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黄连阿胶张仲景?张仲景黄连阿胶汤

admin 2024-05-13 6
黄连阿胶张仲景?张仲景黄连阿胶汤摘要: 本文目录脾胃不好如何调理医圣张仲景两千多年的健脾方法来帮你张仲景22个经典药方,每个只有三味药,但效果很好为什么张仲景写的医书叫做《伤寒论》一、脾胃不好如何调理医圣张仲景两千多年的...

本文目录

  1. 脾胃不好如何调理医圣张仲景两千多年的健脾方法来帮你
  2. 张仲景22个经典药方,每个只有三味药,但效果很好
  3. 为什么张仲景写的医书叫做《伤寒论》

一、脾胃不好如何调理医圣张仲景两千多年的健脾方法来帮你红黑海参

本期导读

脾胃不和百病生。来看《伤寒论》如何治疗脾胃的问题(内附医案)

很多朋友在后台反应,想了解脾胃调理的知识。的确,现在几乎全民脾虚,十人九个肠胃不舒服,消化不好,吸收差,脸色也暗沉不好看。

我们又处在一个讲究吃饭的社会,问候别人常说,你吃了吗?这实实在在是一句对脾胃健康的关怀和提醒。

再加上我们现在哪一个人不天天在思虑沉重的工作压力、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艰巨的养家糊口的任务。心思过重,想多了,心里就不平衡了,所谓忧思伤脾,长期在这种忧思和焦虑的情绪中,脾胃就受伤了。

现在有哪几个人敢说自己脾胃健壮的?

你的肠胃哪不舒服?

胃口佳,食欲忒好,吃嘛嘛香,特别能吃,但吃了又不吸收不长肉

经常容易饿,但吃了又觉得胃胀

虽然感觉饿,但不想吃,只能勉强自己吃下

胃口一般,能吃,但是吃完容易胃胀胃痛

肠胃特别敏感,一换个地方或者换季、一紧张,不管吃什么就闹肚子

明明胃怕吃冷的,但总想吃凉的,喜欢吃凉的,但吃了又不舒服

总觉得胃胀、腹胀,打嗝,自觉肚子里有很多气

反酸,烧心,胃里有烧灼感

胃痛胃胀,怕吃凉的,一吃冷的胃痛明显,还拉肚子

情绪紧张或者一生气就胃痛、胃胀

大便不好,经常腹泻或经常便秘,或者腹泻便秘交替发作,或者时干时稀

明显不吸收,吃什么拉什么,大便能看到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长年便秘,不吃水果就大便燥结,一直在用通便药

不想喝水,一喝水就恶心想吐,或者一整天都不觉得口渴,喝水很少

晚饭吃多就睡不好,或者不能吃晚饭,吃了半夜就胃痛上医院

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炎等病史

你中招了几个?

上述罗列的这些症状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这块,实际上,中医里提到的「脾胃」,《伤寒论》讲的「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不单单说的是饮食这块,实际上是涵盖了多个系统的机能,包括了心肺、消化、精神心理、生殖等等方面。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今天专门来讲这种以肠胃不适、消化二便出现问题为突出表现的「脾胃不调」的情况。

脾胃为啥老有这些问题

1.食欲问题

脾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食欲问题。你的胃口还好吗?

消谷善饥,是指易饥饿而食欲旺盛,这多数是有里热的表现,里热消食,食欲亢进,如《伤寒论》提到的「合热则消谷喜饥」,就是遇上有热的话,这个人就会非常容易饥饿,吃得很多。一般可伴有口渴饮水多,口臭,口腔溃疡,便秘等症。

不欲食,是指没胃口,不怎么想吃东西,但还是能勉强吃下一些。

大家熟悉的《伤寒论》96条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食欲不佳,不想吃东西,这是有轻度的胃虚在。

「饥而不欲食」一症,传统中医多认为是胃阴不足引起的,多用益胃汤或者山药、麦冬等以图滋养阴液胃津之功。那么是不是都可以这么处理呢?

