降气之最———沉香

生津之最———石斛

温痰之最———半夏

平肝之最———羚羊角

退黄之最———茵陈阿胶成分

祛风之最———独活

安神之最———枣仁

温里之最———附子

补血之最———当归

补脾之最———山药

消食之最———神曲

清痰之最———贝母

辛凉之最———薄荷

攻下之最———大黄

凉血之最———犀角

理气之最———枳实

清热之最———石膏

泻火之最———黄连

舒肝之最———郁金

活血之最———丹参

补气之最———人参

水渗湿之最———茯苓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