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燕窝主编

特色燕窝论文 燕窝 论文

燕窝主编 2024-03-12 5
特色燕窝论文 燕窝 论文摘要: 本文目录急求: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广式早茶文化论文求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一、急求: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不断发展中的中国饮食文化中091-4苗芦娜 200901501430摘要:中国文...

本文目录

  1. 急求: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
  2. 广式早茶文化论文
  3. 求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

一、急求: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

不断发展中的中国饮食文化中091-4苗芦娜 200901501430摘要: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她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是人类文化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也紧跟中国文化的发展大势,不断为中国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在悠长的历史中,中国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创新,涌现出了美味佳肴“八珍”、名扬九州的四大菜系、香飘四海的满汉全席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饮食……关键词:饮食文化吃历史发展说起中国的饮食文化,它是一种特殊而又普通的社会现象。说它特殊,是因食物、加工方式的不同,或地区、民族的差异,产生不同的饮食风味、文化风格;说它普通,是饮食不分人种、地位、国家和民族,它还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菜肴分南、北风味,八大菜系;各个民族因风情各异,各有爱好禁忌。往往我们一提起饮食文化,大家首先就想到了“吃”。虽然“吃”文化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代表我们的饮食文化。从古往今来的熟语、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吃”文化,也可以说是饮食文化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影响。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这里的“食”就是“吃”。仔细琢磨一下,生活中所有的事情似乎都与“吃”有关,而且这里的“吃”似乎已经脱离吃饭的本意,引申为另一种寓意。例如说:许多人把“谋生”说成“糊口”,把“工作”称为“饭碗”。此外,“吃”有时候被用来表扬。一个专业或一个人受欢迎被说成“很吃香”;一个埋头苦干被说成“能吃苦”;一人混得好被说成整天“吃香的喝辣的”;能见机行事叫“好汉不吃眼前亏”;能吸取教训叫“吃一堑长一智”;能理解上级意图叫“吃透精神”;有份国企或公务员身份被羡慕“吃皇粮”“端铁饭碗”。相应的,“吃”还有时候被用来批评。懒惰不思进取叫“好吃懒做”;监守自盗叫“吃里扒外”;贪污受贿叫“吃回扣”;怀疑嫉妒叫“吃醋”;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喜欢听恭维话叫“吃软不吃硬”;被特殊照顾进行单独辅导叫“吃小灶”;不与别人分享叫“吃独食”;谎报数据骗取费用叫“吃空饷”;胆大妄为叫“吃豹子胆”;坏人与坏人暗地争斗叫“黑吃黑”;官员索贿叫“吃拿卡要”;不思进取叫“吃老本”等等。“吃”还有多种用途,不能“吃”也吃。受别人欺负叫“吃亏”;感到意外叫“吃惊”;资金紧张叫“吃紧”;沟通失败被顶了回去叫“吃别”;下棋叫“吃子”;力不从心叫“吃劲”;全部包揽叫“通吃”。吃还被用来励志或警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好马不吃回头草;吃一堑长一智;好汉不吃眼前亏……中国恐怕是“吃文化”最悠久的国家了。这众多的熟语、俗语可以说是淋漓尽致的反映出了“吃”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吃”这个主题。“吃”文化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当然与它跟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当然,“吃”文化并还不能等于饮食文化,而只能是从属于饮食文化。接下来,就让我们谈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轨迹,品味一下这饱含历史风味的美味佳肴。首先是石磨的普及和肉类的加工。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有了很大的改善。与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类加工更为考究。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在进食时,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进行,这些都是由肉类所切割成不同形状所决定的。然后是八珍的出现。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炖等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珍”,至今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四大菜系诞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在饮食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在北方,古齐鲁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比较发达,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在南方,楚人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占有今天的“鱼米之乡”。一年四季,水产畜禽菜蔬联蹁上市,为烹饪技术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又融汇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逐渐形成了今天苏菜的雏形。在西边,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蜀国,将水患之乡改造成“天府之国”,加之大批汉中移民的到来,结合当地的气候、风俗以及古代巴国、蜀国的传统饮食,产生了至今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秦末发兵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利用广州地处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成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至此,后称“四大菜系”的鲁菜、苏菜、粤菜、川菜雏形已经初成。此后,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汉朝皇帝拥有了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剧了。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今天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这一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接下来,随着茶叶的交易,茶食也深入到辽金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金人在人生重大的婚姻典礼中,都以摆上茶食为正规。而所谓茶食,只不过是先进一种像汉民族常食用的“寒具”,即炸麻花之类的大软脂、小软脂的食物,次进一盘蜜糕。只有待整个宴会结束,对待来参加婚礼的上客,才端上“建茗”。茶叶成了只有富者才能啜之的饮料,而粗者只能喝乳酪。到了元朝,帝国的疆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大,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广阔发展。这一时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诞生;月饼,已经成为中秋不可少的一道点心;元大都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鸭店的发源地;产生了至今众人都愿意品尝的名菜——烤全羊。与此同时,各族穆斯林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了元朝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并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清真饮食文化。到了明代,宫廷饮食奢靡无度。宫中的菜蔬有滇南的鸡枞,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东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等海中植物;江南的蒿笋、糟笋等,辽东的松子,蓟北的黄花、金针,中都的山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当的莺嘴笋、黄精、黑精。北山的核桃、枣、木兰菜、蔓青、蕨菜等,其他各种菜蔬和干鲜果品,土特产等,应有尽有。清朝的宫廷菜因吸收全国各地许多风味菜,和蒙、回、满等族的风味膳食而享誉海内外,有天下第一味之美誉。其中,宫廷菜中一种——北京烤鸭,风味独特,名扬四海。官府菜是北京菜的特味之一。过去北京官府多,府中多讲求美食,并各有千秋,至今流传的潘鱼、宫保肉丁、李鸿章杂烩、组庵鱼翅、左公鸡、宋嫂鱼羹、北京白肉等,都出自官府。北京谭家菜颇有代表性,出自清末翰林谭宗浚家,后由其家厨传入餐馆,称为“谭家菜”。近年出现红楼菜,也是官府菜。京菜融合八方风味,因此烹调手法极其丰富,诸如烤涮爆炒,炸烙煎火靠,扒熘烧燎,蒸煮汆烩,煨焖煸熬,塌焖腌熏,卤拌炝泡,以及烘焙拔丝等等。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北京御膳饭店曾将满汉全席分为六种: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满汉全席聚天下之精华,用材不分东西南北,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尽是口中之物,清代的满汉全席,有所谓山、海、禽、草“四八珍”。“山八珍”指驼峰、熊掌、猩唇、猴脑、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禽八珍”指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草八珍”指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蕈、羊肚蕈、花菇、黄花菜、云香信。满汉全席可谓是中国极权主义引导下的饮食文化在几千年的演练中结成的硕果,达到了人类在口福方面所能享用的高峰。牛奶燕窝

