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哪些药方可以治疗痛经
凡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以至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称痛经。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系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痛经。
祖国医学亦称“痛经”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痛经”范畴,亦称“经行腹痛”。
【方一】调肝汤
【出处】《傅青主女科》卷上
【组成】山药15克(炒),阿胶9克(白面炒),当归9克(酒洗),白芍9克(酒炒),山萸肉9克(蒸熟),巴戟3克(盐水浸),甘草3克。
【功用】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主治】肾气亏损型痛经。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
【方解】方中巴戟、山茱萸补肾气,填肾精;当归、白芍、阿胶养血缓急止痛;山药、甘草补脾肾生精血。全方共奏补肾填精养血,缓急止痛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巴戟天显著增加小鼠体重,延长小鼠游泳时间,乙醇提取物及水煎剂有明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法】水煎服。
【按语】阿胶需烊服。
【方二】黄芪建中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黄芪5克,炙甘草6克。
【功用】补肾益气,和中止痛。
【主治】气血虚弱型痛经,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桂枝补气和中,通经止痛;当归、白芍、饴糖养血和中,缓急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欲补气血先建中州。全方共奏补气养血,和中止痛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桂皮醛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白芍有很好的镇痛、解痉作用。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
【用法】水煎服。
【方三】膈下逐瘀汤
【出处】《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灵脂6克(炒),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研泥),牡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玄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红花9克,枳壳4.5克。
【功用】行气活血,逐瘀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方解】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当归活血祛瘀;五灵脂、玄胡索、川芎活血止痛;枳壳、香附、乌药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灵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心肌细胞耗氧量;缓解平滑肌痉挛。桃仁可使小鼠的出血及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煎剂对体外血栓有抑制作用,水煎液有纤维促进作用。
【用法】水煎服。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病去药止。
【按语】若痛经剧烈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半夏、莪术;若兼小腹胀坠或痛连肛门者,酌加姜黄、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宜酌加栀子、连翘、黄柏。
【方四】温经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吴茱萸、当归、阿胶、麦冬各9克,芍药、川芎、人参、桂枝、牡丹皮、甘草、生姜、半夏各6克。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方解】方中吴萸、桂枝为君药,用以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当归、川芎活血祛瘀以生新;牡丹皮祛瘀通经并退热,共为臣药;阿胶、麦冬、芍药滋阴养血,并能止血;人参、甘草补气健脾,又能统血;冲任二脉均与足阳明胃经相通,半夏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通经;生姜温胃降逆而散寒,又能助生化,以上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方主要有镇痛、抑菌、扩张血管、抗过敏、收缩子宫等作用。在本方基础上进行药物加减,可用于多种妇科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习惯性流产,更年期子宫出血,子宫发育不良、不孕等,均有较好疗效。
【用法】水煎服。
【按语】如小腹冷痛甚者可去牡丹皮、麦冬,加艾叶;气滞胀满者可加香附、乌药;漏下色淡不止者去牡丹皮,加艾叶、熟地黄;气虚甚者加黄芪等。崩漏患者服药后血量可能增多,属正常现象,瘀血排出后,漏下才能停止。
【方五】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出处】《中医妇科学》(六版)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生地黄、香附、桃仁、红花、延胡索、牡丹皮、红藤、败酱草、薏苡仁各12克,黄连15克,蓬莪术6克。
【功用】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主治】湿热蕴结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据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方解】方中黄连、薏苡仁清热除湿;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经;莪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生地黄、白芍凉血清热,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连有抑制胃液分泌、杀菌、抗腹泻作用。莪术水提液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微动脉血流恢复,完全阻止微动脉收缩,明显促进局部微循环恢复。
【用法】水煎服。
【方六】川乌温经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炙川乌1.5克,炒当归、焦白芍、川芎各12克,肉桂10克,吴萸3克,姜半夏9克,炒党参15克,独活、威灵仙各6克。
【功用】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痛势较剧,得热则减,经色暗红有块或黑豆汁样,量少或血行不畅,伴肢冷,脉沉弦或迟,舌苔白等寒象。
【方解】方中药物以温散为主,川乌温经止痛,吴茱萸散寒止痛,姜半夏降逆止呕,独活、威灵仙止痛,党参补气。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吴茱萸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各种炮制品对实验动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独活有抗炎、镇痛、镇静作用。威灵仙有镇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
