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燕窝大咖

傣族糯米粑粑的做法

燕窝大咖 2024-05-11 5
傣族糯米粑粑的做法摘要: 本文目录云南14种特色粑粑,最后一种快失传了,尝过的真有福傣味的制作方法傣族的饮食是什么一、云南14种特色粑粑,最后一种快失传了,尝过的真有福饼,在云南,被称作“粑粑”海参菜单及做...

本文目录

  1. 云南14种特色粑粑,最后一种快失传了,尝过的真有福
  2. 傣味的制作方法
  3. 傣族的饮食是什么

一、云南14种特色粑粑,最后一种快失传了,尝过的真有福

饼,在云南,被称作“粑粑”。

虽说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云南人的饮食应该和其他南方地区一样,以大米作为主食,但是云南人对于粑粑的喜爱,丝毫亚于北方人。

到了云南,你会惊讶于云南的粑粑竟有如此丰富的做法,下面,就给你介绍几种在云南最受欢迎的粑粑。

看过之后,到云南一定要尝一尝正宗的云南特色粑粑。

第一种:昆明摩登粑粑

这是昆明著名的小吃。

一种用面粉、玉米或是糯米和猪油、芝麻、肉丁等制作而成的食品。

“摩登”一词源于法语,意为时髦,昆明人把它当作漂亮的意思。

品种的创造者是原昆明绥靖路年轻漂亮、经营有方的姐妹俩,由他们制作的粑粑销量极好,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小吃叫做摩登粑粑了。

摩登粑粑表皮酥脆,内里柔软易爵,口感甜而不腻,兼有奶油的鲜香。

官渡粑粑

官渡古镇的著名粑粑,其实就是麦粑粑。

这麦粑粑用筋道的面粉,特色的饼馅,一股脑儿摊近平底锅,然后等待慢火烤炙后飘出诱人的香,便可大口食用。每次去官渡古镇许多人都少不了要买上几个,胡麻香滑,豆沙甘甜,豆米爽口,白糖花生酥甜。

洋芋粑粑

将洋芋洗干净,煮熟,剥皮,捣成泥状,加入适量的面粉制成的糊放在勺中,浸在油锅里炸至金黄,取出后即成一圆勺状,边上较薄,中间稍厚的粑粑,撒上椒盐和辣椒面,吃起来清香可口,微辣,兼有花椒的香味。

这就是昆明街头巷尾,小吃摊上常见的洋芋粑粑。到了后来,洋芋已经不再是粑粑唯一的主角,豌豆,虾米等都纷纷出场,不过最受欢迎的还是原汁原味的洋芋粑粑。野生刺参

米浆粑粑

白白的米浆,倒入黑色圆形的模子里,在噼啪的火床上翻烤,直到发糕激情昂扬的胀起来。

米浆粑粑外表金黄酥脆,里面洁白软糯,热气腾腾而又微酸甘甜.。

做米浆粑粑讲究的是手艺:粑粑的酸度全看米浆碰到灼热的生铁后那瞬间的反应;粑粑的口感需要的是烤粑粑的火候、翻动模子的频率以及烤饼人的耐心。

包谷(玉麦)粑粑

云南把玉米叫包谷或玉麦,包谷粑粑也并不全是包谷做的,是大米,包谷,糯米磨成细粉之后蒸制而成的,吃起来一点也没有玉米面的那种隔嗓子的感觉,反而是香糯润滑,咬一口恨不得把舌头都咬掉。

昆明街边的包谷粑粑都在热腾腾的蒸锅里放着,等着你去挑选,挑好之后,卖粑粑的人会很体贴的给你包两片包谷叶子,让你想闻不到包谷香都难。

第二种:楚雄荞粑粑

荞粑粑是彝族的主食,荞麦是云南高寒地区出产的一种粗粮,又有苦荞和甜荞之分,做粑粑一般用甜荞。

荞麦清凉爽口,而且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是糖尿病人的上佳食物。

因为苦荞粑粑味道略苦,所以在彝族地区,每当春暖花开生产蜂蜜的季节,把苦荞粑粑烧好或煎好后,人们从蜂蜜桶里取出蜂蜜,用树叶包好,蘸食苦荞粑粑,苦中带甜,那番滋味只有吃过的才能体会到。

第三种:大理喜洲粑粑

大理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面麦烤饼。

小麦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发面相当讲究,要加适量的碱,揉透,再用精油分层,撒上葱花,花椒,食盐为咸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红糖包心为甜味。

做成圆形小饼后,一次6个,咸碱各半,整齐地摆在一个圆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饼子朝上的一面刷上一层香油,然后放入锅中烘烤。

大约十分钟后,一锅黄灿灿,香喷喷,又酥又脆的“破酥”出锅了。

喜洲粑粑不仅色美味香,而且廉价实惠,在喜洲吃喜洲粑粑,那是最美妙不过的事。

第四种:丽江粑粑

“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这是滇西的一句民谚,道出了丽江粑粑的魅力所在。

丽江粑粑的主要原料为当地筋麦面、火腿等,色泽金黄,味分甜咸两种。吃起来酥脆可口,香味透心。据说,丽江粑粑是外地人学不去的“专利”,因为只能用丽江的水和麦面,才能作出那个味道。