二、广式早茶文化论文

广式早茶作为广东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是一种早晨相约亲友、品尝美食、体验生活的方式。它源于广东的饮食文化和茶文化,具有地域性与文化性。在广东地区,早茶往往是在早晨闲暇时光,和亲友一起聊天品尝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广东地区的一种生活节奏。本论文旨在研究广式早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以及意义。

一、广式早茶的发展历程

广式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当时广东已经有了几十家销售茶叶的店铺,各家店铺都有各自的特色和茶文化。后来,不同的店铺开始相互竞争,为了吸引顾客,他们加入了一些小吃和糕点等,以此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很快,这种以茶、点心和小食为核心的早餐食品逐渐形成,并成为广东地区的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式早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

二、广式早茶文化内涵

广式早茶不仅是一种美食,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从选材到餐具、从摆盘到品尝,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广式早茶凝聚了广东人的劳动精神和文化积淀,体现出简单、朴素、精致的特点。

1.茶文化内涵

广式早茶有“早茶送果”之说,传承了广东人对茶的崇敬和对友谊的重视。早茶一般送上一份果盘,盐水杏仁、蛋挞、港式酥饼等广式地道小食也是不可或缺,更能体现出宾主相待、友情相伴的人情味。

2.饮食文化内涵

特色燕窝论文 燕窝 论文

广式早茶以点心为主,有小点心、面食等。其中流行的有花卷、曲奇、叉烧包、虾饺、烤腩仔等美味的小吃,提供了多种口味的选择。此外还有广式早茶的指定茶食,如虫草花奶茶、柚子皮、鲍汁瑶柱燕窝等,用料考究选材,烹调精致。

