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燕窝主编

夸赞燕窝的话,夸赞燕窝的话怎么说

燕窝主编 2024-03-23 9
夸赞燕窝的话,夸赞燕窝的话怎么说摘要: 本文目录评价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关于薛宝钗的长篇评论薛宝钗 的特点一、评价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曹雪芹用一生心血写就的《红楼梦》成就了伟大,感动了世人。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淡淡地写出了他心中...

本文目录

  1. 评价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2. 关于薛宝钗的长篇评论
  3. 薛宝钗 的特点

一、评价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曹雪芹用一生心血写就的《红楼梦》成就了伟大,感动了世人。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淡淡地写出了他心中的美,写出了美的毁灭,留给世人的是深深的悲叹和无尽的思索。从表面看来《红楼梦》主线结构只是为了诉说一段缠绵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实它纵多交错的线索中蕴含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怒和对人生的哲理思索。它所展现的人生理想在现实社会中的破灭以及人性的毁灭,那一幕幕,那一桩桩,无不让人震憾!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把一大批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不同的生活遭际推上了历史舞台,结合封建社会极其复杂、错综的典型生活环境,为后人创作了出了许多有血有肉、有哭有笑,让人难忘、令人思索的精典人物形象。这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有许多至今争议很大,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今天我们以“《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分析”为题,就是要谈谈我们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一点理解。

《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多侧面的、复杂的。作者“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作模式,写出了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即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中慧质、恬淡、宽厚、豁达大度、博学、迎合奉承、城府很深、冷酷无情是具有代表性的。下面是我们对她的性格的具体分析:

一、慧质

她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有广泛的涉猎。连以“杂事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

二、恬淡

曹雪芹写宝钗极力突出其朴互淡雅的形象。如第八回对其住所环境的描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四十回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己。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俗话说“观人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就可以看出几分该人的性格的。宝钗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想来和这有极大的关系的。

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有人用这种明哲保身式的处世之道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然而宝黛也是不喜出风头,不喜有涉是非的。三人同样了解世俗的浊恶。为何宝玉、黛玉成了正统的叛逆,可宝钗却成了正统的信徒!显然,这在常人看来都是很难理解的。其实,宝钗这种态度和她的生活环境有关,薛家是商人和官宦的结合。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她深知这种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复杂和斗争的激烈,因而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让自己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静,但是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明哲保身。

三、宽厚

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甲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

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从上面这些都可以看出她待人的宽厚,为人的真诚。

四、豁达大度

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从自己的月钱中拨出银两;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在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来看,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然而,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它事务上面下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贾探春”。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就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淌这滩浑水.她和林黛玉都是世俗的反叛者,不过,林黛玉是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斗争方式来硬拼,而宝钗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宝钗的豁达大度。

五、博学

宝钗天资聪慧且十分博学,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她对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涉猎,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⑴文学方面:

夸赞燕窝的话,夸赞燕窝的话怎么说

第十八回,宝玉奉元春之命以“怡红院”为题赋诗,宝钗叫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并讲了“绿蜡”一典的出处——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独无烟绿蜡干”,成为宝玉的“一字师”。在这里突出了宝钗的学问,她所引的唐诗虽是眼前现成的句子,但该用的时候想得起用得上和想不起用不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也可以说学问的高下。如果说韩翊的咏芭蕉句还是“眼前现成的句子”,那么姐妹们认为比较生僻的训诂名物,宝钗却也比别人知道得多些。比如第七十八回,黛玉,湘云联句,湘云对自己所联“棔”字不知是何树时,宝钗对“棔”的解释——朝开夜合的”。

宝钗不仅熟悉一向被视为正经学问的诗词,也熟悉一向不被视为什么正经学问的戏曲。比如在第二十二回,她向宝玉介绍《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时说“这出戏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那词藻中有一曲〔寄生草〕极妙……”这一番说明薛宝钗既懂音律,也懂词藻,宝玉听了她介绍〔寄生草〕之后“喜的拍膝摇头,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薛宝钗有文学鉴赏能力,也有文学创造能力。第十八回,元春省亲的时候,众姊妹兄弟一起做诗,惟有宝钗和黛玉的诗被元春称为“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第三十九回,她做的咏螃蟹诗,众人看毕说是“食螃蟹的绝唱”,姐妹们“偶填柳絮词”的时候,宝钗一阕不落套的《临江仙》又拔了头筹。