《伤寒论》326条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这里出现了消渴,饥不欲食,感觉饿,但不想吃东西,为什么呢?

「饥不欲食」这是中焦问题,有里热(心中疼热)和水饮(吐利)夹杂影响到消化的情况,出现胃虚,这个时候如果强行饮食,勉强吃进去,就要呕吐。如果用攻下的方法,那就会下利、腹泻不止。

还提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症状「消渴」,很多人一看到它就想到糖尿病,中医里的消渴证包括一部分的糖尿病类型,但不能完全划等号。「消渴」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口渴,喝水多,但同时伴随着消耗性的小便多。出现了喝多尿多、尿频的问题,这是病入下焦了(二便、男科妇科生殖问题等都归在下焦)

厥阴病寒热错杂,有胃虚,饥不欲食,病情不止在中焦,已经病入下焦,是比较严重和复杂的情况了,需要具体辨证分析。而不是单纯归结为胃中津液的不足。

不能食,吃不下去,这个情况要分寒、热、虚、实。

比如228条「......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心烦,胃烧,有烧心感,有的人形容感觉胃里火辣辣的,火燎燎烧得难受。同时感觉饥饿想吃东西,有食欲,但是吃不下去。

这种情况很明显是有里热,所以心烦懊恼,头汗出,胃烧心。又有胃中空虚,有虚的表现。不能食,吃不下去,因为有里热和水饮夹杂。舌苔一般是黄厚腻的。

这种湿热水饮夹杂兼虚的情况,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不但能治疗胃中烧灼感、反酸烧心,饥不能食,现代医学常说的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还能治疗心烦不能眠,心中懊憹、胸闷、咳喘等症,只要符合病机即可。

栀子豉汤的这种「不能食」是火证为主,偏热兼虚的,还有里寒的情况。

如「不能食,名中寒」是胃中虚冷,里寒引起的纳饮差。饮食消化是需要能量去支持的,胃中虚冷的人,腐熟消化吸收代谢的能力差,就出现吃不下,不想吃,也不想喝水。

如果辨证考虑确实是太阴里寒的问题,「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要用温里的方法,用甘草干姜汤、四逆汤、真武汤等温里剂。

有人可能会问,那我脾胃虚寒,可以吃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这一类的中成药吗?

理中汤(或者丸剂)在《伤寒论》主要有三种用途。

一是霍乱吐利,古人说的「霍乱」不是今天的传染病,而是指又呕吐又拉肚子,上吐下泻的症状,叫做霍乱。

二是下利不欲食,就是拉肚子,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里寒影响到消化的问题了。

沈阳海参

三是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唾液增多,频吐之,唾液清稀,胸上有寒,可见胸痹心痛,这个是上焦有寒,还可伴有食欲不佳、吃得少、腹痛、腹胀、便稀、尿频等或然症。

这些情况的共同点都是有里寒的问题,还伴有胃虚用了人参。理中汤(丸)加上附子,变成附子理中丸,是里位寒湿邪气更重,用附子配干姜增强温里的力度。

但理中汤(丸)、附子理中汤(丸)是以太阴里寒水饮为主,偏实的证,温里剂不是补药,是祛邪攻邪法,针对里实寒邪为主的病症。

如果你已经很虚弱,不适合攻邪了,伴有呕吐、拉肚子、胃口不好、腹痛腹胀、尿频等症,虚弱为主伴有里寒,这个时候用理中丸这类的温里剂就不适合了,反而可能要考虑少阴的补虚法。

忆忘老师就经手过一例反复腹泻的医案。老年患者是数十年的肠易激惹综合征腹泻型,西药吃了几十年效果一直很差。长期伴随汗多、怕冷、眠差、口干、腹痛、乏力等症。辨证分析后用了胶艾汤(偏于补益,温补津血为主),患者各种症状都好转了,最后腹泻也止住了,后面一直没有再腹泻了。

