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阿胶大咖

东阳阿胶代熬,百年堂的阿胶和东阿阿胶哪个是正品

阿胶大咖 2024-02-28 9
东阳阿胶代熬,百年堂的阿胶和东阿阿胶哪个是正品摘要: 本文目录百年堂的阿胶和东阿阿胶哪个是正品华东地区有什么特产阿井的古阿井今何在一、百年堂的阿胶和东阿阿胶哪个是正品当然是东阿阿胶!真正的阿胶:观看色泽质硬而脆,光透如琥珀;打粉以后没...

本文目录

  1. 百年堂的阿胶和东阿阿胶哪个是正品
  2. 华东地区有什么特产
  3. 阿井的古阿井今何在

一、百年堂的阿胶和东阿阿胶哪个是正品

当然是东阿阿胶!

真正的阿胶:观看色泽质硬而脆,光透如琥珀;打粉以后没有异味;胶面纹理清晰,并且在阿胶盒中有防伪电话。品牌的阿胶按期质量、影响力综合排名,一般是东阿阿胶、福胶、同仁堂阿胶。其中,东阿阿胶因为产自东阿(阿胶之所以叫阿胶即是因为其产地在东阿),生产历史悠久,而且在阿胶生产企业中,其质量、产量等均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所以如果服用阿胶,最好选用东阿阿胶,虽然价格贵一些,但货真价实,疗效确切,在全国各大药店均有销售。

二、华东地区有什么特产

1、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2、宜兴紫砂陶器

宜兴紫砂陶器是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已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

3、宋锦

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开始于宋代末年(约公元11世纪),产品分重锦和细锦(此两类又合称大锦)、及匣锦、小锦。重锦质地厚重,产品主要用于宫殿、堂室内的陈设。细锦是宋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厚薄适中,广泛用于服饰、装裱。

4、苏扇

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纸团扇的总称,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以历史悠久、制作精巧著称。最负盛名的是檀香扇、绢宫扇和折扇。均以制作精巧而闻名。

5、湖笔

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湖笔之乡在善琏镇。当地有笔祖蒙恬庙。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特产

三、阿井的古阿井今何在

关于阿井的归属,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目前的归属和历史上有所不同。

对照春秋时期地图,在北卫和鲁的交界处,古东阿县城叫柯,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东阿古城遗址”残垣尚存),柯西北有阿泽,柯东边有谷,即今之平阴县东阿镇。春秋时期,平阴在今平阴县城与今长清县城中间,阳谷在今东平湖东,谷南边。这里古济水与黄河并行东流入海,河曲形成大陵,古代曰柯。到战国时期,柯称阿,或阿邑,西北阿泽消失。今阳谷西北有阳狐,谷仍称谷,东平湖东阳谷已无,平阴仍在原处。秦灭六国之后,改阿邑为东阿,乃立东阿县(因有西阿,古名依城,又名西阿城,在今山西葛城),属东郡,见东阿旧县志:东阿名县始于秦。据《续山东考古录》载:“自汉迄唐,东阿未徙治”。由以上资料说明:

①古阿井仔古东阿县城;

②古东阿县城由战国至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约250年间称阿或阿邑;

③阿地创造加工阿胶的方法应在战国至秦之间,此时称阿或阿邑,因而到西汉、东汉时对阿胶性味、功能、主治已有详细的研究而入了本经;

秦时在东阿东边有谷城县,同属东郡,县城在今平阴县东阿镇。

刘宋时期东阿一度并入谷城,北魏时又分立,北齐时将谷城并入东阿

唐天宝元年又将谷城县恢复,6年后,又废并入东阿,谷城此次撤销再没恢复。

宋朝时期,因黄河、运河经常泛滥成灾,阿城临近二河,首当其冲。为避水患,曾于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县城于南谷镇,即今平阴旧县镇。8年后(公元997年)又迁利仁镇,即今平阴县吉城。由于金兵入侵,河防废驰,于公元1133年又迁新桥镇,即今东阿县旧城村。

东阳阿胶代熬,百年堂的阿胶和东阿阿胶哪个是正品

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于古东阿西复置阳谷县至今。公元1289年开凿会通河,为了便于河道管理,阿城镇连同张秋镇大部由东阿划入阳谷。