宝钗虽常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开导别人,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但她自己却既善写诗又善论诗。她在论诗中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第三十七回,宝钗对如何作诗,发表了很多好的见解,从中可看出她是主张诗“立意清新,命意新奇”;不主张因作诗限韵而束缚人的做法;认为诗是不能照搬生活,特别是咏物之作,贵在“寄兴写情”;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而要翻出新意来,要“各处己见”“不与人同”“别开生面”,但还反对过于新巧的,的这些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

⑵艺术方面:

在书本学问之外,宝钗还精通绘画。第四十二回,宝钗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连所用的绢和纸料等她都很清楚,并口授了四十四样画具、颜料以及调制颜料用的器具,有名称很专门的画具,例如“蟹爪”、“须眉”等,也有最平常的碗碟、风炉、沙锅,品名数量清清处处,多么专业呀!据宝钗的话看来,宝钗不但对于画的艺术有了很成熟的理解,而且她的说话乃是经验之谈,不是凭空想象。其中有生姜、酱,黛玉还嘲笑她说是要炒颜色吃,宝钗解释说是“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火是要炸的”。在这里,林黛玉和薛宝钗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薛宝钗的学问,宝钗简直成了靠绘画为生的老画工。

⑶医药方面:

宝钗医药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第八回,宝钗劝阻宝玉喝冷酒。第二十八回,王夫人说不清一种药丸的名字,宝钗想是“天王补心丸”,一猜就着。第四十五回,宝钗评论黛玉常吃的药里人参肉桂药性太热,主张代之以每天早上一两燕窝粥,采用食补疗法。第七十七回,王夫人给凤姐配药,需上等的人参,宝钗劝阻王夫人说市上买到的人参没有好的,是用“芦泡须枝搀匀”了冒充的,她不仅知道一点儿医药理论,而且对于药材市场的制假也这么清楚。

⑷宝钗的治家理财本领:

宝钗自父亲死后,就不以读书为业,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留心家计,使她懂得了人情世故,也锻炼了自己的管家能力。

《红楼梦》中“理家“情节,千万不能低估薛宝钗的作用。薛宝钗在待人接物上豁达宽厚、端庄稳重;而在驾驭奴仆上,由深谙”使之以权,动之以利“的道理,因而博得贾府上上下下人物的称赞,就连脂粉队里的英雄、管家奶奶王熙凤与她比起来也有距离。尤其在所谓“小惠全大体上”,提出以“小惠”调动园中管事婆子们的积极性的建议,这样既可以节省开支,又不致使若大的贾府失了体面。

六、迎合奉承

宝钗自小面对复杂的社会,过早地料理家务,使她变得虚假矫作、世事洞明,小说中多处表现了她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这也成了她的主要特征。

贾府的主要当权派和头面人物,包括已经挤进封建统治阶级最高层的贾妃,宝钗能透彻细微地了解她,投其所好。在“省亲应制”一节,写她最会揣摸贾妃的心理。元春归省要诸姐妹赋诗一首时,宝钗赋“凝晖钟瑞”,她的这一首在“颂圣”方面显得特别卑屈,特别谄媚,尤其是那一句“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渐何敢再为辞”,这种奉承迎合既明显又含蓄。在贾妃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之后,薛宝钗就窥测出贾妃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悄悄告诉宝玉,贵人不喜用“玉”字,把“绿玉”改为“绿蜡”。后来有一次,元春送出个灯谜“宝钗听了,近前一看,并不新奇,但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早猜着了。”元春是贵妃,宝钗不是可以经常与她接触,富有才略且精通“关系学”的宝钗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方法来奉承讨好贾妃,争取这个“穿黄袍”的表姐对她有一个好印象。

