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潮汕有关燕窝(潮汕燕窝图片)

admin 2024-03-09 2
潮汕有关燕窝(潮汕燕窝图片)摘要: 本文目录潮汕人有些什么习俗潮汕人是不是喜欢干货潮汕人的风俗习惯一、潮汕人有些什么习俗■潮汕人外出习俗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鱼胶燕窝。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

本文目录

  1. 潮汕人有些什么习俗
  2. 潮汕人是不是喜欢干货
  3. 潮汕人的风俗习惯

一、潮汕人有些什么习俗

■潮汕人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携带——旧时,人们上圩市多带市篮、箩筐;走亲戚带装礼品的花篮、藤篮,如远行携带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钱人用藤荚、皮箱。解放后,人们时尚用军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后,各式各样手袋、背包、皮箱,随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们外出多步行,远途坐船为多。计算路途远近,以10华里为一铺,通常走一小时。轿是富贵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镇多有专供雇用的轿铺,官贵者坐四人大轿,一般有钱人坐二人抬竹轿,新娘出嫁坐花轿。轿在解放后已弃用。本地极少有牛车,没有马车。解放后,驻军曾有马车,后也为汽车代替。

20世纪以前,内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苏杭、下海南及出远洋靠双桅红头船。汕头开埠后,门户开放,外国轮船纷纷到来,外资、华侨、内资轮船公司甚多,内河也行小轮船。至30年代水运发达,人们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轮船,红头船退位。潮汕铁路1904年动工,1906年建成通车,成为汕头与潮州人们交通的主动脉。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县普遍筑汽车公路,1933年筑汕头飞机场;至此,海陆空交通全面畅通,有钱人、生意人,多以此为交通工具。清末民国初人力车(黄包车)成为市区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无论城乡,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后,大量单车出现,市区脚踏三轮车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头成为单车密度最高地区。80年代后,汕头海陆交通全面发展,摩托车也成为全国密度最高地区;公路交通和市区公共汽车,也逐步发展。出门坐车、坐船、搭飞机,不管长途短途,已成为人们外出的习惯。平原地区过河,旧时多靠渡船,解放以来多已建桥,农村的小渡船,也已是凤毛麟角。

辞送——凡亲人挚友远行,必有辞送。潮人出洋谋生者众,远离故土,未知何日回归,亲情惜别,往往缠绵悱恻,或互赠礼品留念,或送钱财作盘缠,或煮鸡蛋甜丸送顺风,千叮咛,万嘱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礼。旧时有“父母在,不远游”观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业为重,观念渐变。

宜忌——旧时远行者,路途艰险,多有求神问卜,选择吉日之俗。动身之时,宜说吉利话,忌说跌、沉、翻、倒一类词语。近年交通事故频生,司机和旅客,也还有求神保佑和掼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饮食习俗

蜡笔

潮汕俗语是潮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人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而饮食,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语中有着广泛的反映,其内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产,潮人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烹调讲究等等,潮人的饮食习俗在诙谐幽默的潮汕俗语中表现得更为具体生动、活泼有趣。可以这么说潮汕俗语也是探索潮人饮食习俗与文化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将有关潮人饮食习俗的潮汕俗语归纳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一.见诸潮汕俗语的潮汕小吃、特产

潮汕小吃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芭,历代民间点心师傅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之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艺术品。更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味道可口而闻名遐迩。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语中都有所表现:

1.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老妈宫粽球指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的顺德号的粽球。由于粽是用竹叶包裹,要打开吃了才知道味道,于是有此俗语。喻事久见人心。由于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在南方过了端午节,气候开始转热,故俗语中还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谚语。

2.苏南薄饼—嘴甜舌滑

苏南薄饼汕头市澄海区名产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于吹捧。

3.靖海豆楫—好着喉衰着齿

靖海豆楫揭阳市惠来县名产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质地柔韧,牙齿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缝中。俗语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损。

4.意溪饼—大块厚

意溪饼潮州市意溪镇名产—酥皮潮式月饼,比其他地方所产的月饼较大块,也较厚。以此喻较好的机会或较丰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无粕

棉湖酥糖现揭阳市揭西县棉湖的名产,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无根据的乱讲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东平路老君堂所产姑苏香腐。质地硬韧,需慢吞细嚼。喻坚韧。