明朝1375年,为避水患,又迁原谷城县城旧址,重新修建(谷城镇由此改为东阿镇)。直至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建立了抗日县政府。1947年黄河西政治安定,县政府又迁铜城,即今东阿县城所在地。

建国后,以黄河为界,重新确定辖区,东阿镇(原谷城镇)属平阴县。由此可见,从宋朝(公元969年)以前1千多年的时间里,阿胶的发明加工中心古代在今阳谷县的阿城镇、后来迁移到平阴东阿镇,今天在东阿铜城镇之间。这三镇也可谓古东阿,今东阿,和现在东阿。阿井在解放前一直归老东阿县管辖。解放后归属于阳谷县。

所以——古阿井就在岳家庄西北约1.5公里。东阿古城遗址中西北部。春秋时期,阿井周围是阿泽,一个大湖,战国时大湖(阿泽)消失。据阳谷旧县志记载,公元229年,三国时,曹植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创建了六角亭,这是阿井建亭的最早记载,也说明已为官家专用,即官禁。

北魏《水经注》:“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说明阿井是在古之阿泽之中(魏时沼泽)。阿井与阿胶相关,与古阿地相连,也当在战国至秦之间始称名于阿井。

阿是古城邑,有人生活就当有井,开始熬胶,定是河里泡皮,井水熬制(解放前还是这样),并非得某一特定井,当阿胶声名远播,外地人称为阿地之阿胶。阿胶加工普遍之时,才能比较出,阿井周围岳家庄一带阿胶质量较优,故显出与阿井的关系,外地人才称阿地熬胶之井为阿井。这时此井主要用来熬胶。

阿井用来熬制阿胶至少在三国(公元229年)以前,也有可能建的很早,先是吃水井,后兼用来熬胶,再之后专用熬胶。《荆州记》:“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则神农时有井明矣”。中国先民,先是吃河水,后在河边、水溏边挖土井。用石头建井应在有铁器之后,当在春秋、战国时代,这和推测熬胶开始于战国至秦是相符的。

因此,古阿井在古东阿县城,即今阳谷阿城镇古阿井的地理位置一直就在阳谷县的阿城镇,阳谷县的阿城镇历史上曾为老东阿县县城,当时,老东阿县城因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多次迁城,并于明·洪武八年迁城到东阿镇。俗话说,迁城不迁井,事实上也无法迁井。但是,由于许多本草对阿井记载及传说,给阿井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

《东阿县志》称:“昔有猛虎居西山,爪刨地得泉,饮之久,化为人。”后将此泉为井。因有神化传说,老东阿人用此井水制胶。据传,东阿迁城后,老东阿县人为了用此井水熬胶,不惜用东阿城西八里、黄河东岸的“姜沟山”换取阳谷县阿城镇的阿井,此山归阳谷县管辖,改名“阳谷山”;而此井虽在阳谷县境内,却因用之制备阿胶,又归东阿县管辖,取名阿井。所以,历史上有阿井不在东阿县、阳谷山不在阳谷县的事实。

老东阿县用山换井后,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改道,致使阿井多次淤塞。据载,

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阿井上已有四角亭,典型唐朝风格,4根方立柱,有基座,井口与座上面平,南向有阶。史料记载唐朝尉迟恭曾为钦差大臣重修阿井,亭中有石碑。1463年(明天顺七年)阳谷知县王昌裔重修阿井、井亭,并建官厅数间。

1702年(清康熙41年)阳谷知县苏明杰重修阿井亭,1796年(清嘉庆元年)阳谷、东阿知县共同修井,留下了《重修古阿井和阿井碑记》。

1879年(清光绪5年)清阳谷知县赵树南重修阿井亭,并题写了楹联、横批。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泉源。”亭背阴联为:“力可迥澜重建源泉来井底,必存济世长留膏泽在人间。”横批“济人寿世”,亭内有石碑,篆书“古阿井”。明《本草蒙荃》中阿井亭顶及四角无风铃,也是4根方柱基座似石砌,南向有台阶,井口有园桶形保护。可见历代统治者都对阿井保护极为重视。

阿井于光绪年间做最后一次整修,于清末淤塞,民国年初彻底干涸。加之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东阿镇狼溪河水逐渐成为制备阿胶的水源。阿井也因此被冷淡,以后长久失修,一直无人问津。直到解放后,在阳谷县境内又重修阿井,但原来的古阿井已经不存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