贾府权利结构的顶端是贾母,因而宝钗想方设法,看准时机,对这个“太君”进行迎合、讨好。但她的这种迎合、讨好显得十分自然,简直看不出任何做作的痕迹。因为她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因而绝不是象凤姐奉承贾母是的那些“世俗取笑”,而是一种识趣的、不着痕迹的高级的奉承讨好。第22回,贾母捐资为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何戏,喜吃何物”时,她“深知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着贾母喜好说了一遍”。贾母当然喜欢她“识趣”,更加喜欢她会搔到“心痒”。宝钗还当面奉承过贾母,宝钗道“我来了这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她再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除去直接奉承贾母外,间接的也讨好了凤姐,一句话夸了两个人,结果是引得这位老祖宗眉开眼笑,心投意合。

在贾府的权利结构中,内政的总当权派当然是宝钗的姨母王夫人。这一点,宝钗是很清楚的。为了讨好王夫人,在金钏悲剧事件中,宝钗的奉承讨好被表演得淋漓尽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杀人凶手王夫人心里不安。薛宝钗却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她不仅在语言上讨好王夫人,还在“行动”上也讨好王夫人,她主动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给死者装裹,宝钗“主动”拿出衣服是同情金钏吗?不是,是为了讨好王夫人。宝钗这样地为姨母“分忧”,让王夫人觉得没有“罪过”,消除“不安”,这在要什么有什么的王夫人看来,在当时,人世间恐怕再没有任何礼物比宝钗这份“精神礼物”更需要,更合心意了。

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的形象,她的言行举止,做人准则无不透露出极浓的封建气息,她本身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支持者,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与其责备宝钗趋炎附势,迎合奉承,倒更应该把锋芒指向传统的礼教,它才是本源,对自然人性进行了扭曲、毁灭。

七、城府极深

这里,我们来研究一下“滴翠亭戏彩蝶”情节,这是一个典型的,很能表现宝钗性格和灵魂的情节。当时,宝钗去潇湘馆找林黛玉,但见宝玉进去了,为了避嫌,便转身回来,扑蝶到了滴翠亭,无意偷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宝钗生怕自己“躲不及”而惹来“没趣”,于是急中生智,信手拈来的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这一“绝招”来得那么突兀,又自然又难测高深。从整个情节来看,宝钗当时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嫁祸”意图,不能说是“存心嫁祸于人”,因为一则宝钗此来并非专门扑蝶,而是邀林黛玉饯花的,二则宝钗编谎的目的主要在于摆脱与自己的关系。但至此我们对薛宝钗也“不能不存下戒心”,宝钗客观上的“嫁祸”行为,并不是老实善良的人偶然作出的反应,而是城府极深的人的一种必然的心理活动。这里反映出薛宝钗很有心机,在瞬息万变中,颇能随机应变、挥洒自如。

第一百零九回,宝玉想要夜里梦见黛玉,要在外头睡,因为袭人说不放心,所以宝玉便让袭人跟着自己睡,宝钗听了却说:“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叫麝月、五儿照料着也罢。况且今日她跟着我闹了一天,也乏了,该叫她歇歇了。”乍一看,宝钗还真是体贴下人,真让人感动,但“她是跟惯了我,还叫她跟着我罢”,这里确是如此不通,宝钗嫁来多久,难道袭人跟了宝玉十几年,还不及跟她惯?其实宝钗是有意把宝玉和袭人分开。而后来麝月成了宝玉的妾,袭人却嫁给蒋玉菡,也是这个原因。袭人在宝玉心中的位置,宝钗是很清楚的,她怕袭人分了宠去,麝月只是宝钗的一枚棋子,她知道这个人威胁不到她。这一招,足见宝钗极有心机,城府很深。