此外,一些危重症,明明是不能食,却突然能食,要考虑是不是「除中」,除中是胃气将竭的表现,类似于回光返照。如果除中,胃气没有恢复,那就非常危险,无胃气则死。

所以说,别虚实相当重要,尤其在脾胃病这里,是选择祛邪还是补虚,病机不同理法也有差异,而不是千人一方的盲从。

食则欲呕,有食欲,但进食后想吐,或食入即吐。

比如《金匮要略》提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这个呕逆不能食,吃了就吐,并不是前面说的胃虚的问题了,而是有实邪在,里热火结影响到进食,偏实热结的情况,用大黄和甘草两味药搭配苦甘祛邪。甘草在这里不是补中益气的作用,而是为了祛邪。

还有如五苓散证的「水入则吐」水逆;小半夏汤证「诸呕吐。谷不得下」支饮上逆兼胃虚;妊娠恶阻的「妊娠呕吐不止」;还有现代医学的食道癌、肠梗阻、胃肠炎、食物中毒、全身性感染、颅内高压等问题均可以出现食则欲呕,食入即吐一症。

呕吐一症没有特异性,也没有特效的适合所有人的止呕要药。如被誉为「呕家圣药」的生姜,适合表不解气上冲或里位寒饮造成的呕逆,大热在里引起的呕吐,伴有明显烧心、口臭、便秘的里燥热结的,就不能用生姜来止呕了,反而会助热加重不适。

2.饮食喜好

一般健康人饮食上冷热均可,无特殊宜忌。

如果喜冷,恶热,爱吃冷食,吃冷食无不适,很明显是有里热。

喜暖喜温,爱吃热食,怕凉,吃冷的不舒服,这是有里寒。

但也有的人很奇怪,喜凉,心里想吃冷的,凉的东西,但怕凉,吃了凉的胃不舒服。这是为什么?

喜凉,想吃冷的这是有热,但怕凉,吃了不舒服这是有寒。这种人是寒热夹杂的,用干姜附子去温里会助热,用大黄黄连去清热会碍寒。需要仔细辨证分析后合理配伍。

之前就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喜凉但喝了不舒服,要胃疼腹泻。胃口一般,有时腹胀,有时感觉能吃。打嗝,反酸。胃怕凉,但想吃冷的。大便难,干稀不调。后来就用了乌梅类方,效果挺好的。

乌梅酸温、酸泄,可以降逆治疗上气打嗝呕逆,也可以治疗下利拉肚子,还有补益的作用。能照顾里热里燥又有里寒水饮,兼胃虚的问题。

乌梅味酸,那有打嗝反酸是不是要避开酸味药?其实也不一定。很多人见到反酸就认为是胃酸分泌过多,就会下意识地使用所谓的制酸药,比如瓦楞子、海螵蛸、白芨等。但其实反酸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只要辨证符合病机,就可以使用。

3.胃痛、胃胀、腹胀

胃痛、胃胀、腹胀的原因有很多,在《伤寒论》里有痞证、结胸、藏结、胸痹等说法,都是要分寒热虚实的。

比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心下痞」是有里热;理中汤的「吐下腹满食不消」是有里寒;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心下痞硬而满」是寒热互结;五苓散的「心下痞。小便不利」是有水结。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发汗后腹胀满者」偏于气证,伴轻微的水饮.......