3.文化背景燕窝补啥

广式早茶与广东人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传统的广东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以及地理环境都塑造了广式早茶不可替代的文化特征。广式早茶蕴含了广东的城市文化和港式风情,彰显了广东人民的独特风采。

三、广式早茶的意义

广式早茶为广东地区带来了独一无二的风味和文化魅力。它不仅是表现广东地区特色文化的一种方式,还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交往,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情感。广式早茶也成为广东餐饮发展的一张文化名片,它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广东地区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繁荣。

综上所述,广式早茶以其丰富多样,精致而又朴素的餐品及文化特点,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深刻展现了广东的城市文化和港式风情,同时也反映了广东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繁荣。希望广式早茶文化得以长久发扬,成为广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求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

于饮食文化的论文: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意译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意译”意译〔摘要〕把中国的饮食文化翻译为英语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要把饮食文化,尤其是菜谱忠实地传达出来,要兼顾菜名的“形美、音美、意美”,又要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所讲究的内容和实质,同时还需要关注菜肴本身的材料、烹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心理。本文搜集了大量的菜谱英语译名并加以归纳,总结出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菜谱汉译英中的“意译”情况。〔关键词〕菜谱翻译“意译”〔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 11-0042-02引言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大事。饮食文化也是世界各族人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工作,或者跟中国人打交道,而他们也在不断地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很多外国学者及外国游客对此兴趣浓厚。要做好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我们首先就要把我国的菜谱翻译出来、整理成文。大多数中国食谱的命名方式都是“形美、音美、意美”,让食客看得舒服的同时,还充满着期待。中式菜谱的翻译除了要求语义对等,还必须注重文化联系,这就要求翻译出来的菜名符合西方人的文化、语言、价值观等思维。根据王秀芬在其论文《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的总结和归纳,我国的学者把菜名译成英文的常用方法有四种。(1)写实型命名法。如“烤乳猪”被译为 Roast Piglot,“糖醋排骨”被译为 Spareribs with Sweet and Soysauce”(2)写意型命名法。如“红烧狮子头”被译为 Stewed Meat Balls with Brown Sauce.“芙蓉水晶虾”被译为 Shrimps Cooked with Eggwhite.(3)典故型命名法。如“东坡肉”被译为 Dongpo Braised Pork.“叫花鸡”被译为 Beggar’s Chicken.(4)以地名、数字命名法。如“北京烤鸭”被译为 Peking Duck.“八宝饭”被译为 Eight-Jewel Rice Pudding.这四种菜谱的翻译法基本上都能被外国人所接受。然而从翻译的方法来说,许多菜名都采用了意译。一、意译意译总是与直译、音译联系在一起的。关于意译,钱歌川在其著作《翻译漫谈》中是这样定义的:“采用原文大意,或甚至有时候改变原意,依译者自己的意思写出,结果是不大忠于原文(钱歌川,1980:11)。”在汉译英中,很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莫名其妙。在把中国饮食文化对外宣传的翻译过程中,不管写实型命名法还是典故型命名法的菜谱,都不可避免地采用意译。二、中国菜谱的意译中国的菜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有的只看菜名就对其做工材料一目了然,有的则采用历史文化典故,让客人在品菜的同时,感受文化气氛;而有的菜名确实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有的则采取的是浪漫主义的命名方式,让食客充满遐想。很多菜名还采用了文化典故、历史事件、成语、俗语、谚语来命名,这就约束了中国菜名翻译时的直译手法。