火烧粑粑

这也是丽江的另一种别样风味的粑粑,是麦面做出来的,它最大的特点不是用油炸,而是直接把生饼直接放入灶心,用灶里面的灶火温度烧出来的,烤熟的粑粑外壳香脆,饼心松软,很有爵头,而且面香味中混合着木柴的香气,特别自然、纯朴。

吃的时候配上一碗浓浓烫烫的丽江鸡豆豆浆,相当爽。

第五种:怒江石板粑粑

石板粑粑是常年居住在云南省贡山一带的怒族独特的传统食品。

用来烙粑粑的不是铁锅之类的,而是块黑色的石板。

这种石板质地与众不同,火烧不坏,浸水不裂。人们从山中挖出石板,用刀削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放在三角上专门烙粑粑吃。烙时不用放油,粑粑也不会粘住石板,烙成的粑粑又松又香,独具特色。

第六种:迪庆水汽粑粑

水汽粑粑是迪庆特有的,看上去很一般,吃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

因为它是伴着酥油茶一起吃的,掰上一小块水汽粑粑,沿着碗边蘸着酥油茶花,让粑粑浸满香浓的茶再放进嘴里,慢慢嚼上一嚼,暖暖的滋味和浓浓的奶香合着粑粑的麦香涌入胃中,神马高原反应都是浮云,这种吃法相当的补充能量。

第七种:西双版纳泼水粑粑

每逢泼水佳节,傣族家家户户都要做泼水粑粑。

其实做法是选用上好的糯米水磨成吊浆粉,加入适量的红糖,将吊浆粉与红糖合成粉团状,然后在芭蕉叶上抹上猪油,将粉团包好压成长条即可上蒸笼。

蒸熟后的粑粑松软而富有弹性。

这种粑粑可以保存一周,变硬可以油煎。有人称它是傣家年糕。

第八种:普洱三尖角粑粑

这是普洱景东,景谷,墨江一带脍炙人口的食品,是民间待客的佳品。

其特点形状如菱角,薄如蝉翼,口感柔和,糯而不粘。

做法是,选优质糯米和饭米三比一的比例混合磨成吊浆,取少量的吊浆做成熟浆疙瘩后搓调入吊浆内始成可塑性筋面。

若吃咸味的,就用火腿,鲜肉,韭菜等做成咸馅。

要吃甜味的,就用白糖,花生,蜂蜜,核桃,芝麻,鸡油做成甜馅。

然后用筋面包裹,并用手指挤捏成三角状,形如菱角,再用芭蕉叶做垫,放在蒸笼内蒸熟既可食用。

第九种文山面蒿粑粑

文山广南县的面蒿粑粑最为著名,广南以俊山绿水闻名,盛产糯米,香米,最有名的是八宝贡米,因此用广南糯米做出来的面蒿粑粑,香软可口,入口清香。

第十种德宠甩手粑粑

甩手粑粑据说源自缅甸、泰国、印度等东南亚热带国家,以鸡蛋液和成的面团,用手甩成片,包入馅料,煎制而成。

色泽金黄质地松脆,味道香甜,有香蕉味、苹果味、菠萝味、葱香味。

第十一种临沧粑粑卷

粑粑卷是临沧市凤庆县一种极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粑粑是用米粉做的,宽10cm,长20cm,厚0.7cm左右。

烤好“粑粑”,涂上“油粉”及佐料,最后用“锅巴”卷起制成,风味独特。

临沧茴香粑粑

临沧老乡在和面的时候,放入茴香一起,做出来的粑粑带着茴香特有的香气,这道美味一直是喜酸辣的临沧人最爱的小吃

第十三种昭通桐子叶粑粑

昭通的桐子粑粑也是深受昭通人青睐的粑粑,取新鲜老嫩适中的油桐叶包上,包的时候将桐叶尾部卷成一个漏斗状,放入原料后将头部盖上,形状一头尖一头平,最后放在蒸笼里蒸,蒸熟后还会有种特殊的清香味,吃后软糯香甜,口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第十四种文山蒸糕粑粑

文山蒸糕粑粑又名糕粽、寿糕,只有办大事的时候才会做,文山菜场偶尔也有卖。但不方便快递,不到文山一般吃不到。

蒸糕粑粑因其做法繁琐费时,年轻人没耐心学。

现在只有老一辈一小挫人会做,如果没有人解决物流问题、工艺问题、经济效应问题的话。估计50年后就再也吃不到这么好吃的蒸糕粑粑了。

我是文小七,这期的【文山百味】到此结束,如果喜欢我们的分享,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明天早上5点半,我依然在这里准时与你分享。

二、傣味的制作方法

傣味介绍:

特点:“酸、辣、香、脆”