这里也介绍忆忘老师治疗过的几个医案。

第一则医案是吃了不洁食物后引起胃痛胃堵1周,伴拉肚子。吃吗丁啉后胃堵稍减轻,但仍不舒服。这个人也是吃凉的不舒服,胃怕冷,但喜欢吃凉菜。大便拉稀,便后胃痛胃堵减轻,便后舒适。忆忘老师用了四逆散,病人吃完药就好了,不适症状都消失了。

第二则也是胃痛胃胀医案。患者胃痛,略胀,反酸,吃冷明显。喝水一般,胃口好,大便2~3天1次,时干时稀。伴有怕冷甚、手潮凉等症。忆忘老师给病人用了枳实薤白桂枝汤,效果也非常好。

第三个医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疑难医案。患者腹胀、二便难、手足肿胀感。症状大概持续了十年之久,天热犯病,天冷就好。服用过酵素梅子和利尿药有一定效果。

诉:每天下午2~3点肚子发沉发胀,想大便小便但是解不出来,同时全身自我感觉发胀,且体重出现增加现象。吃完饭有撑胀感同时想吃东西且能吃。感觉轻度胃堵,胃胀,无胃疼打嗝反酸。胃怕凉,喜热食。小便不好解,尿少尿黄浑浊,不吃利尿剂就夜起一次,吃利尿剂就夜起三四次且次日浑身轻松。大便不好解,不吃药的话两天一次困难,先干后粘腻,不带血。

腹部查体:腹部按压中度压痛,肚子撑胀感。

那老师用了桂甘石膏防己汤,患者断断续续吃了10付,症状就消除了,基本恢复了正常。

这三个医案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胀胃堵问题,以饮食、二便的消化和排泄异常为主要表现,但因着病机不同,所以最后选择的方药也不同。

如果按照一般的时方思维,遇到胃胀一症,多考虑胃气不能正常和降,气机停滞,通常以调理气机、健脾和胃为主要治则,多用理气消积和胃的药,如莱菔子、厚朴、陈皮、山楂、佛手、香橼等药。但如果不去综合分析这个人的四诊资料,抓住寒热表里虚实,就很容易方向走偏甚至走错,往往只能图一时之效,甚至完全无效。

胃疼、胃胀、肚子胀气不消化、恶心、嗳气.......肠胃问题频发总不好,辨证是否正确是关键。

4.大便问题

最后来说一下大便的问题。正常的大便是一天一次,香蕉状成形,不干不稀,排便习惯规律。便后不带血。

而现在大家比较多的问题,主要是便秘,腹泻,大便时干时稀等。还有黑便、便血(要先排除消化道出血疾病)。大便问题一般和现代医学上的胃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癌等等关系比较密切。

便秘一般是考虑里结的问题。同样要分寒热虚实。有阳明里热造成的大便硬、大便难,腹部查体多有压痛拒按,脘腹胀满的表现。也有肠道津液濡养不足引起的大便燥结。或者因为小便频数,津液流失而致大便干。还有水结造成的大便硬,这个时候通常没有明显腹部压痛拒按。

腹泻则要先排除饮食不洁,大家比较容易想到的是不是有太阴里寒水饮的问题,津液缺乏推动能量,津液停留不流通变成水饮,水饮往下跑,表现出尿频、便稀。以寒为主的下利多考虑温里剂四逆辈。

但其实太阴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均可以出现腹泻下利。同样要分寒热虚实。

少阴病的下利是「自利而渴」,区别于太阴「自利不渴」,提示少阴津虚的问题。而以里热实结为主的多考虑大黄甘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这些方向。少阳湿热下利则要考虑黄芩汤这一类。同样厥阴病的下利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泻心汤类、栀子豉汤类、乌梅丸、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等等。

大便时干时稀的这种情况,多考虑有水饮的问题。水饮不一定就是寒的,同样要分寒热虚实。阳明、少阳可以出现偏热的水饮。太阴里寒可以出现水饮。少阴津虚也可以出现津液虚少而致的水饮。厥阴病也可以出现水饮的问题。

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药,而不是一见便秘就用大黄芒硝芦荟之物,或者就开麻子仁丸、调胃承气汤。一见腹泻就止泻,就用赤石脂、秦皮等,关键还是要辨清楚。

