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参小妹微信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火宫殿的传统小吃有哪些的一些知识点,和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是臭豆腐、红烧猪脚、肉丝馓子、三角豆腐、龙脂猪血、姊妹团子、荷兰粉、八宝果饭。
清同治年间至今,火宫殿臭豆腐置根于长沙已近200年。其臭豆腐卤水配方及严格的工艺流程仍沿袭姜氏祖传,历经代代传承,始终保持着火宫殿臭豆腐原汁原味的本色。
这工艺传承让臭豆腐口感饱满,味道诱人,素有黑如墨,香如醇,嫩如酥,软如绒的特点,也因此受到了夜宵食客们的追捧,几乎桌桌必有一份火宫殿臭豆腐。
清末民初,火宫殿附近的铜铺街有一铜匠叫江立仁。每逢农历夏至,江立仁用糯米粉做成糖肉两种口味的夏至坨(即糯米团子),比一般的夏至坨更好吃,很受邻里称赞。江育有两女儿,姐姐江秀美、妹妹江秀英,长大后在火宫殿开了家团子店。
她俩选用上等糯米磨成湿粉,分别包入由鲜肉、香菇、芝麻仁、白糖组成馅料,做成一咸一甜的糯米团子。
两姊妹不仅美丽聪慧,且心灵手巧,做起团子有如玩杂耍,让人眼花缭乱,引起很多人围观和品尝,生意火红。日子一久,人们不经意把俩姊妹做的糯米团子叫成“姊妹团子”,流传至今,成为著名湘风小吃,并在火宫殿的夜市上大受食客的欢迎。
同治年间,火宫殿内卖猪血的摊担有几家,但只有胡家麻油猪血摊生意最好。胡家一代接一代在火宫殿经营麻油猪血,从收取血浆、上火烫血、入碗调味共6道工序,各道工序都有其严格操作规程。猪血入碗调味时佐以小磨麻油、葱花即可食用。其特点,鲜香爽口,有如龙脂凤肝之细嫩。
清末,火宫殿大门边有一家沈姓卖红烧猪脚的摊主,生意尚好。上世纪30年代,沈家后人娶了个漂亮能干的媳妇,继承婆家祖业,把红烧猪脚做的色泽红润、糯烂鲜香。因媳妇姓邓,家中排行第六,人们都称她为“邓六摩登”。
1941年邓在火宫殿坪内开了一家“邓春香”小店,主营红烧猪脚。从此,邓春香的红烧猪脚红极长沙城,店内每天高朋满座,应接不暇。1956年公私合营后,邓师傅带了几个徒弟,把这门技艺传承下来并保持到今天。
馓子这种小吃,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在长沙一代盛行的传闻,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农夫出去干活忘记带午餐了,正准备回去做午饭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怀中还有昨天没吃完的油炸面条子,于是就把油炸面条子拿出来用山泉水泡着吃。
想不到这样一吃,居然美味可口,清香无比。于是农夫就深受启发,第二天把炸面条子做成弯曲状然后缠在手臂上简单方便,这就是民间传的馓子的由来。
水晶饼水晶饼是陕西渭南的名点,特色是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甜润适口。传说宋相寇准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得民心。寇准有一年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乡下探亲,正逢五十大寿,乡党们送来寿桃、寿面、寿匾表示祝贺,寇准摆寿宴相待。酒过三巡,忽然手下人捧来个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点心。