八、冷酷无情

薛宝钗姓薛,“薛”与“雪”谐音,所以“金簪雪里埋”“丰年好大雪”“山中高士晶莹雪”都与这有关,难怪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向尤氏姐妹介绍宝钗时说:“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里出来的。”所谓“雪”,据辞书解是“空中降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气温降低到零以下时,天空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换句话说,“雪”就是“冷”的象征。《红楼梦》中宝钗的意象便是雪。雪总是和冷联系在一起,接触薛宝钗就常常有一股冷森森的感觉。她的姓不仅与“冷”有关,而且她的衣食住行等也都与“冷”脱不了关系。薛宝钗生性不爱调脂弄粉,平时只穿“家常”的旧衣裳,“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在第四十回,贾母和众人游大观园到她的住处蘅芜苑时,“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宝钗吃的“冷香丸”,方子要用春天的白牡丹花蕊、夏天的白荷花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冬天的白梅花花蕊,这四种名花都是寒凉之物,而且“白”又是冷色,它们的花蕊更是增加寒凉性。方子中还用雨露霜雪、蜂蜜、白糖、黄柏,这些也都是寒凉之物,所有的都突出一个“冷”,故名叫“冷香丸”。正如“冷香丸”这一副药,薛宝钗也是“冷”的。薛宝钗的“冷”与她的为人处世哲学有很大关系,正所谓“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薛宝钗不会刻意地同谁好,当然也不会同谁翻脸,她的这种“冷”可以用“无情”来形容。所谓“无情”并不是说薛宝钗象“电脑”一样没有人的情愫,而是说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她有的只是不近人情的,甚至是冷酷无情的“情”。

《红楼梦》中,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虽然书中有很多“比通灵”“绣兜肚”,特别是三十四回,宝玉被打伤,她去探望时,也会“眼圈微红”“送疗棒疮药”等这样的情节,但平心而论,这些都是宝钗在日常生活上对宝玉的关心,都没有越过表姐弟之间的情谊,他们之间的情不可能与宝黛有一致之处而产生过爱情,黛玉爱宝玉,她从自己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出发,使自己的爱情化为一股叛逆的热量,鼓动宝玉更坚定的走自己的叛逆道路,并且也一直与宝玉并肩作战;而宝钗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她以“仕途经济”规箴贾宝玉,要他攻读时文,“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在《红楼梦》中,仕途经济与功名利禄,对宝玉来说,那是水火不相容的,宝钗在这一方面对宝玉是极为不满的,她与宝玉在人生道路问题上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如果说宝钗爱宝玉,那为什么要违背宝玉的心愿,只从自己的封建思想出发,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宝玉,以期达到封建社会对仕子的要求呢?所以,在正常的感情领域里,宝钗对宝玉是无“爱情”的,从这个角度说,这是“无情”的一层意思。

如果,把“情”的含义扩大一点,理解为一般的思想感情,那么,宝钗心肠的冷漠也可以用“无情”来概括。

在第三十二回,在金钏投井事件中,把金钏被迫死的责任完全推给“糊涂人”的死者自己,看看这时的薛宝钗多么的冷酷无情,还有那种“大不了多赏他几两银子”的口气,不用说她那打死人命如同儿戏的哥哥薛蟠,甚至连那么心很手毒的王熙凤都要望尘莫及。第六十六回,薛姨妈告之宝钗尤三姐自杀,柳湘莲出家后,宝钗听了并不在意,还发了一通“前生命定”的议论。她那位“呆霸王”的哥哥,带着小厮四处寻找,甚至还为之哭了一场。三姐自杀湘莲出家,宝钗全不在意,这次比对今钏的冷漠态度更令人难以理解,柳湘莲救过薛蟠的命,而且与薛蟠是拜把兄弟,宝钗不管尤柳死活,想到的是建议薛蟠宴请酬谢经商的众伙计。次日,薛蟠请客,酒席描写极平淡乏味,薛蟠提起柳湘莲的事,长吁短叹,伙计们也不过随便喝了几杯。在这里,薛蟠与众伙计的人情味与宝钗的冷酷无情形成了对比。薛蟠设宴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宝钗的铁石心肠。

对待至情至性的个人情感,宝钗也能做到“无情”。

宝钗在理智与情感的对峙中,她总能理智战胜情感,呈现出“无情”的风范。“结婚是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以“金玉良缘”“弃黛选钗”是荣国府当权者贾母、贾政等人衡量再三的唯一选择。因为,当时的“荣宁两府也都萧索,不比先时光景……人口日多,事物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划的竟无一人……”贾府迫切需要为宝玉选择一贤内助——既能带来财富,又能劝导宝玉走正路,一场由封建家长亲手导演的婚姻轰轰烈烈的上演了,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宝黛之间的爱情,尤其是宝玉对黛玉的情,但她仍能置此于不顾,置自己的感情于不顾,木偶般的被操纵着,任由家长将骗婚者的嫁衣披在自己的身上,无奈地同演着“掉包计”,没有发出一点声息。当她们成婚后,宝玉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怀念黛玉时,她总能理智地处理类似的事情。她所想的也只是如何使宝玉考取功名,无奈宝玉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留给宝钗的只是凄凉。