最后也给大家推荐一些常见的调养脾胃的食物。既是食物,也能入药。《伤寒论》是有很多食疗方的。

1.生姜

《千金翼方》这样描述生姜「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是个表里兼顾,以表为主的药。能去里位寒饮。如果你不小心吃生冷的吃坏肚子,呕吐清水的,可以用点生姜。孕妇恶心不舒服,妊娠反应厉害的,有胃虚里寒的也可以用。

里热燥结明显的就不能用了。

2.大枣

《千金翼方》:「大枣味甘辛热滑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可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志,除烦闷。疗心下悬惊,治肠澼。生枣味辛多食令人热渴,气胀。苦寒热羸瘦者,弥不可多食伤人。」

大枣性温补中益气,但偏性不小,不可乱吃,有里热燥结,或者胃虚易胃胀气逆胀满的就不吃。

张仲景说过,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没有生病,不要乱吃药,包括补药。

很多人有事没事,要吃点补药,以为是好事,但是不知道药有偏性,会影响人体气机,反而容易生病。所以呢,日常调养脾胃的关键在于照顾好饮食。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不吃压气饭,减少不必要的物欲。

二、张仲景22个经典药方,每个只有三味药,但效果很好

1,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9克,生姜9克,枳实5枚。

加水600毫升,煎到300,分三次温服。用在心中痞,诸逆心悬痛。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

现代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

半夏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

等分捣细过筛混合,散剂冲服一次2克,一日服三次。若不能服散剂,煎汤,水煎七沸,再入散剂2克,水煮三沸,令药液稍冷,少少含咽,能使药物布散于咽喉,增强疗效。

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现代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

旋覆花18克(包),葱5支,新绛6克(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4,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6克,炙甘草3克,炮附子6克。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虚寒体质的表证,“但欲寐”、“无热恶寒”,表证微热时使用。

现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过敏性疾病、水肿、遗尿等。

5,麻黄附子汤:

麻黄9克,甘草3克,炮附子9克。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现代治水肿,全身性水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6,白通汤:

葱白4根,干姜6克,生附子15克(用淡附片)。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在体内阴寒太重时,出现阳气会外脱。适合少阴病拉肚子,脉虚弱到几乎把不到。

现代常常治疗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头面部水肿等症状突出的情况。

7,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6克。

太少两感证。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

现代广泛用在慢性支气管炎、咯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原型心动过缓、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药物性水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腰椎骨质增生、荨麻疹、多发性大动脉炎、功能性阳痿、不射精、舌冷症等疾病。

8,瓜蒂散:

瓜蒂(熬黄)3克,赤小豆3克,香豉9克。

涌吐法之首要方剂。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硬,懊憹不安,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9,调胃承气汤:

大黄(酒洗)12克,炙甘草6克,芒硝10克。

水浸30分钟,煎20分钟约200毫升,加芒硝溶化后,顿服。

阳明病,胃燥热。

临床用在治疗失眠、便秘等,以大便燥结,腹痛拒压,蒸蒸发热,心烦谵语,舌苔黄燥为标的。

10,小承气汤:

大黄(酒洗)12克,炙厚朴6克,炙枳实9克。

用在伤寒阳明腑实证。

临床出现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或者是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

11,厚朴三物汤:

厚朴24克,大黄12克,枳实9克。

与小承气汤药味相同,但药量不同。

本方行气泄满,以厚朴为主,使气滞通畅,实积消除,腑气得通。

现代临床经常治疗术后腹胀、癃闭、慢性肝炎等。

12,下瘀血汤:

大黄9克,桃仁9克,䗪虫(熬)9克。

上为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

可以水煎服,每日2次。

古代主治产妇瘀阻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经水不利,舌淡紫,苔白,脉沉迟或弦细涩。

现在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子宫腺肌病、卵巢囊肿、冠心病心绞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13,大陷胸汤:

大黄(去皮)10克,芒硝10克,甘遂1克。

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微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现代常见用在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肿、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14,大黄甘遂汤:

大黄12克,甘遂6克,阿胶6克。

破瘀逐水,养血扶正。

传统用在妇人产后,水与血结,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

现代用在治疗闭经,尿潴留、肝硬化腹水、精神分裂症、臌胀、癃闭等病症。

15,小陷胸汤:

黄连6克,半夏12克,大瓜蒌实20克。

用在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炎、胆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胸膜粘连等属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者。

16,泻心汤:

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用在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湿热黄疸,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外科疮疡心胸烦热,大便干结者。

现代用于肺炎,细菌性痢疾,疮痈肿毒,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肠道出血,口腔溃疡等。

17,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擘)10克,香豉(绵裹)3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挺精妙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或反复颠倒,卧起不安,或身热,兼少气等证候。或者伤寒、温病,经汗、下之后,心中懊憹,虚烦不得眠,短气。不容易掌握。

现代也就是用在食道炎、胃炎,吞咽不爽,食道灼热,胸中窒痛及食物中毒。

18,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擘)15克,香豉(绵裹)20克,生姜15克。

加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生姜,取500ml,再下香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传统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呕者。白底靴参

现代适用于情绪不稳定,失眠,胃冷型的反复呕吐、呃逆、打嗝。

19,枳实栀子豉汤:

炙枳实6克,栀子(擘)9克,香豉(绵裹)12克。

加水1400毫升,空煮取800毫升,加枳实、栀子,煮取400毫升,下香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二次温服。复令微似汗。

热病愈后劳复或食复者,症见发热、虚烦、胸腹胀满者。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肋间神经痛等病。

20,栀子厚朴汤:

栀子(擘)9克,炙厚朴12克,炙枳实9克。

加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服。有呕吐的吐完之后服用。

治疗伤寒泄下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失眠)者。辩证关键是看到口苦,舌质红而舌苔黏腻较厚,脉数,烦躁不安,或呕吐,或腹痛,或大便干小便黄等。

21,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擘)15克,炙甘草3克,黄柏6克。

主治伤寒,身黄发热者,以全身发黄,发热不退,口渴,里无结滞为辨证要点。

现在用的少,哪能等到黄疸这么严重啊。《新中医》2009年第2期,报道用于治痤疮效果良好。

22,千金三物黄芩汤:

黄芩6克,苦参6克,干地黄12克。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产后血亏阴虚,风邪入里化热,四肢烦热,头不痛者。

现代临床看到妇女虚热,睡觉喜欢将手脚放到被子外面的,可以试试。

本文内容仅普及中医知识

如需使用请遵医嘱

三、为什么张仲景写的医书叫做《伤寒论》

《伤寒论》或叫《伤寒杂病论》之所以叫论,就是具体的谈论具体的事。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

张仲景自已这么定义自已的书,可后人强认之为经,统盖一切,放之四海而皆准。此实为过度释义。

《伤寒论》之前,有最早《五十二病方》记五十二题,一百多种病,近三百个方及药。已经在某些病进行辨证认治,讲究裁减。如疽病:黄芪,桂枝,芍药,吴茱萸,花椒,白蔹,生姜。凡七味,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其余各一。

这方是不是看到几味某书常引用的?

其次《神农本草经》记载365种中药,为目前常用药。人参当归生地白芷百合麻黄黄连黄芩大黄甘草等等,提出君臣佐使,七情和合。

《汤液经法》有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五味芍药甘草。张仲景依然盗用,改名小青龙汤。

《汤液经法》有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张仲景还是盗用,改名麻黄汤!

《汤液经法》有大阴旦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姜枣芍药。张仲景减芍药为小柴胡

《汤液经法》有小阴旦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去生姜变黄芩汤

《汤液经法》本有大小白虎汤,其中小白虎汤:石膏知母梗米甘草。张仲景盗用改名白虎汤。

《汤液经法》有大腾蛇汤:大黄枳实厚朴芒硝甘草,张仲景去甘草名大承气汤

《汤液经法》有大勾陈汤: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生姜。把生姜改干姜名为半夏泻心汤

《汤液经法》小玄武汤:附子白术茯苓芍药干姜。变干姜为生姜,命名为真武汤。

《汤液经法》小朱鸟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张仲景盗用改名黄连阿胶

凡立新书新论。引用先人之方,必用原名,或有一味加减,也应当标明出处,而非直接去除原方之方名,自命之以为已创。欺世盗名乎?