在点心上面,还放着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叟。后来,寇准的家厨也仿照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据其特点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晶饼”。冰糖相传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个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内江的一个大糖坊主张亚先家的丫环。有一次,她趁张亚先不在舀了一碗糖浆正准备喝的时候,张亚先来了,扶桑连忙把糖浆倒进猪油罐,将它藏进柴堆里,又在上边放些谷糠掩盖住。过了几天,当扶桑捧出猪油罐时,罐里却长满了许多水晶般的东西,敲碎入口,坚脆而纯甜,其味道胜过白糖。扶桑把这一奇怪现象讲了出去,许多人如法炮制,因制出的糖形似冰,味如蜜,人们就把它称作冰糖。小窝头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仓惶逃往西安。途中,有一天慈禧饿极了,叫人去找吃的。当差的找来一个大窝头。慈禧几口便把窝头吃完了,连说好吃。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有一天又想起窝窝头,就让御膳房给她做窝头吃,御厨不敢给她做大窝头,于是把玉米面用细箩筛过,加上白糖、桂花做成栗子大小的小窝头。慈禧吃了说,正是当年吃过的窝窝头。豌豆黄芸豆卷有一天,慈禧在静心斋歇凉,忽听大街上有铜锣声。慈禧问是干什么的?当差的回答说是卖豌豆黄、芸豆卷的。慈禧让当差的把那个人叫进来,那个人说:敬请老佛爷尝尝这豌豆黄、芸豆卷,香甜爽口,入口即化。慈禧尝过后说好吃。于是就把这个人留在宫中,专门为她做小吃。肉末烧饼相传有一天夜里,慈禧做了个梦,梦见吃夹了肉末的烧饼。第二天早膳时,果然上的是肉末烧饼。慈禧一看和梦中吃的一样,心里非常高兴,说是给她圆了梦。问是谁做的烧饼,当差的说是御厨赵永寿。慈禧当即令人赏给赵永寿一个尾翎和二十两银子。从此,肉末烧饼作为圆梦的烧饼流传了下来。其实馒头也是上面的兄弟已经把馒头说的很清楚了!我不必在说了!烧麦中国点心。又称烧麦、稍麦、稍梅、纱帽、寿迈等。用薄的水调面包馅,上部拢折收腰成型后蒸制而成。烧卖一词最早见于宋元时期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李翠莲在夸耀自己的烹饪手艺时曾说过:“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又据公元14世纪中期出版的《朴通事》记载,元大都(今北京)午门外的饭店中有“稍麦”出售。注文中说:“用面作皮,用肉为馅,顶部捏作花蕊形,叫做稍麦。”由此可知,中国的烧卖迄今已经700年左右的历史了。明清时期,烧卖开始在中国流行,品种也逐渐多了起来。烧卖的制法:以水调面揉团摘剂,擀成圆形薄皮或圆形荷叶边薄皮,包裹馅心,上部拢口处收腰,如石榴状或白菜状,蒸熟而成。烧卖的外皮,除面皮外还可以用鸡蛋液烙成。还有一种不包外皮纯以猪肝或牛肉等斩茸制成丸形加调味蒸熟的,称为猪肝烧卖、牛肉烧卖,与通常的烧卖名同而实异,为广式早茶中供应的点心。烧卖的形状、大小及开口处的折纹在不同的地区又有变化,烧卖的馅心通常采用糯米、肉、虾、蟹或绿叶菜等。有荤有素。口味上有咸有甜。古往今来,中国的烧卖品种甚多。