薛宝钗是一个善于自制、城府很深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她总能理智地、冷静地控制自己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但是,这并不等于她个人就没有感情,或者任何时候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她也有藏不住、守不牢,一时失态,偶尔忘情的时候,“失态”之于“常态”,当然是矛盾的,但同样都属于薛宝钗。如在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那一节,作者交待了袭人手中五色鸳鸯的针线活计,花样精美色彩鲜亮,引得“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转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扮演了在宝玉床前刺绣,并赶蚊子的角色,这对平日自重的宝钗实在是一种忘情失态。还有“滴翠亭扑蝶”情节,彩蝶的出现,诱发了宝钗的“童心”,“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如此兴高采烈,天真烂漫,对于宝钗说来倒真是罕事,足见她忘情、失态几乎到了不能自制了。

在薛宝钗的形象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的趋炎附势、城府极深、冷酷无情。作者的赞美与批判、肯定与否定,不是平行的,而是交融的,批判中寄于一定的同情,赞赏中给予一定的贬谪。宝钗就是如此一个矛盾体,正因为矛盾所以才活了起来,才值得人们去细细的品位欣赏。

就薛宝钗这个形象而言,今天我们的认识同作者的意图恐怕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封建时代的作家具有现代人的觉悟,去明确地、自觉地批判她身上封建正统的道德规范和安分随和的人生态度。然而在小说关于薛宝钗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全部具体描写中,我们却看到了她丰富生动的形象和内心世界。从她的“会做人”可以感受到中国封建的宗法社会相沿已久的思想道德习惯等怎样地渗透在她的心灵和仪态之中,从而认识到她的悲剧的社会原因。

曹雪芹不知道封建社会这个概念,但是他对当时的浊恶社会是反感的,厌弃的。他对这个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众多的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主题已经非常鲜明的表露。但是,对单个形象如薛宝钗、林黛玉等,其塑造的真实本意已经无从考究。因此对她形象的争议,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长期存在,我们在这里只是说出对这个人物的一点看法,希望大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的看法能客观、全面。大家的集思广义终有一天会还薛宝钗这个形象一个真实的面目

二、关于薛宝钗的长篇评论

《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多侧面的、复杂的。作者“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作模式,写出了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即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如果不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分析,以偏概全、以一叶遮森林,我想凭几个缺点就很容易给薛宝钗定论了。不过,这是不是曹雪芹的本意呢?我认为不是。作者塑造“薄命司”中众多女子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批判反面人物,歌颂正面人物。他只是通过展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深闺的不谙世事的女子所罕有的才情,以及她们所经历的坎坷的遭际,来表达对她们深切的同情和真诚的赞美,同时用她们的这种无邪、率真的“美”的毁灭来暗示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遭受的更悲惨境遇,从而发泄出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文学作品中与主角伴得越近的人性格常常是很有特色的,薛宝钗的形象也一样。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作者既写了她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又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了她性格中的弱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且分析出它存在的原因是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太深,无法摆脱这沉重的约束。其实这与薛宝钗的生长环境有关。她出身于封建皇商家庭,“家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慧质的她看过许多复杂争斗所带来的残酷。她深知自己做为一个女人力量的弱小,在这个男权的社会里,无论自己有多大的才干,这种的反抗注定是要以失败告终的。因此她养成了一种“罕言默语”的生活习惯。以无言来表达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这确实很无奈,但对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她却没有料到这种人生态度会把她推入一条不归之路。因此薛宝钗决不是什么阴险奸诈、处处搞阴谋诡计的人,否则作者决不会在薛宝钗判词中,将她与林黛玉并列,写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总之,我对薛宝钗定位的看法是:虽然薛宝钗在重要性方面次于林黛玉,但她决不是“林宝爱情”之间的小丑性人物。她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压榨得思想禁锢、行为僵化、可悲可叹的女才子。她作为“薄命司”中的一员,终逃不出“一哭”、“同悲”的命运。她的一言一行所体现出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但是作者越是渲染和赞美她的才貌,就越能让人更好地批判她封建品德。但同时,作者并不是把她写成一个小丑,而是通过对宝钗的批判来达到谪指封建制度的目的,贬中有褒,褒中含贬,但基本持否定态度,我想,这就是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薛宝钗 的特点