(上二方生姜干姜互换适当否?是另一话题)

中医除方药外,还有辨证。《黄帝内经》,《汤液经法》皆注重五行辩证分述。相生相克看重。以五行六运,寒湿暑燥风热邪并重,而非偏一。

张仲景自知《伤寒论》难述天下之病,对外感温,燥热,及出血,脏腑内损慢性病无力。而归命题为“论”,而非经!后世过度神化。唯孙药王言之“不过尔尔”,“非是正对之法”。随立书以五行脏腑为纲,寒热为目。

首先张仲景写的书名不叫《伤寒论》,在书的自序中提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此书原名《伤寒杂病论》。为什么称之为伤寒,是因为在古代因为寒邪引起的疾病较多,于是把外感病称为伤寒。伤寒是雅士之称,相当于现在的书面用语。民间则有口头的称谓。伤寒就是外感病病的一种代称。相对而言则又有杂病,杂病则是由于饮食起居不当,或者勉强用力,或者房事过度等等引起的人体正气的慢性损耗性疾病。

而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张仲景在世之时,《伤寒杂病论》可能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但是张仲景去世之后,《伤寒杂病论》便流离失所,晋代的太医令王叔和,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残存的一部分,用于治疗疾病效果良佳,于是王叔和广泛收集了《伤寒杂病论》的残卷,并将其中关于治疗外感病的部分整理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公认的《伤寒论》的出处。

正因为如此,后世认为《伤寒论》专门治疗外感病,对内伤病则疗效欠佳,这是没有读懂《伤寒论》,甚至是没有读过《伤寒论》。更准确的说《伤寒论》是一本以六经为纲领的大书,其中所牵涉的六经辩证更是可以知道所有疾病的治疗。不要说弄懂了《伤寒论》,即便是背熟了它,临床的起点已经比一般的人高出一大截。

金匮真言遵仲景先师遗训,发扬经方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病因伤于寒而取名的。

三阴三阳之病,无不因伤于寒邪而得者,

中风伤寒者,发于阳六日愈,发于阴七日愈,以阳数六,阴数七故也。

中风伤寒者就是:外受风寒的感冒,与现代医学感冒七日自愈,不谋而合。

三阳受病是外感冈寒而得,入里传阳明,出半表半里是少阳经,都有外感表证的存在。病因是:因外受风寒而得,取名伤寒,是伤于肌表伤于寒邪。

三阴之为病,太阴,少阴,厥阴,是寒邪直入脏腑之为病,太阴感受寒邪,伤于脾士则腹泻,理中汤干姜祛寒邪,少阴肾经受病,四逆汤用干姜附子温阳救逆。不也是祛寒邪吗?厥阴肝经是寒热都有,乌梅丸以干姜,附子,细辛,桂枝祛寒邪,以黄柏,黄连,去热。寒热并用。

三阴经是寒邪直伤于脏腑,三阳是风寒伤于经络,所以张仲景取名伤寒论,病因寒邪而得。不取名伤寒杂病论,又该取什么呢?

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中医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外在因素。

黄连阿胶张仲景?张仲景黄连阿胶汤

风为百病之长,其实寒邪致病最多。

寒邪是人类形成疾病的主要原因,治疗寒邪引起的疾病,张仲景就取名伤寒杂病论。

比如:冬季感冒的流行不就是人体感受寒邪所致吗?俗称冻感冒了,感冒了怕还风。注意保暖。

一部伤寒论,是论述治疗的寒邪致病的。

比如:寒邪犯肺则咳喘的小青龙汤,

中风之桂枝汤,心悸之桂枝甘草汤,

寒邪入里之理中汤,

阴寒之真武汤,

痹证之桂枝芍药知母汤。

张仲景用麻黄,桂枝辛温以治外感,用干姜,附子以里寒,不就是治疗寒邪伤人的疾病吗?