【按语】血块多加炙没药、丹参、泽兰、益母草、失笑散等;腹胀痛加制香附、小茴、艾叶;夹湿加苍术、茯苓;肾阳虚或妇科检查子宫发育不良者,加鹿角片、紫石英、仙灵脾、巴戟肉等。
【方七】清经导滞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炒当归、焦白芍、广郁金、八月札、川楝子、红藤各12克,延胡索9克,柴胡15克,鸡苏散(滑石36克,甘草6克,薄荷15克)。
【功用】养血清肝,理气止痛。
【主治】肝热夹湿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胸胁、乳房胀痛,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宣畅气血,散结调经;当归、白芍、郁金、八月札养血疏肝,理气行滞;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红藤、滑石、甘草、薄荷清热利湿而通络脉。全方共奏清肝疏肝,利湿通络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川楝子有松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柴胡有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降低转氨酶等作用。郁金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去脂和抑制肝细胞纤维化的作用,能对抗肝脏毒性病变。郁金也有一定的抗炎止痛作用。延胡索有显著的镇痛、镇静作用。
【用法】水煎服。
【按语】本方为自拟验方。对慢性输卵管炎和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疗效也较佳。如乳房结块加皂角刺、小金丹;带多色黄加椿根皮、白槿花、车前草;月经量多加侧柏炭、陈棕炭。服用该方需忌辛辣刺激之品,还应调摄情志,保证药效。滑石包煎,薄荷后入。
【方八】化膜汤
【出处】上海中医学院朱南孙
【组成】蒲黄15克,五灵脂12克,山楂12克,青皮4.5克,血竭粉3克。
【功用】行气活血,化瘀散膜。
【主治】主治功能性痛经中膜性痛经。其临床表现以经痛剧烈、经血中夹有膜片状瘀块为特征。
【方解】蒲黄、五灵脂、血竭止血化瘀止痛;山楂行气散瘀;青皮疏肝破气;本方共奏行气活血,化瘀散膜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朱氏发现膜性痛经患者在整体上有血E2水平异常升高和血液黏滞性增高的病变,以及局部微观上的子宫内膜的病理、组化改变,可认为是气滞血瘀之重症。本方集破气行滞、活血化瘀于一身,具有降低异常升高的E2的水平,改善机体的血液黏滞性及子宫瘀血状况等作用,促进子宫内经血的流畅,使患者获得膜化痛止,接近向愈的结果。
【用法】水煎服。
【按语】本方由朱南荪学生徐斌超整理发表,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偏热者加红藤、熟军,偏寒者加小茴香、炮姜。蒲黄、五灵脂包煎,血竭粉冲服。
【方九】温经散寒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当归、川芎、金铃子、延胡索各10克,赤芍、白术、五灵脂、制香附各12克,紫石英20克,葫芦巴、小茴香、艾叶各6克。
【功用】温经化瘀、散寒止痛。
【主治】本方适宜于寒湿搏于冲任所致痛经。主治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搐,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瘀;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白术补脾健胃,和中燥湿,以制约上述诸药伤中耗气之弊;紫石英性味甘温,入心肝经以温暖子宫,葫芦巴性味苦大温,入肾补命门之火,有温肾阴,逐寒湿功能,故与紫石英同用则直达子宫,而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小茴香、艾叶亦有温经散寒之作用。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延胡索有显著的镇静、镇痛与安定作用。小茴香能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汁固体成分增加;并促进肝组织再生,另有镇痛及己烯雌酚样作用。艾叶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五灵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用法】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按语】紫石英打碎先煎。五灵脂包煎。
【方十】少腹逐瘀汤
【出处】《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本方适宜于寒凝血瘀型痛经。症见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者。
【方解】本方所治证属小腹寒滞瘀积,或妇女冲任虚寒,瘀凝内阻,血不归经所致。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诸药相配,共成化瘀散结、温阳散寒、调经止痛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小茴香能促进胆汁分泌,使胆汁固体成分增加;并促进肝组织再生,另有镇痛及己烯雌酚样作用。艾叶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作用。没药对离体子宫先呈短暂的兴奋,后呈抑制现象。五灵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用法】水煎服。
【按语】蒲黄、五灵脂包煎。
【方十一】血府逐瘀汤
【出处】《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当归、生地黄、红花、牛膝各9克,枳壳、赤芍各6克,川芎、桔梗各5克,柴胡、甘草各3克,桃仁12克。
【功用】凉血清热,通经止痛。
【主治】本方适宜于血热壅阻型痛经。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或有灼热感,经来则痛甚,经色深红,质稠夹有血块,经行不畅,或伴有低烧,口干,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三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桃仁可使小鼠的出血及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煎剂对体外血栓有抑制作用,水煎液有纤维促进作用。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桔梗粗皂苷有镇静、镇痛、解热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十二】参脂痛经汤
【出处】《中国妇科秘方全书》
【组成】人参9克,五灵脂15克,元胡、当归、白芍、川芎各12克,制香附10克,甘草3克。
【功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痛经。
【方解】方中人参补气健脾,五灵脂、元胡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化瘀,香附理气调经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灵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当归及其阿魏酸钠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当归水浸液能显著促进血红蛋白芨红细胞的生成。
【用法】水煎服。
【按语】五灵脂包煎。
二、中药吴茱萸、山茱萸、乌药、乌梅、泡姜的功效和作用是...