宝钗形象上的特点:

一、慧质

她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有广泛的涉猎。连以“杂事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树的解释。

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别开生面。”其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荣典雅、含蓄深厚的风格。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与之抗衡。

二、恬淡

曹雪芹写宝钗极力突出其朴互淡雅的形象。如第八回对其住所环境的描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四十回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己。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俗话说“观人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就可以看出几分该人的性格的。宝钗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想来和这有极大的关系的。

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有人用这种明哲保身式的处世之道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然而宝黛也是不喜出风头,不喜有涉是非的。三人同样了解世俗的浊恶。为何宝玉、黛玉成了正统的叛逆,可宝钗却成了正统的信徒!显然,这在常人看来都是很难理解的。其实,宝钗这种态度和她的生活环境有关,薛家是商人和官宦的结合。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她深知这种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复杂和斗争的激烈,因而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让自己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静。但是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明哲保身,这对一个弱女子来说是公平还是一种克刻,我想大家应该会明白的。

三、宽厚

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甲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

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从上面这些都可以看出她待人的宽厚,为人的真诚。

四、豁达大度

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从自己的月钱中拨出银两;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在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来看,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然而,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它事务上面下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贾探春”。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就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淌这滩浑水.她和林黛玉都是世俗的反叛者,不过,林黛玉是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斗争方式来硬拼,而宝钗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我想宝钗“山中高士”的名谓应该是她最后的真实结束。(注:我认为宝钗的最后结束应该是独自隐居山中,而不是像续书所说的“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作者的真实意图应当是让“木石之盟”、“金玉良缘”,最终都陪葬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没落中。)

且不论《判词》和《终身误》都是钗黛合题一咏,仅就庚辰四十二回前批来看,无论作者还是脂砚,都认为钗黛是可以并列的人物。遗憾的是,有此评论者在有些方面运用了非白即黑的逻辑,割裂了人物的性格,将宝钗定位在一个市侩的封建卫道士上。在此,我愿谈一点我的意见:这成为个人偏好固然无可厚非,但决非曹雪芹创作这些人物的本意。庚辰本四十二回前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总之,薛宝钗的性格中虽然瑕疵不少,但是恬淡、宽厚、豁达的优点却是主流的。有些人认为薛宝钗是阴险狡诈之人,我认为这是对宝钗形象一种偏激的分析结果。

下面我就某些人的错误认识进行批驳。

有人凭宝钗上京一事认定宝钗是“以待选之名,行抢婿之实”,从而得出结论:宝钗是阴险狡诈之人。我认为这是荒谬的。

首先、上京是薛蟠的主意。“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因此早已打点下行装细软,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等类,正择日一定起身,……他便带了母妹竟自起身长行去了。”薛宝钗那个呆兄纵知道有个宝玉,哪里会想到那么多呢?

其次、孤儿寡母傍依亲戚实属无奈。薛蟠早已不服薛姨妈的管束,故薛姨妈起先想靠兄弟王子腾。谁知一上京王子腾就离京上任去了。薛姨妈早知薛蟠性格,所以特地说“守着舅舅、姨爹住着,未免拘紧了你,不如你各自住着,好任意施为。”借男性亲属管束儿子,堪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了。以上说明,薛家住在贾府,决非什么“行抢婿之实”。至于待选的情节,很可能是书中的一个引子,如“当下安插既定,谁知保龄侯史鼐又迁委了外省大员,不日要带家眷去上任。(蒙侧批:史鼐未必左迁,但欲湘云赴社,故作此一折耳,莫被他混过。”(四十九回)何不批道:宝钗未必待选,但欲借故使进京耳,莫被作者混过。