明代,北京有桃花烧卖,清代中叶,江浙地区有以海参、蟹肉、火腿,鸡肉为馅的荤馅烧卖,以板油丁、胡桃仁、白糖为馅的油糖烧卖及用糯米为主料馅心糯米烧卖等。如今,北京有都一处烧卖店用海参、虾仁、玉兰片为馅制作的“三鲜烧卖”,山东临清县有羊肉馅烧卖,广州有蟹肉瑶柱(鲜贝)干蒸烧卖、扬州福春茶社有以青菜泥、白糖、猪油为馅心制作的翡翠烧卖等等。豆浆中国小吃。用黄豆加水磨成浆,经过滤、煮至而成。色白如乳,营养丰富,经济实惠。制作要领:①将黄豆5千克挑去杂质,漂洗干净,浸入水中(春秋浸9小时,夏浸4小时,冬浸15小时),之黄豆涨发。②用石磨将浸好的黄豆加水70千克磨成浆,要边磨边加水,并注意控制水量,以使豆浆浓度不低于规定标准(豆浆在20摄氏度的情况下,浓度为6度)。③将磨出的浆水连豆渣一起舀入洁净的豆包布内,加入少量油脚(有去沫的作用),经过滤即为生豆浆。然后入锅烧沸,即成可食用的豆浆,无论淡食、甜食或咸食均可。油条中国点心。又称馃子。用小苏打(或碱、矾、盐)和制面团,切成长面片,每两片合拢炸成。因形似棒槌,故又称棒槌油条。多为早点食品。沿革:在南北朝时《齐民要术》中已有记载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宋代有“油炸从食”。据《清稗类钞》载:“油炸桧:长可一尺,捶面使薄,以两条绞之为一,如绳,以油炸之。其初则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略如×字,盖宋人恶秦桧之误国,故象形以诛之也。”说明炸油桧是源于南宋秦桧卖国,国人作成人幸而炸之,故名。此名在清末才传到北方,清末《南亭笔记》记有济南早晨有童子卖油炸桧之事。民间还将油条称之为“馃子”。山东有四批果子(又叫平条果子)、八批果子、糖果子等。如今的油条已成为南北方共同称呼的名称、颇受欢迎的早点食品。制作要领:用面粉加小苏打(或碱)、矾、盐溶液加水,和成软面团,反复揉搓使匀,饧过之后,擀成片,切成长条,取两条合拢压过,伸长下入油锅内,用常筷子不断翻转。由于受热,面坯中分解出二氧化碳气,产生气泡,油条就膨胀起来,炸成油条,色棕黄并鼓之园胖,酥脆而香。有的油条(如山东济宁的清油小馃子)还在面团中掺入芝麻仁,在炸制的油中加入部分芝麻油,所以更加鲜美。肉末烧饼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肉末烧饼中的烧饼与市场中的烧饼做法有些不一样。它是将发面掺上碱,再加上白糖揉匀,揪成小坯子,将坯子放在案板上压成圆片,拿在右手。另外将2克左右重的面球,蘸上一点香油,放在圆片中央,把小面球包进去,然后用手按成5厘米扁的圆形饼,饼上涮一点糖水,粘上芝麻仁,将麻仁面朝上,放入特制的烤盘中,用炭火烤熟。为什么烧饼中间夹上沾香油的面球?原来吃的时候,掰开后能完整地取出,使烧饼中空,用来夹炒肉末。这种吃法是谁想出来的?原来是清宫内的老佛爷慈禧。宣统溥仪的胞弟溥杰先生的日籍夫人爱新觉罗·浩写的一本《食在宫廷》的书中有炒肉末的菜。她在书中说:“这个菜是西太后想出来的。”它的制法是“猪肉切成末,青豆洗净切成末,葱、姜分别切成末。在锅内放油,烧热后下肉末,炒至肉末无水分时投入葱、姜末,翻炒后下入青豆末,搅炒数下,倒入香油,炒到汁尽时出锅装盘,即可供膳。”肉末烧饼中夹的肉末就是这样炒出来的。春饼春卷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而兴于唐。《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宋陆游有诗句:“春日春盘节日新”。