因为很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费解,中国人若是不了解这道菜,也会被英文译文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谓。所以,在把中国菜名翻译成译文的时候,更应该多采用意译的方法燕硰燕窝。本文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发现中国菜谱采用意译通常有以下三种。(一)直译表达不明时,常采用意译把菜谱译出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理解上的困难。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有那么好的中文语言基础和积淀,很多中文说法、词语在我们炎黄子孙看来毫不费劲,但是在外国人眼里,这些表达可能引起误解,或者让他们在点菜时,因为不理解不了解而无从下手。直译菜名很多时候并不适合外国人看,因为直译往往会让一样东西在两种语言中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译文跟原文也许会互不相干或是背道而驰。因为不是所有的中文词汇都能在英文中找到语义与之对等的单词。或者有时候找到与之意思相近或者相同的单词,但是这些词不一定可以传达菜名的用意,因为菜名通常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时候,菜名的翻译只能采用意译,在直译不能确切表达菜名本意的时候,添加成分,以达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如,白饭,如果直译,则为 White Rice,但是中国人说“白饭”,强调的并非它的颜色而是它的内容,是指单独的米饭,不包括菜或其他配料。所以,为求更准确地表达出中文“白饭”二字的涵义,译者此时应该舍弃直译而采用意译,“Plain White Rice”,加上 plain一词,外国人更容易联想到饭本身的材料,有 white他们也不会想到“黑米饭去”。又如“凤凰玉米羹”这道菜,中国人大概都知道这道菜中的凤凰并非指一种鸟,而指的是鸡,称之为凤凰只是为求好听,因为这样命名会让这道菜显得更有档次。若把其中的“凤凰”译为 phoenix,则让外国人纳闷,因为凤凰仅仅是传说中的一种鸟,并非真实存在的动物,如果搬到餐桌上来了,让人难以置信。虽然很多外国人可以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点了这道菜,但是上菜时,他们总会知道这里的“凤凰”的真实身份,或许到时候很多外国食客会觉得失望燕窝泡发。所以对于这道菜,我们可以译为 corn and chicken porridge。又如“臭豆腐”,有人直译为“Smelly tofu”。这种译法算不上错,因为 Smelly一词本身就能很确切地描述出臭豆腐的气味特点。但是,很多外国食客也会因为“Smelly”一词而放弃对此食物的尝试。其实臭豆腐除了臭,也还有香的一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就是臭豆腐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把“臭豆腐”译为“stinky tofu”。(二)结合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翻译菜名很多菜谱包含了俗语或习语,而对于俗语、习语的翻译,直译也无法正确表达其含义,此时多采用意译。然而,对于菜名的翻译,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单独的俗语、习语本身的翻译。单独的俗语、习语本身的翻译采用解释、增译等方法传达其内涵和意思,然而包含俗语、习语的菜名,不仅要求翻译工作者能够通彻领悟俗语、习语本身的含义,还要注意俗语、习语本身与菜肴之间的紧密联系。习语、成语做菜名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比菜名本身更为重要。此外,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还必须注意把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表达出来,但又不能过多剔除习语、成语本身的意蕴。因为如果仅仅传达了成语、俗语等意思,而忽略菜肴材料的介绍,则会让食客在点菜的时候难以兼顾营养的搭配和均衡。如果食客只是对菜名好奇而点菜,到时候上的菜全部是肉类,这会让客人觉得很油腻,整个饭局吃得不够尽兴。同时从营养的角度来说,也是不科学的。所以,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菜名当作是简单的一个词语来翻译,而应该把菜名与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结合起来,力求使菜谱的翻译能够完美、忠实地表达原意。如,中国有道菜叫“过山峰炖清汤”,如果翻译此菜名时采用直译,则会将其译为 Guoshan Peak clear soup。对于此译文,不仅外国人看不懂,就连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摸不清这道菜是用什么做的,点了这道菜他们将会品尝到什么。实际上,这是一道鸡汤。“过山峰”在此当然不可能是一座山峰,也不可能是山上的某块材料,而是指鸡块本身。为此,我们的翻译工作者把此菜译为 Mountain Peak chicken clear soup。译文既表达了中文原意,又指出了菜肴所需的材料,同时也不会让外国食客误解 Mountain Peak在此菜名中的含义。又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道家常菜“麻婆豆腐”,很多饭馆将其译为 Ma Po’s bean curd。此种译法对于熟悉此菜的中外食客而言是无关紧要的,然而并非所有的外国食客都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Ma Po会被理解为一个人名。