中药吴茱萸可以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可以助阳止泻,主要用于寒滞肝脉诸痛症,也可以用于呕吐吞酸,还可以用于虚寒型的腹泻等。山茱萸补肝肾,收敛固色,主要用于头晕耳鸣,遗精滑精,用于崩漏,大汗不止,乌药也可以温中散寒,乌梅也可以收敛固色,这些药都是温中固涩,具体治什么疾病要根据你自身的情况来确定的。
三、市场需要的中药饮片
明白了,想知道饮片厂的客户都需要什么饮片品种吧
看这个,我们三甲医院常用的饮片目录,没有对销量进行排行,但都是常用的品种,供参考
阿胶
艾叶
巴戟天
拔契
白豆蔻
白花舌蛇草
白芨
白芥子
白茅根
白芍
白术
白鲜皮
白芷
百部
百合
柏子仁
败酱草
板蓝根
半夏
鳖甲
槟榔
薄荷
补骨脂
苍术
草乌
侧柏叶
柴胡
蝉蜕
菖蒲
炒白术
炒山药
炒薏苡仁
车前草
车前子
沉香
陈皮
赤芍
川贝
川断
川楝子
川牛膝
川乌
川芎
穿山龙
大腹皮
大黄
丹参
胆南星
淡竹叶
当归
党参
灯心草
地枫
地肤子
地骨皮
地龙
独活
杜仲
煅牡蛎
锻龙骨
莪术
鹅不食草
法半夏
番泻叶
防风
防己
蜂房
佛手
茯苓
附子
干姜
甘草
高良姜
藁本
葛根
勾藤
狗脊
枸杞子
骨碎补
瓜蒌
龟板
桂枝
海风藤
海螵蛸
海桐皮
诃子
合欢皮
何首乌
黑豆
红花
厚朴
胡黄连
虎杖
滑石
怀牛膝
黄柏
黄精
黄连
黄芪
黄芩
火麻仁
藿香
鸡内金
鸡血藤
姜半夏
姜黄
僵蚕
金银花
荆芥
桔梗
菊花
瞿麦
苦参
款冬花
莱菔子
连翘
刘寄奴
龙胆草
漏芦
芦根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衔草
路路通
络石藤
麻黄根
麦冬
麦芽
蔓荆子
芒硝
没药
牡丹皮
木瓜
木蝴蝶
木香
牛蒡子
牛膝
女贞子
胖大海
佩兰
枇杷叶
蒲公英
千年健
前胡
羌活
秦艽
秦皮
青黛
青风藤
青蒿
青皮
全蝎
忍冬藤
肉苁蓉
肉桂
乳香
三棱
三七粉
桑寄生
桑叶
桑枝
沙参
沙苑子
砂仁
山药
山楂
蛇床子
射干
伸筋草
神曲
升麻
生白芍
生白术
生地
生龙骨
生没药
生牡蛎
生乳香
生山药
生山楂
石菖蒲
石膏
石斛
石决明
熟地
水牛角丝
苏木
苏叶
苏子
酸枣仁
太子参
桃仁
天花粉
天麻
天门冬
天南星
透骨草
土茯苓
土元
菟丝子
王不留行
威灵仙
乌梅
乌蛇
乌药
吴茱萸
蜈蚣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西洋参
豨莶草
细辛
夏枯草
香附
香橼
小茴香
薤白
辛夷
杏仁
徐长卿
玄参
血竭
延胡索
夜交藤
益母草
益智仁
薏苡仁
茵陈
淫羊藿
银柴胡
鱼腥草
玉竹
郁金
远志
泽兰
泽泻
珍珠母
知母
栀子
枳壳
枳实
炙甘草
重楼
猪苓
竹茹
紫草
紫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