7.海山虾米—大插

海山虾米揭阳市饶平县三百门盛产的对插大虾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来源。

8.狮头鹅—大只雅

狮头鹅汕头市澄海区名产,个头大,体态优雅,肉质鲜美。俗语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产,个头大,汁多肉美,以前长期为出口外销产品。

10.赤内琵琶鸭背柿

赤内、鸭背地属潮州市潮安县的归湖镇,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一个盛产琵琶,一个盛产柿子。

11.陈桥阿妈惊吊瓜溪东老爷畏麦

陈桥、溪东都属潮州市,一个盛产青瓜,一个盛产麦子,大家久食生厌。

12.南畔洲菜头—痛窟

南畔洲菜头汕头市澄海区盛产的良种萝卜,个头大。传说某农民一天早上下地,发现萝卜被盗,地里只剩下一个个的大窟窿,面对如此场景,老农只能对着窟窿心疼被盗的萝卜咋那么大个。由此喻损失惨重。

13.猪肠胀糯米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14.棉湖豆干—热单畔

棉湖豆干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的名产。吃时把豆干放入油锅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边焦黄味道香脆,另半边仍然乳白鲜嫩,吃起来别有风味。俗语使用同音相关的手法,喻单相思。

15.无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红糖蒸成的一种糯米年糕。由于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同时又耐消化,能吃饱肚子。是过去坐红头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备的食品。由于飘洋过海,出外打工,是事出无奈,故有此叹。

二、潮汕俗语所反映出来的潮人饮食偏好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地处海滨的潮汕人对于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见解和偏好。

1.年夜尖头冬节乌

尖头:江海交汇处的一种鱼。乌:乌鱼,一种淡水养殖鱼。冬节:冬至。在冬节至年关,此两种鱼最肥美。乌鱼是潮汕人较喜欢食用,也是比较值钱的一种淡水鱼,在潮汕俗语中有广泛的反映。与之相关的俗语还有“寒乌热鲈”(冬天的乌鱼、夏天的鲈鱼最为肥美),“乌鱼鳃,唔甘分厝边”(乌鱼味美,就连不能吃的鱼鳃都不与别人),到了六月,乌鱼不当令了,但这时苦瓜、勒鱼开始新鲜上市,于是又有“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勒鱼肥”一谚。

2.鲤姑喉吃赢草鱼头

潮人谓鲤姑鱼的头部与肚子之间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鱼头还美味。鲤姑鱼到六月最为肥美,是趁时好货。故还有俗语“六月鲤姑”一说。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

晚刮东风,早刮北风,正是赤鬃鱼和短齿贻贝当令的季节。薄壳为潮汕特产,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时候,生长得最为饱满,故有“六月薄壳—假大头”一说。

5.钱螺蚌仔—食酸嘴

钱螺、蚌仔两种贝壳类食物,个小肉少,不方便进食,同时也没有什么吃头。

6.三四卖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杨梅当令,市面上就开始有人卖杨梅了。但“一粒杨梅,三斗火”,杨梅有热气,容易上火,不能够多吃。由于杨梅不易保存,过了端午节,市面上就没有杨梅卖了。即“水梅唔过四月八,杨梅唔过五月节”。

每年的五、六月天气热,街上开始有人卖草(凉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间小贩所卖的一种清热小食。一般都用一个大缸盛之,当有人购买时,用勺子从缸中一块一块的刮出装碗,并同时在碗中切割几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与之相仿的消暑食物还有豆腐花。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称“草豆花,砍参割”(本小利大)。相关的俗语还有“别人草,别人糖”(别人的东西,可以任意挥霍浪费)、“草熬熟,天时变局”(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南肚浮乌云,草卖有存”(下雨天,草果卖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犹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犹甘和柿子当令。

8.霜降,橄榄落瓮

霜降时,橄榄成熟可以收获。要用瓮来装是因为橄榄见风就起皱,需装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长久。