有些人认为“比通灵”是薛家导演的。

其实,作者并非有意要让宝钗与宝玉来此一段“金玉良缘”。落草时口带下来的东西,摆在现在也是一件相当奇异的事情。清虚观的道士们都曾饶有兴趣的参观过,何况世俗之人。薛宝钗那天也就萌发了一点好奇心。由于是篆文,而且式样很小,所以宝钗看时是颇费了一番眼光的,口中低低地念了两遍,大概是觉得跟自己的象,有点眼熟。但是,她并没有声张。谁知碰巧丫环莺儿在一旁,口没遮拦地说了一句,引起了宝玉极大的好奇心,所以来了一个“比通灵”。这实出宝钗意料之外。如果是薛宝钗着意演出的一出戏,她简直成了一个轻薄无比的女子。脂批怎么也不会批道(宝钗)“一句骂死天下浓妆艳饰富贵中之脂妖粉怪”。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想这些小说行文中所必有的笔墨,是不应该成为作者对某个人物的贬斥的。可是,有些人惯凭主观臆想、只言片语,采取东挪西拼、凝炼成罪的方法给人物下定论,造就了许多不该出现的“异样”结论,将作者着意记叙的几个有特殊才情和秉赋的女子转眼间变成了野心勃勃的阴谋家。而她们,只不过是几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哪里来那么多的心计!不然,宝玉会说:“天下最毒妇人心!”而不会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人早已认定了宝钗“藏奸”,就像认定了邻居的小孩偷斧头,怎么看怎么像。脂批几次强调,《红楼梦》一书写得是“真正情理之文”;“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如是耶?”

下面让我谈谈《红楼梦》中薛宝钗悲剧的真实所在。既然第五回明说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而且书中所有女子皆出于“薄命司”,那么薛宝钗理所当然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作者在行文中,对薛宝钗的着色相当多的。观其言行、举止和探其生活环境,宝钗的悲剧实际上是“女夫子”性格的悲剧:

所谓“女夫子”性格,其实就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反映。不能反抗,当然只能以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生活,而这达到了极限就会转变为对自己的一种刻簿和对既定的生活模式的麻木遵守。整个人虽说有肉体却没有了精神和活力,一切的一切都听凭世俗的安排,这最终当然会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悲剧。

宝钗作为“女夫子”角色出现的地方还真不少,举例:

宝钗的诗写得不错,但是和黛、湘不同,她认为写诗总是“分外之事”,《蘅芜夜拟菊花题》一回,对湘云说:“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

第三十六回“兰言解疑癖”一回,“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她的可悲就在这里,完全把生活中所有的爱好都抛弃了。行为的好坏,全凭社会上的既定的生活准则确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成为了一个思想和行为都僵化的木偶人。

宝钗有时若去劝宝玉“立身扬名”等事,宝玉总是十分反感,“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一个“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的女儿,染上“钓名沽誉之风,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特犯了“蠢拙古板”,岂不可惜!这是宝玉对薛宝钗的可惜,也是作者的惋惜.作者知道宝钗的悲剧,但是宝玉并不知道这些话的说出并不是宝钗的天性,她的天性已经被挤到了心灵的最深处封闭起来了。

综上所述,宝钗的才学,情感等都在这畸形的社会中被压抑得只剩“小荷尖尖角”,而且这“尖尖的一角”,这仅有的一丝生存空间也只有在和大观园中众姐妹无拘无束的交往中才偶然显露出来。社会的既定生活规则和强烈的道德观让她对自己的生活形象已经不再希求什么,整个人已经麻木。这说不得可爱,也说不得可恶,唯一能说的是可叹和可悲。所以作者说“可叹停机德”和“悲金悼玉”。

宝钗成为“女夫子”根源不在自己,而在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红楼中的女性,都有着卓越的气质和禀赋,但是都毁在丑恶的社会里。杀死迎春的可能是“硬刀”;杀宝钗的就是封建礼教这把“软刀”了。宝钗的悲剧从本质上和其他红楼人物的悲剧是一样的。

曹雪芹不知道封建社会这个概念,但是他对当时的浊恶社会是反感的,厌弃的。他对这个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众多的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主题已经非常鲜明的表露。但是,对单个形象如薛宝钗、林黛玉等,其塑造的真实本意已经无从考究。因此对她形象的争议,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长期存在,我在这里只是说出我对这个人物的一点看法,我希望大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的看法能客观、全面。大家的集思广义终有一天会还薛宝钗这个形象一个真实的面目。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