寒邪伤人导致疾病的发生,取名伤寒杂病论,不是很正常吗?

为什么张仲景写的医书叫伤寒论?首先就要弄明白什么叫伤寒再去弄明白什么叫论。由于二千多年前。人类对天气环境因素对人产生疾病的认识处于肉眼观测阶段没有现在的现代仪器设备观察细菌。所以只能把这个因素造成的疾病取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做伤寒这是一个外感疾病的总称!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以发热恶寒为主的病症叫伤寒病另一个是以发热而不怕冷为主的病症叫温热病统称为伤寒。虽然现代医学用仪器设备观察到了是大气污染物伤害了人的身体而产生的证状但不影响古人对这个症状的治疗。古代中医是治疗症状为主题的医学所以叫什么病名并不重要!现代医学的病名多且恰好相反没有治疗手段。论就是把病症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与处方都交待清楚了的论述表述所以叫做伤寒论!

为什么张仲景写的医书叫做《伤寒论》?

相信很多对于医学历史有一定研究的朋友们最近都想知道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张仲景写的最著名的医书是叫做《伤寒论》呢?那么我今天就告诉大家这个问题,首先,张仲景的这部医书可以说是不同于我国其它的一些中医医书的,因为比如说《黄帝内经》它在写作的时候都会给自己的医学结论加上很多的修饰词,以此来显示整本书的地位以及能力,但是张仲景的这部《伤寒论》其实更多并不是讲述一个比较空虚的医学结论,而是通过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来告诉大家,这个病症应该如何的下药进行治疗,所以我们可以说,《伤寒论》这本书其实更像是一个医学的教学案例,整本书你几乎不能够找到任何的修饰词来显示地位,这就是它为什么叫《伤寒论》的原因了。

张仲景最初写成的书叫《伤寒杂病论》。当时还没有纸,书是以竹简的形式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残缺和遗失。大家都知道,特别是串竹片的绳子溃烂之后,就变成一堆没有顺序的竹片,就更乱了。

后代的医家们对于这套书进行抢救性发掘,迫不得已,把论伤寒的部分整理成《伤寒论》,把论杂病的部分整理成《金匮要略》。

当然了,《伤寒论》中的“伤寒”,并不是我们今天西医讲的伤寒病毒,指的是因为寒气侵害导致的所有病症的总称。与《伤寒论》对应的专门论述“热病”的是清代吴鞠通写的《温病条辨》,算是完成了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完善。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是中医必读的四部经典著作。

此书虽未看过,但听其名已知其意。人秉先天之气而生,自然之气养人之命。气自鼻孔入人之身,经丹田灌四肢,达肺腑,通血脉。人身内成一循环往复之行,所谓伤寒者,外邪伤于胃也,多余饮食后胃之力不足导致,食物未消化后,积于体内,再加之未有新鲜的空气以补充,自然食以成腐,弥附五脏,大家可能不知道癌症的根是什么,本着悲悯苍生的胸怀,告诉你们,这就是各种疑难杂症及癌症的根本原因。胃力不足,即元气不足,食之未化之物,成腐以后,随着血液留于各处,渐渐的聚集,所以危害人的生命安全健康。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随便吃东西,不要伤害动物,不要长时间与大自然隔离,不要长时间不饮水。经常练习桩功或者打坐,让胃力有余自然可以化掉食物。再是,有癌症的患者应该多参加绿色活动,给自己的家里种种树,浇浇花草,因为植物对于腐烂物质有一种自然的消化和吸收利用,即使远距离也能消化和吸收。通常的作法即使仪器先进也效果不大,所以劝世人多种树,多养气,多练桩功,多接近自然。善哉,善哉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