9.食鱼爱食马鲛鲳,看戏爱看《苏六娘》

谓马鲛鱼和鲳鱼是好鱼,潮剧《苏六娘》是好戏。潮人特别爱好吃鲳鱼头,爱食到什么程度呢,有俗语“卖田卖地买鲳鱼鼻”以夸张手法极言鲳鱼头的美味。

10.食蛴试身份

蛴,蟹类的一种,壳的两端成锥状,大足瘦长,潮人喜用生蛴腌制生食,味极鲜美,但肠胃不好,易引起腹泻。

三、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烹调讲究。

潮人的烹调技术,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调文化,通过散布在国内外的大小潮州菜馆,早就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潮州菜以海鲜见长,烹调用料,多姿多彩,采用鱼翅、燕窝、禽畜内脏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国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制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调中的三种主要炒盘工艺。炒盘时讲究“猛火厚香鱼露”。“炖”潮菜烹调中四种清汤的制法。:就是用生鱼菜在滚烫的汤中泡熟,就象现在的吃火锅。潮菜中以汤泡类最为特色。特点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盘”艺术

潮州菜在装盘的时候,厨师用竹笋、萝卜、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样的花鸟之类或放上蔬菜,置于盘中做点缀之用。所以俗语有“莞荽姐叠盘头”之说。莞荽,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香菜,做为盘头配用。“姐”字纯粹是一种拟人化的尊称,并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语比喻走在前头的人和事。

3.潮菜烹调配料的讲究

有“嫩姜陈醋”、“生葱熟蒜”之说。调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陈酿的。用葱时只需切碎无需炒熟,用蒜时就需炒熟。这些都是潮汕厨师们经验的高度总结。潮州菜还很重视调料,每样大菜上席时,必配上“酱碟”,有时是甜酱、有时是梅膏酱、有时是桔汁等等。这都要根据上什么菜而定。蘸上各种“酱碟”,吃起来风味更加独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讲究

潮菜宴席菜式讲究饮食多样化,荤素结合。故有“食鱼食肉,还着菜甲”一谚。

参考书目:

《中国菜精华大全》王洪选编

《潮汕熟语集释》蔡英豪编著

《潮汕方言熟语辞典》林伦伦编

《潮汕俗语集》蔡绍彬遍注

二、潮汕人是不是喜欢干货

干货原料是潮州菜经常用到的主要烹调原料。可以说中国菜常用到的干货,在潮州菜中都可以见到。改革开放前,鱼翅、燕窝之类高档干货在潮汕酒楼还比较少见,但改革开放后,这类高档干货菜肴已是潮汕酒楼的常见菜了,一些潮汕酒楼厨房还设有专工涨发鱼翅、鲍鱼之类高档干货的工种,称之为“鱼翅工”。

潮州菜烹制干货原料,极其重视其涨发后,符合潮州菜的烹调要求和潮菜的风味特点。如涨发干鱿,外地菜系往往使用加入纯碱的方法,使干鱿松软涨大,但潮州菜讲究突出原料本身鲜甜的特点,认为用加纯碱的方法会破坏干鱿本身的鲜甜味,因而改用“冷水法”,而在烹调过程中,在刀工、油温等方面下功夫,以使干鱿烹调后具有爽脆的特点。

潮州菜使用的干货数量繁多,这里介绍一些重要的和较有特色的部分。

鱼翅:鱼翅是潮州菜中高档类菜肴常见的干货烹调原料。六七十年代以前,由于生活水准较低下,潮汕一般酒楼烹制鱼翅比较少见,只有一些华侨偶尔从海外带回,作家宴之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鱼翅类菜肴已是潮菜酒家常见菜式,且其烹调方法,在传统制法的基础上,也不断有所提高。

鱼翅是沙鱼或鳐的鳍的干制品,是干货中名贵的海味。鱼翅按其生长在沙鱼身上的部位来划分,可分为三类,一是勾翅,取自尾鳍,全鳍无骨,涨发后成数最高,翅针也粗长;二是脊翅,取自背鳍,翅针较幼短;三是翼翅,取自胸鳍,翅针最幼小,翅身薄,在鱼翅中价钱最便宜,多作散翅用。

潮汕酒楼最喜欢使用的勾翅称为“金勾翅”,这种翅翅尾似鱼勾,翅饼厚而饱满,翅针密,在阳光下照射看不到透明。据潮汕多年卖干货的行家说,金勾翅取自沙鱼尾鳍,因沙鱼经常用尾部活动,故其翅针粗长且密,老格耐炖,香味浓,涨发后炖好呈金黄色。

鱼翅的涨发是一项技术要求高,复杂而又极其重要的工序。潮州菜鱼翅的涨发,除采用传统的方法外,近年又吸收港澳及外地菜系的优点,有时也使用新的方法涨发,效果极佳,现介绍如下:

鱼翅先用活水浸三天三夜(活水即让自来水不断地流出来),浸后用刀切去鱼翅切口处腐肉,以看到翅针为准,用塑料刷刷去表面粘液,然后用竹篾四块,每边两块,把鱼翅切口向外围成一圈,用竹筷夹紧在中间。(摆放鱼翅时以不要互相压着为宜,因鱼翅有粘质,压着相粘有时会变形。)取大锅一个,加水、绍酒、姜、葱(十斤鱼翅需一斤姜、半斤葱,也用竹篾夹好,否则煮久散了,姜葱会粘在鱼翅上,绍酒五翅),鱼翅放在姜葱上面,鱼翅上面再用盘压住,不让鱼翅走动,水要淹过盘面。先用大火烧开后,捞去浮沫,然后用小火煮,时间约60-80分钟,在煮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铁勾起来看鱼翅是否完整成形,如还完整则要继续煮,如翅饼已散,翅针已露出来,则说明已可以了。把煮好的鱼翅漂活凉水半个小时,解掉竹篾拿出鱼翅,从切口处拉掉一丝丝的腐肉,鱼翅即已涨发完毕。

潮州菜中,鱼翅最著名的烹制方法便是传统的“红炖鱼翅”,近年吸收了粤港一些制法,也产生了像“火腿鱼翅”一类的新派潮菜。

燕窝:燕窝同样是潮菜中高档菜肴的一种烹调原料。燕窝是由一种生活于海岸边的金丝燕,在海边岩石峭壁筑巢时,吐出的唾液凝结而成。金丝燕的喉部有一种粘液腺,当它在筑巢期间,摄食了海上的小鱼、小虾、藻类等食物,过了不久便可转化为唾液,筑巢时吐在海边的悬崖峭壁上,因其唾液结胶性极强,一吐出来便牢牢地粘在岩石上,形成色白而又略为透明的燕窝。

潮汕目前使用的燕窝,多为产自印尼、泰国一带,海南、广西也有一小部分,但产量少。鱼胶燕窝

燕窝的涨发大体有这么几个过程,首先是把燕窝放冷水中浸泡回软,用镊子小心地镊去夹杂其中的燕毛,再把燕窝放入热碱水中浸泡,使其涨发,以其体积增长到原来的三倍,柔软滑嫩即成(碱水的比例是80摄氏度左右的热开水1000克,食用纯碱4克)。接着将涨发好的燕窝用清水漂洗2-3次,以去掉碱味即成燕窝罐头

潮菜中,燕窝最常见的菜式有“清甜燕窝”,“甜芙蓉官燕”等。

江鱼裕(干贝):江鱼裕也即是粤菜中的江瑶柱,也称干贝。江鱼裕是海洋中斧足纲,扇贝科和江瑶科的闭壳壳肌的干制品,味道十分鲜美。燕窝排名

江鱼裕以日本产的元贝为上品,一般体型大,分宗谷贝和清森贝,前者味香而浓,后者色浅味也较淡。日本元贝价钱贵,潮汕一些高档酒楼偶有使用,但大部使用的是青岛产的江鱼裕,青岛江鱼裕颗粒较细,但味道还是很香浓。

在潮州菜中,江鱼裕的作用,主要是和一些瓜菜配合,作炖汤之用,如“干贝萝卜汤”、“干贝冬瓜丸汤”、“原盅白菜”、“原盅吊瓜”等等,这是因为江鱼裕和果菜配合炖出来的汤水清纯而味道鲜美,不带油腻,这样的汤特别适合夏天饮用。

江鱼裕的品质要求是颗粒整齐,坚实饱满、丝体清晰、表面带有白霜,色泽淡黄而有光泽。江鱼裕的涨发一般是洗净置盆中,加入上汤、姜、葱、酒,上蒸笼蒸20-30分钟,至用手略搓丝体能散出即成。

海参:海参为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的统称,用作烹调原料均为干货制品,也是潮州菜中常用的烹调原料。

海参在我国沿海有60多种,供食用的有20多种。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涨发方法,不同的食用特点。目前在潮州菜中,最常用的海参是白婆参、梅花参辽参