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春饼薄如蝉翼,这里记载的是用稀面在一种平锅上抹一下,即成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又称春盘)。春饼、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北京人吃春饼是用白面擀成圆形的饼,经烙制而成。清《调鼎集》记载春饼的制法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但现在演变为春饼抹甜面酱,卷洋角葱后食用。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明、清时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盘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清朝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春卷是九道点心之一。驴打滚驴打滚,北京人有的叫它豆面糕。过去京城年糕铺常出售此品,也是各种庙会和肩挑小贩经营的应时小吃。昔日北京人做“驴打滚”多以黄米面为主料。配以豆馅,裹上熟黄豆面,浇黑糖桂花水食用。《燕都杂泳》云:“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面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如今大多以江米面作主料,制法如故,此品色黄,饮糯香甜。原料:江米面1000克,豆馅750克,黄豆150克,白糖100克或红糖水150克,桂花25克。制法: 1.江米面用水和均匀,蒸锅上火烧开,屉上铺湿布,将和好的面倒入,盖上盖蒸约40分钟。 2.将豆豆挑去杂质轧成面,上烤盘烤出香味至熟。红糖水加桂花兑成汁。 3.将江米面粘上黄豆面,擀成片,抹上豆馅卷成筒形,再切成小块,撒上白糖或浇上红糖水,桂花水即可食用。臭盐豆“闻着臭,吃着香,一顿不吃馋的慌。”这是当地人们对臭盐豆的赞誉。臭盐豆,亦称盐豆子,是徐州家制风味的名品。臭中有香,回味无穷是它的风味特色,采用当年收获的黄豆为主要原料,经清洗泡浸、煮制成熟、发醇培菌、加料拌味、晾晒至干、密封储存等工序制成,整个过程约需10天的时间。由于制作工艺精细,其成品色泽黑红,质地脆嫩,味道咸鲜香辣,是佐餐下酒的开胃的小菜。臭盐豆为何能形成臭中有香这独特风味呢?这是因为黄豆在发酵过程中繁殖了一种能产生蛋白酶的霉菌,豆中的蛋白质被其分解为多种氨基酸,鲜香的滋味就是由氨基酸和盐的的咸味,以及和其它调辅料的味道所形成;其中被分解形成的氨基酸中包含硫氨基酸,它还会进一步分解产生硫化氢气体,成品的臭味就是由硫化氢气体造成。并不是黄豆受细菌污染后腐败变质而发生的。臭黄豆的制作既讲究又简单。之所以说讲究,是因其在制作上受季节的限制。臭盐豆在晾晒过程中,直接接触外界,常常会受到细菌、灰尘和苍蝇等有害物的侵蚀。在徐州,家家户户制作臭盐豆,多选择阳光明媚,天气还较凉的清明节前夕,即柳絮满天飞扬的时候,只有此制作臭盐豆,才会减少有害物的侵蚀。其制法如下: 1、先将清洗干净的黄豆浸泡18小时,然后入水锅中煮至熟透(要求熟烂而颗粒完整),捞起沥干水分;趁热放入干净的大蒲包或食品袋中,外裹一层稻草或薄棉被捆牢,后放置于温暖干燥处进行发酵(徐州称捂豆)。温度应保持在20-25度左右,需5天时间,即可长出一种白而带绿的粘丝菌毛,此时即可出包。 