她的豆腐可做菜名,对食客当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菜毕竟还是豆腐,不管是谁的牌子,对很多外国食客而言不一定有吸引力,或者说他们并不一定清楚这个豆腐与其他豆腐的不同之处。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意译”的方法,把菜肴的材料填补上去,说不定可以引发食客的兴趣,刺激其的食欲。“麻婆豆腐”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烹饪所需的配料。所以,我国的翻译工作者也把它译为“Bean curd with mince and chili oil”。还有“蚂蚁上树”一菜,单看中文菜名,很多中国食客也会认为是吃蚂蚁,因为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中,蚂蚁也是可以吃的,也可以泡酒,或是打汤。而实际上,这道菜是面条跟碎肉末一起烹饪的。煮熟以后,肉末附在面条上,就如蚂蚁爬到了树上一样。此菜的中文菜名的命名是采用比喻的方法,所以我们在翻译此菜名时,不可以简单地译为 Ants climbing trees,因为 Ants会让外国人食欲尽失。同时,此种译法又不能正确地反映出这道菜的真正内涵,所以把这个菜名译为 Vermicelli with cpicy minced pork更受青睐。(三)意译关注菜肴的烹饪方法用“意译”翻译出其材料固然好,但是单看材料也不一定就能表达出一道菜的真正风味,因为同一材料根据不同的刀法和烹调方法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多种佳肴。饮食文化很讲究刀法和烹调方法,如烘(baking)、蒸(steaming)、煮(boiling)、炸(deepfrying)、剥皮(skinning)、腌制(pickling)、切片(slicing)、切碎(mingcing)、熏(smoking)等。烹饪方法在食物、菜肴的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了食物的味道,还影响了食物的营养和口感。所以,在直接翻译菜名材料不能传达菜肴的本质意思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在意译中注重烹饪方法的翻译。如“千层饼”被译为“multiple-layer steamed bread”突出了饼的形状,“steamed”又明确了这种饼的烹调方法。此种译法又让外国食客门路清晰而不至于会错意点错菜,这比“multiple-layer bread”多了一层“multiple-layer bread”的意思,而多出的这层意思就是烹饪的方法。“multiple-layer bread”可以让外国食客明白千层饼的外表和材料,而 steamed又能让客人了解这道事物的做工程序。又如“茄汁鸡脯”这道菜,从菜名就可以看出其材料的主要成分:茄汁和鸡肉。然而单看菜名,一般食客并不知道其中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因为任何人都很难从菜名中寻究出很明显的答案来。用茄汁和鸡肉混在一起可以做出几个样式的菜来,而直译这两个材料并不能让客人想象出菜肴的味道。事实上,这里的鸡肉是油炸过的。熟悉这道菜的真正内容和其烹调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将其译为“Fried chicken in tomato sauce”。此菜译文突显了烹调方法,又充满了西方饮食风味,让外国食客倍感亲切。又如“桶子鸡”,若直译为“Chicken in pail”,则让人误以为此菜为炖品,拿桶来盛装以求新鲜。事实上,这道菜是干的,跟盐焗鸡差不多,只是这里选用的鸡为童子鸡。所以,这道菜译为“Spring chicken in salt”时,则会让外国食客更容易从菜名上最快地获取其所需信息而不影响菜肴文化内涵的传达。菜谱的翻译有时候让人费心费力,但有时候也可以让人舍繁从简。在很多大餐馆的菜单上,菜谱旁边大都附上图片。有了图片,食客无需从文字上考虑太多菜肴所包含的材料。此时,菜谱的翻译尽可以从简,只突出其刀法或者其烹调方法即可。如“铁扒比目鱼”,在有图片说明的情况下,我们可将其译为“Grilled Sole”。在此不需要突出盛装菜肴的器皿,也不需强调此菜为汤类还是干炒类或是其他的。三、结语把中国菜谱翻译成英文,既要兼顾菜名给人留下的特有意象,又要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思维和爱好,兼顾菜肴本身的材料、烹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心理。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加上翻译中出现的语义上的困难,所以“意译”在菜谱的翻译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意译”比直译更能让译者更好地传达中国的饮食文化,其译文也能更易为外国食客所接受。当然,因为意译本身有时候也会让译文失去菜名原有的韵味,语言也失去了色调,所以,中国菜谱的翻译还将是未来长期的研究话题。【参考文献】 [1]王秀芬.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1). [2]伦淑新.直译与意译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 [3]钱歌川.翻译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4]卫虹.短命的意译词语[J].语文研究,1984(01).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