白婆参又称白石参,香港人称为猪婆参,表面光滑无刺,色白带黄。白婆参肉外黑内白,吃时弹性好,肉多软滑,香味十足。白婆参因外皮坚硬,故涨发之前要先用火烧,烧至外皮焦黑发脆,用刀刮去外层焦黑,见到深褐色为止,再将海参放在冷水中浸泡2天,待海参体质回软后,放开水锅中微火炆煮,继续涨发,开肚去肠后反复漂凉水。市场上购买白婆参,要求大条、结实坚硬,用手压不下,最好是每条500克以上者。

梅花参也称“凤梨参”,体积长、体壁厚,产于我国的海南岛、西沙群岛等海域。梅花参在它的背部长满了花瓣状的肉刺,故称它为梅花参。梅花参要求厚实完整、刺尖者为上品。500克梅花参涨发后可得2500-3000克,外形美观好看,但在涨发过程要十分小心,因梅花参弹性差,容易折断。

辽参又称为刺参,产于我国山东沿海、辽东半岛沿海、韩国和日本,其中尤以日本关东出产的辽参质量最佳。辽参在它的背部有4-6行圆锥形的肉刺,两端钝圆,腹面平整,灰黑色,在潮汕,旧时代也有人称它为“海蚂蟥”。

辽参因体积小巧玲珑,潮汕的酒楼餐厅都喜欢使用它,炖起来每位刚好一条,味美爽脆,但价格较高。

鱼鳔:潮菜中的鱼鳔,即是粤菜讲的鱼肚,是某些鱼类的鱼鳔的干制品。鱼鳔根据鱼的种类的不同,可分成鳘鱼鳔、金龙鳔、春籽鳔、鳗鱼鳔等,其中的金龙鳔即是大黄鱼鱼鳔。

在这些鱼鳔中,鳘鱼鳔潮汕酒楼比较少用,偶尔用作炖甜品的原料,主要是妇女补养身体的补品。金龙鳔质量最好,但目前市场上已很少见到了,潮汕酒楼烹制菜肴用的鱼鳔,主要是春籽鳔、鳗鱼鳔及一些杂鳔。

潮州菜涨发鱼鳔,主要采用油发的方法,其技术要求较高,首先一定要控制好油温,油温一定不能过高,一般在2-3成左右,并要不断用漏勺搅拌,油温一高,即要端离火位。判断鱼鳔油发好了没有,有两种方法,一是将鱼鳔轻轻掉到地上,如发出清脆的响声,则说明已发好,如发出低沉的声音,则还要继续发;还有一种方法是将鱼鳔切成两半,如切口一周内外是均匀的小空洞,则已发好,如外面小空洞,内面还坚实,则还要继续油发。鱼鳔油发的质量如何,对烹制菜肴关系极大,如鱼鳔油发不够,则鱼鳔炆起来软软烂烂;如油发过头,则鱼鳔炆起来会散碎。鱼鳔油发好后,还要用清水浸2-3小时,使其回软,并要用手不断捏洗,以去净油发时含在鱼鳔中的油。

在潮州菜中,以鱼鳔为主要原料的菜肴有“清炆鱼鳔”、“酿金钱鳔”等。

鲽(铁)脯:鲽脯在粤菜中被称作大地鱼,即是比目鱼的干制品,渔民在捕到比目鱼之后,在背部下刀,沿脊骨将鱼剖为两边,晒干即成为鲽脯。

鲽脯在潮菜中主要被用作增加香味的配料,常被用在馅料之中,即将鲽脯用温油炸至金黄色,然后切成末,搅拌于馅料之中,这主要是由于鲽脯经油炸之后,有较浓的香味。潮州小食“肖米”、名菜“腐皮寸金鸡”及一些油泡的料头,往往要用到鲽脯。

鲽脯有“白鲽”和“赤鲽”两种,“白鲽”的质量较佳。

宅鱿:潮汕地区沿海出产的鱿鱼干品,主要产于南澳县。宅鱿也即以产地南澳县城的后宅镇而得名。南澳县渔民历来有晒制加工和收藏鱿鱼干的高超技术。将钓获的鲜鱿从腹面剖开,除去内脏后洗净,铺于岩石或竹箔上干晒,不时进行翻动,拉平,特别要注意日晒的程度和时间,根据日光强度,灵活进行晒、遮、盖,一般晒至八九成干即可收获。如需保存较长时间,收藏一个月后,要复晒一两小时。然后藏入铺有竹叶的筐中,压实盖好,则可贮存半年以上,保持香味不变。

