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燕窝主编

湖北长江燕窝,湖北长江燕窝公司简介

燕窝主编 2024-03-16 7
湖北长江燕窝,湖北长江燕窝公司简介摘要: 本文目录洪湖市燕窝镇的由来新滩分洪区燕窝会搬迁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思洪湖燕窝的历史一、洪湖市燕窝镇的由来洪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腹地。1951年7月,经中南军政...

本文目录

  1. 洪湖市燕窝镇的由来
  2. 新滩分洪区燕窝会搬迁吗
  3.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思
  4. 洪湖燕窝的历史

一、洪湖市燕窝镇的由来

洪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腹地。1951年7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设立洪湖县。其组成如下:原沔阳县东荆河南岸5个区、嘉鱼县江北2个区与监利县一部份(主要是螺山、界牌等地)。1957年7月,再次将监利瞿家湾划归洪湖管辖。但洪湖西岸的汴河、桥市、棋盘、福田、白螺、柘木等乡镇仍然隶属于荆州监利。因此,“一湖跨两地,两市共一湖”成为洪湖水域独有的特色。

2楼

这也成为洪湖过去唯一上市公司倒闭的原因,(由于水域之争,洪湖强势,导致经常性的血案发生,当然也确实有一些弊案,但不至于倒闭)

1987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130号)撤销洪湖县,设立洪湖市(县级),以原洪湖县的行政区域为洪湖市的行政区域。1994年由荆沙市(1996年更名为荆州市)代管至今

也就是说1987-1994年之间,洪湖市除3大国营农场归荆州市管辖外,洪湖市是由湖北省直管的。但是由于90年代初洪湖乡镇企业的衰败,以及洪湖水域等诸多原因,省里将洪湖交由荆州代管,便于管理湖北第一大湖(洪湖)。当时只是“缓兵之计”想先拖一下洪湖问题,但是未想一拖就是15年,洪湖经济走向衰败的死胡同。然当今之形式,即使想分割洪湖与荆州的关系也很难,因为洪湖毕竟落魄了,还有洪湖水域问题,洪湖管理局可是设置在荆州市的。如果考虑将洪湖重新省管,必须先将洪湖西岸的汴河、桥市、棋盘、福田、白螺、柘木等乡镇划到洪湖市管辖范围,这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而且就说不划上述乡镇,那么也要名正言顺的勘界,规定洪湖市和荆州市的辖区。可是这个问题也一直拖了很多年。

概况

邮编:433200代码:421083区号:0716(原来是027)

洪湖市位于湖北省南部,长江与东荆河之间,西南隔长江与湖南省临湘县相邻。东经113?7′-114?5′,北纬29?9′-30?2′。面积2519平方千米。2004年末总人口897186人。

东、南、北三面为长江,东荆河环绕,西面的洪湖与荆北水系相连,地势平坦低洼,全境自西北向东南呈缓倾斜,且南北高,中间低,地面一般海拔高度在23~28米之间。河、湖、渠交织成稠密水网,水面约占总面积30%。

洪湖市以其境内最大的湖泊——洪湖而命名。洪湖作为地名,最早始见于明朝《嘉靖.沔阳志》所载:“上洪湖,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又十里为下洪湖,受郑道、白沙、坝潭诸水,与黄蓬相通”,“夏洪湖大水,湖河不分,容纳无所,泛滥沿岸,诸垸尽没,湖垸不分”。

今洪湖市境域,夏商时代为古云梦地,属“禹贡”荆州之域;西周时期为州国,都城在今黄蓬山;楚武王四十年(公元前701年),州国和江汉间其它小国都被楚国吞并;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后,古州国地属南部。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更南郡为临国;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恢复南郡,设置州陵县,县治在黄蓬山。新莽代汉(公元9年),南郡改称南顺郡,州陵改为江夏,县治在今新滩口;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西汉郡县原名;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州陵辖属东吴夏郡;西晋永兴二年(305年),因蜀乱割南郡的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侨置成都都,隶属成都王颖国;南朝时州陵县先后属巴陵郡、州城郡;北朝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裁撤州陵、惠怀二县,改置建兴县,隶属沔阳郡,县治迁到今仙桃市沔阳老城。

二、新滩分洪区燕窝会搬迁吗

新滩分洪区燕窝有可能会搬迁。

拓展知识:

燕窝镇,隶属于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地处洪湖市最东端,东、南濒长江与嘉鱼县潘家湾镇隔江相望,西与大沙湖管理区毗邻,北与新滩镇接壤。辖区总面积153.8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燕窝镇户籍人口40070人。

明清及民国时期,属汉阳、嘉鱼两县分辖。1987年10月,建燕窝镇。 截至2021年10月,燕窝镇下辖1个社区、13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新兴路49号。

截至2019年末,燕窝镇有工业企业4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5个。

燕窝镇地处洪湖市最东端,东、南濒长江与嘉鱼县潘家湾镇隔江相望,西与大沙湖管理区毗邻,北与新滩镇接壤。辖区总面积153.89平方千米。

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登高》。

一、原文:

登高

湖北长江燕窝,湖北长江燕窝公司简介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四、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五、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洪湖燕窝的历史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我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处长李克农和“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率领“八办”和“新华日报”最后一批工作人员,乘“新升隆”轮撤离武汉。船行至湖北省嘉鱼县境内长江水岸的燕子窝(现属洪湖市)时,为避免日机轰炸,李克农通知停船靠岸。下午三时半,四架日军飞机突然飞临上空,连投几枚炸弹,其中一枚击中轮船,而后敌机又低飞用机枪扫射,“新华日报”十六位同志、“八办”九位同志英勇殉国,遇难群众亦五十余人。遇难时,我撤退人员互相救援,并积极抢救受害群众,其临危不惧、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诚如日月之径,江河之行,永不磨灭。 1987年为纪念“新升隆”轮遇难烈士五十周年,在有关部门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中共燕窝镇委、燕窝镇人民政府在事发当地燕子窝长江外滩修建了纪念碑和烈士公墓。1987年三月,邓颖超同志题写了“新升隆轮遇难烈士永垂不朽”的碑词,著名作家陆定一书写了“洪湖市燕子窝新升隆殉难烈士公墓”墓碑词,原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童小鹏老人题写了“为抗日救国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的碑词。1992年12月26日,“新升隆”轮遇难烈士纪念碑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为使碑身免受洪水侵蚀,燕窝镇委、镇政府将纪念碑移建于新升隆小学内,并制定了相关措施,加强墓碑的管理和保护。至此,烈士的英魂得以长眠,精神得以永垂。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