2、把出包的黄豆(5000克)倒入盆中摊开,将精盐(200克)溶化于热水,浇淋在黄豆上,随即撒入花椒面(25克)、八角粉(25克)、辣椒面或辣椒酱(250克)、细姜丝(150克),用筷子反复搅拌,使之均匀;然后放到阳光充足的地方晾晒4-5天,最后放入消过毒的坛子中密封储存即可。开坛食用时,淋点香油或花椒油,徐州人往往喜欢拌点蒜苔末。用当地人们爱吃的一种面食烙馍卷食,风味则更佳。西山东坡饼〔原料〕上白面粉,精盐,白糖,芝麻油。〔制法〕 1.把面粉加精盐和清水揉好; 2.将饧好的面团制成椭圆形面皮,抹上芝麻油,拢成双条形,再折叠起来,饧 1 5分钟后,即拉开两端恢复双条形,再平均分成两段,拉成三尺长的条,从两端向中间卷,卷时,双条缝朝上,一端多卷一圈,一端少卷一圈,将少卷一圈的面筒顺叠在多卷一圈的面筒上面,呈螺旋形; 3.芝麻油烧八成热,将螺旋饼擀成圆饼,入锅,炸至酥透呈金黄色时,捞出,趁热撒上白糖,稍凉即可食用。〔特点〕湖北鄂城著名风味小吃。具有色泽金黄,松酥爽脆,醇厚香甜的特色。西施舌〔原料〕粳米,糯米,核桃肉,青梅,金桔脯,瓜子仁,糖佛手,蜜饯红瓜,红詀e,红曲粉,糖桂花,白糖,猪板油,熟猪油。〔制法〕 1.将糯米、粳米一起带水磨成米浆,压干水分,制成水磨粉; 2.把压干的粉取 1/ 5加水揉匀,搓成细长条,摘成小粒,入沸水,煮到浮起,再煮 1分钟捞起,放入余下的 4/5的水磨粉,拌搓均匀,揉透; 3.将红栆与猪油、糖及水共制成栆泥;把猪油去膜切粒,拌白糖,制成糖板油;将核桃肉、金桔脯、糖佛手、青梅、红瓜都切粒,加糖桂花、瓜子仁、白糖,制成果料; 4.取揉好的水磨粉摘成剂子,捏成酒盅形,裹入栆泥、果料、糖板油丁,收口,放入雕有舌形的模具中,揿压成“西施舌”,舌尖上点上一点红色,水烧沸,将西施舌放入,煮熟后,捞出盛入碗内,加入锅中沸水,撒上糖桂花即成。〔特点〕浙江杭州著名传统风味小吃,因形如舌,故美名为西施舌。具有用料讲究,粉糯馅多,甜香润口的特色。西湖藕粥〔原料〕西湖老藕,糯米,白糖,碱。〔制法〕 1.将藕去节,刨皮,里外洗净; 2.将藕的小头孔闭塞,将糯米从大头灌入孔内,竖放蒸架上,放入碱和水,上盖鲜荷叶,用旺火煮至藕酥; 3.取细麻布,覆于酥藕上面,将糯米倒在布上,将布角翻搭在锅盖上,旺火煮至米化,加白糖,至粥稠浓时即成。〔特点〕浙江杭州著名传统时令风味小吃。具有藕呈赫红色,藕酥粥稠,味甜并有荷叶清香的特色。秋季和夏季传统风味食品。西湖桂花藕粉〔原料〕西湖藕粉,白糖,糖桂花,玫瑰花瓣。〔制法〕将藕粉用凉开水化开,再冲沸水,边冲边搅,加白糖,将糖桂花在藕粉上撒匀,再将玫瑰花瓣捏碎后匀称地撒在上面。〔特点〕浙江杭州风味小吃佳品。具有晶莹透明,甜香可口的特色。西山东坡饼〔原料〕上白面粉,精盐,白糖,芝麻油。〔制法〕 1.把面粉加精盐和清水揉好; 2.将饧好的面团制成椭圆形面皮,抹上芝麻油,拢成双条形,再折叠起来,饧 1 5分钟后,即拉开两端恢复双条形,再平均分成两段,拉成三尺长的条,从两端向中间卷,卷时,双条缝朝上,一端多卷一圈,一端少卷一圈,将少卷一圈的面筒顺叠在多卷一圈的面筒上面,呈螺旋形; 3.芝麻油烧八成热,将螺旋饼擀成圆饼,入锅,炸至酥透呈金黄色时,捞出,趁热撒上白糖,稍凉即可食用。〔特点〕湖北鄂城著名风味小吃。具有色泽金黄,松酥爽脆,醇厚香甜的特色。西湖藕粥〔原料〕西湖老藕,糯米,白糖,碱。〔制法〕 1.将藕去节,刨皮,里外洗净; 2.将藕的小头孔闭塞,将糯米从大头灌入孔内,竖放蒸架上,放入碱和水,上盖鲜荷叶,用旺火煮至藕酥; 3.取细麻布,覆于酥藕上面,将糯米倒在布上,将布角翻搭在锅盖上,旺火煮至米化,加白糖,至粥稠浓时即成。〔特点〕浙江杭州著名传统时令风味小吃。