宅鱿质优肉厚,加工独特,香脆可口。在潮州菜中,常于涨发后,用作炒、油泡或做汤菜。

火腿:火腿是鲜猪后腿的腌制品,一般要经过修坯、腌制(用六次盐、一个月左右时间)、洗晒(约需5-6天)、晾挂、熏制、发酵(需半个月时间)等多道工序,整个制作工序要两个多月时间。

火腿肉色红艳、香气清爽不腻、咸淡适口、肉质细密。在潮州菜中,不少地方都要用到火腿,如潮菜中的熬上汤,便要放入火腿骨,至于潮菜中的“云腿护国菜”、“火腿翅”、“生炊麒麟鲈鱼”等名菜,则更要用到火腿作主料或配料。燕窝商标

三、潮汕人的风俗习惯

潮汕婚俗

潮汕人对于婚礼习俗是有一定讲究的,旧时较注重“明媒正聘”。其礼俗虽各地繁简有异,但较一致的提法和仪礼是: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俗称“六礼”。也有将其概括成“四礼”:文定、请期、送聘、迎娶。

托媒提亲合婚定亲

“提亲”、“合婚”、“定亲”,即“四礼”的“文定”。首先由媒人到男、女方家提亲。经女家同意后,再由媒人到女家问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并写成庚帖送交男方,若男方家里三日内没有发生不吉利的事(俗称“三日顺”),男方便把自己的庚帖交与女方,双方即可占卜合婚(也称合时日)。“定亲”又称“订婚”、“行定”、“食定”,是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家下定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还有饼食、糖果、白糖和面条等,女方必有回礼。定亲时男方要到女家去“食定”,一般是食甜蛋或甜面(若是四个甜蛋,只能吃两个;若是两个,只能吃一个,另一个要用箸一分为二)。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戚、朋友、四邻送饼食、甜面汤(现多数是送面条和白糖),报告亲事已定。

行聘择吉操办嫁妆

“行聘”又称“送聘”,是比较隆重的礼节,婚书帖式、聘礼等都有严格规定。清以前及民国初,富家除送金银、彩缎外,还有猪羊、酒果;贫家除送鸡酒外,还送槟榔;大多数地方还要送猪肉,俗称“洗屎肉”,以示报答女方父母养育之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除送金银外,还送收音机(电视)、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现在多数是纳聘金。女方在收到男方的聘礼之后,具帖复聘,并回复一定的礼物,主要有:鸳鸯蕉(双孖的香蕉,喻夫妻亲密无间)、猪肝猪心(表示肝胆同心)、雌雄鸡各一只(象征鸳鸯比翼)等。女方在复聘时,还要考虑男方堂上的老人,若老妈(祖母)在堂,须加送“老妈糕”;祖父在堂,应加送“老公饼”。女家在送猪心给男家之前,须切出一片,配糖、葱煮熟后,与女同吃;男方家收到女方送来的猪心猪肝后,也要配糖、葱煮熟后与家人及亲友同吃,取义“男女同心”。

“请期”也称“择日”、“送日”、“提日”。行聘过后,男方即择定结婚吉日,包括裁剪结婚礼服、“挽面”和沐浴、确定迎娶的时间及时辰,并通知女方。手帕捻红糖,新娘出阁伊始要把包着红糖的手帕捻在手中,到夫家后,在盖井之前,要将红糖倒入井中,寄意新娘“合内合外合厝边”,“过门合人惜”;花头”、扇子(谐音“送子”)等。富有人家旧时嫁女,除办嫁妆和上述特殊物品外,还陪嫁田地,甚至寿板(棺材);现在则陪嫁电器、摩托车或汽车等。

潮汕有关燕窝(潮汕燕窝图片)

迎娶新娘仪式隆重

最后一礼是“迎亲(迎娶)”,即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亲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新郎上门迎接新娘;一是派“好命人”上门代接新娘,新郎在自家门口等亲,新娘由女方派伴娘陪伴。迎亲的程序繁多,仪式隆重,。新娘在娘家和到夫家后都要分别“食五碗头”,出门前还要给兄弟姐妹“分钱米”,吃“姐妹桌”。新娘上轿前,家人要端一盆清水,轻洒向花轿,有的则提一小桶清水,用红花(即石榴花)蘸清水喷洒花轿和花轿经过的一段路程。现在虽多用自行车、摩托车、小车迎娶,但仍有人保留此一习俗。花轿一般都要“彩青”。“彩青”主要是彩榕树(潮人称为“成树”)枝和青翠的竹枝,以示对“夫有成,妻有德”的祝福。婚娶之日,男方家出入的门都要贴上婚联,门楣正中要贴上一条写有“麒麟到此”的红纸条。新娘到男方家门口,新郎要“踢轿门”、“扎如意”,新娘要“跨火烟”。新郎新娘进入洞房要吃“合房圆”。吃“合房圆”时“青娘母”要“做四句”,新郎新娘各吃两粒甜圆后互换圆盏,再吃两粒圆,俗称交杯换盏。此时,“青娘母”又要“做四句”。“做四句”要贯穿于迎娶的全过程,从新娘出门上轿到进入洞房,“青娘母”都要“做四句”。“闹洞房”时“青娘母”要代新娘与客人对歌,若遇到一些淘气者作歪诗打趣时,“青娘母”要立即“做四句”回击,帮助新娘化解尴尬局面。迎娶之日,要设婚庆喜宴,宴请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

除上述仪礼外,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举行“开井”、“舂米头”、“搅泔”等仪式;满十二天或满四个月要行“归宁”礼——“返厝”。头、二“返厝”,新娘在娘家炊烟起时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娘家过夜。

我所知道的潮汕——风俗

对潮汕略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潮汕人,特别是在农村,经常要拜神,次数之频繁平均下来我想不少于4次/月吧,这要问我奶奶比较清楚,反正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是少不了的。于是,这样的习俗容易被外人等同于迷信。但在这里拜神反而更像是一项文化活动,人们把需要拜神的日子称之为做节,也便是节日。而入门媳妇的必修课之一便是要懂得在做节时提着贡品到某座庙祭拜。从小就习惯被勒令在先祖或者众神的牌位面前跪着,大人念念有词地教些说法,最经常说的一句就是保佑我读书长大,不敢为难先祖和众神,所以要求一般都是合理的,很小的时候偶尔也曾贪婪地想要考试考一百分。后来知道原来在流星面前许愿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流星一闪而过,下一次便很难凑巧再遇到同一颗了。相对拜神就比较固定啦,所以这样的愿望更像是承诺,彼此之间的。

除了拜神,潮汕其他的风俗也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比如中秋节,在这里赏月吃月饼并非重头戏,拜月娘(月亮)和烧瓦窑才是不可或缺的。拜月娘是我比较喜欢的,因为是女性神灵的缘故吧,祭拜的物品都比较绿色化,水果,糕点,甜茶,还有作业本,哈哈,小时候都要留些崭新的本本拜月娘,相信每个潮汕人都有这样的童年回忆吧。烧瓦窑,便是在空地上面用砖瓦搭一个塔,小孩子搭小塔大人搭高塔,往塔里面装些木头之类的易燃物,点燃。俨然便是一个大火塔,周围的人会向火塔泼些盐,可不只是单单为了钠燃烧好看的蓝色火焰,而是说这样便可以驱除家里的蚂蚁了或者来年丰收吧,呵呵好像是这样,奇怪的想法。烧瓦窑这个习俗相传是元末之时,为联合抗击外族人的侵略,地方居民中秋时候通过儿媳回娘家带书册糕(一种糕点)传递起义的信息,然后在晚上以瓦窑点火为起义信号,一举消灭侵略者。其实我也好久没有看过烧瓦窑了,都是儿时的回忆—_—!

儿时的回忆当然就少不了成人礼啦,当地称为“出花园”,“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最鲜艳...”当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快高长大之后,就要出花园了,大概是这样的。哈哈曲解了,其实潮汕的小孩子一出世,便是由花公花麽两位神灵庇护着看着长大,15周岁那年便要择日来答谢他们两位老人家这些年的的照顾,长大以后他们便可以省点心,腾出多些时间去照顾其他的小孩子^_^“出花园”那天,主角要穿着新衣服待在家里,拜花公花麽,宴请亲友,咬鸡头等等,哈哈,其实我也忘得差不多了。

其实,各地的农村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一些风俗,并且在慢慢丢失。。。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