具有藕呈赫红色,藕酥粥稠,味甜并有荷叶清香的特色。秋季和夏季传统风味食品。花瓶〔原料〕白萝卜,心里美萝卜,红萝卜,冬青枝。〔制法〕用较大的白萝卜雕刻成花瓶。白萝卜、心里美萝卜、红萝卜分别雕刻成菊花、荷花、月季花。把冬青枝修好,插在花瓶上,然后把雕刻好的各种花逐个的摆在冬青枝上即成。〔特点〕形象逼真。炸酱面用料:面条、猪肉丝、洋葱丁、熟豆芽、黄瓜丝、少量糖、甜面酱两匙、豆瓣酱一匙、盐、味精。做法:油锅热后,把洋葱丁、肉丁炒八分熟加入甜面酱炒熟备用。把清汤面煮熟后,把炒好备用的面酱置于面上,加豆芽、黄瓜拌匀即可食用。光饼光饼据载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创制的一种军粮食。其风味特点是饼呈金黄色,外酥香内松软,易于消化。制法:是取面粉1750克,加入苏打25克、精盐5克和适量的水拌匀,再加入酵面250克揉至光滑,然后将面团摘成80个面剂,制成饼坯,放进木炭炉火中烘烤至熟。海南煎饼海南煎饼是一款新兴风味小吃,是用面团擀薄、卷裹馅料,切片油煎而成。具有皮色焦黄,层次显明,外酥内软,油香味浓的特点。制法:取面粉500克,加入发酵粉10克,磕入4个鸡蛋,用温水调面,反复揉搓成面团,用干净温布盖好静放15分钟,再揉一次,压薄擀成薄片,用熟猪油涂面。把精盐20克、味精5克、香料2.5克、胡椒粉7.5克一起拌匀,均匀地撒在薄面片上,再把蒜茸75克、葱茸50克掺和均匀地撒上一层。将面片由外往里卷成圆筒形,切段,揉成圆团,压薄成1厘米厚的大圆饼,入四成热的油锅中慢火煎炸,不断翻动,使两面受热均匀,待起焦色时捞出,沥干油分,按辐射状切成块装盘即成。食时若配上甜醋,其味更佳。水果炸糕原料:令鲜果(香蕉、苹果、桃、菠萝均可)适量、汤圆粉100克、炼乳或沙拉酱适量。制作方法: 1.将汤圆粉和好,略软,水果切成1厘米厚的菱形块状,做馅。 2.水果包入汤圆面中,下锅煮至8成熟后捞出。 3.锅中放入适量的油,将沥干水分的水果炸糕炸至两面呈金黄色后即可。这道甜点外焦里嫩,酥甜适口,吃时可蘸炼乳或沙拉酱。萝卜丝酥饼原料: 500克(可做40-50只),猪油、萝卜、盐、火腿丁、葱花少许,适量调味品。制作方法:先制油酥,面粉加上猪油搅匀。再制油面,面粉加少许猪油和适量的水,搅匀。油酥和油面的比例为2:3。接着制馅心:萝卜刨成丝,用盐腌透,挤去水分,拌入火腿丁、葱花、加入你喜欢的调味品。随后以油面包油酥,擀成皮,包入馅心。最后放入油锅炸熟,炸法与下页香麻软枣相同。特色:色泽金黄,纹理清晰,香气四溢,咸鲜适中。
1、油炸臭豆腐、姊妹团子、八宝果饭、龙脂猪血、三角干子、牛肉蒸馓子、红煨蹄花、荷兰粉。
2、油炸臭豆腐八大小吃中,最有名的莫过两样,其一是臭豆腐,长沙话又叫臭干子,火宫殿的臭豆腐全国知名,闻起来臭,吃起来鲜、香、辣,外焦里嫩。臭豆腐源于北京,后从湘阴传入长沙,是一位叫姜二爹的人,从十二岁开始学艺,寻师访友,又经过自己反复钻研琢磨,最终自成一家并发扬光大。
火宫殿小吃:长沙火宫殿小吃群始建于1747年,1941年重建,集中湖南各地风味小吃于市,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其特色小吃有姜二爹的臭豆腐,张桂生的馓子,李子泉的神仙钵饭,胡桂英的猪血,邓春香的红烧蹄花,罗三的米粉及三角豆腐、牛角蒸饺等,共300余个品种。火宫殿小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发新品,形成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