米类:1、香竹饭;2、毫诺索;3、毫崩;4、毫栋贵;毫吉阿

肉类:从制作方法分为:烤、蒸、剁、腌、煮、炸六大类,120多种

其中,以猪肉为主料,采用“碎片烤、碎肉蒸、酸肉烤”方法烹制出来的菜肴,香甜鲜美,风味独特;以牛肉为主料,采用“烤干巴丝、剁肉花”的方法烹制出来的菜肴,别具一格;以鸡肉为主料,采用“包蒸、凉拌、碎烤”的方法烹制出来的菜肴,味道鲜美;以鱼为主料,采用“蒸鱼片、烤鱼片”的方法烹制出来的菜肴,肉质软,得味浓,味道更美。(

傣味柠檬鸡

基本材料鸡脯肉300克,面粉100克,细干淀粉30克,鲜柠檬250克,白糖30克,番茄100克,白罗卜500克,蜜樱桃4粒,川盐、料酒、泡打粉、姜、葱、香菜、胡椒粉、鲜汤、湿淀粉、精炼油、化猪油各适量。

制作方法:

1、鸡脯肉洗净,切成长8厘米、横截面0.6厘米的条,入碗,用川盐、料酒、胡椒粉、姜、葱码味;柠檬(一半)取汁;取碗一个,放入面粉、细干淀粉、川盐、胡椒粉、鸡蛋、化猪油等调成糊状待用。

2、用罗卜雕刻成一只雄鸡,作鸣叫状;余下的柠檬、番茄洗净,切成月牙片。

3、取圆盘1个,将雄鸡头朝向盘内摆放在盘子的一边,圆盘四周用柠檬、番茄、香菜、樱桃围边。

4、锅置火上,放精炼油烧至五成热时,将鸡条放入面糊内,均匀地裹上一层后,入锅炸至定形捞出,整齐地堆放在盘子正中。

5、锅置火上,掺鲜汤,放川盐、白糖、柠檬汁等烧沸后,用湿淀粉勾薄芡烧至收汁,舀入味碟中,与柠檬鸡同时入席蘸食即可

香茅草烤鸡肉

【美食杰云南】

把宰好的鸡洗净,放在火炭上烘烤至六成熟,然后把肉剔下来,用舂盐棒捶软、捶碎,把预先切好、拌好的葱、蒜、芫荽、青辣椒、盐等拌合在一起,捏成拳头大小,用洗净的香茅草捆住,用竹片夹起来,放在火炭上烘烤,再抹上猪油继续拱烤几分钟,去掉香茅草就可以吃了。

西双版纳美食

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食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加工食品不用锅具,以天然绿叶——芭蕉叶或柊叶(竹芋科植物)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包烧这种方法,可加工小菜、水鲜、肉食。

可做包烧的蔬菜有野磨菇、野芋杆、南瓜尖、菜豆、甜笋等。每包欲烧蔬菜的原料,需250~300克,加配青椒、鲜姜、蒜、芫荽或刺芫荽。主料配料洗净,切碎,加适量食盐、味精拌匀,用芭蕉叶或柊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在火塘的炭火之下,使其慢慢变熟。包烧的蔬菜,味鲜纯、香中略带辣味(不喜食辣味者,可不加青椒),颇开胃,具有浓郁的乡野风味。

包烧水鲜,可取鲜鱼、鲜鳝鱼、鲜虾作主要原料,重200克、300克均可。配料选用适量烧热的青辣椒末或糊辣椒粉、蒜末、姜末、芫荽、苤菜。将欲包烧的水鲜收拾干净,配料切细,加入适量食盐、味精拌匀后,填入鱼和鳝鱼腹腔(鲜虾只需与配料拌匀),也可用配料包住主料,用鲜芭蕉叶或柊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内的炭火之下,至包内水鲜烧熟。包烧水鲜,菜色白绿相间,味鲜、香,水鲜原味浓醇。

包烧肉类,可用禽肉、畜肉、兽肉为主料,用量一般为200克至300克。以青辣椒、姜、蒜、芫荽、苤菜为配料。肉料洗净剁细,配料洗净切末,加适量精盐、味精,将主配料调合均匀,用芭蕉叶或柊叶包成长15公分,宽10公分的肉包,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的炭火之下烧熟。包烧肉类,由于有叶片包裹,营养物质不易散失,菜色褐红夹绿,味鲜、醇、香、辣,营养丰富。

傣味酸肉西双版纳傣族善于腌渍酸肉,所腌酸肉,以酸牛筋和酸牛头脚最具特色。

酸牛筋,以牛筋(主要为蹄筋)为原料腌制。加工时,将牛筋上的油、肉、粘膜等杂质剔去,取纯牛筋切条,煮至可以嚼食程度,捞出用冷水淘洗、滤干、晾冷。拌以适量食盐、辣椒、野花椒、蒜瓣、姜末,装入瓦坛密封腌渍,使牛筋形成纯正酸味时食用。这道菜,筋白而净,清清爽爽,味微酸,香辣适口,是当地傣味餐馆一道独具风格的主菜。

酸腌牛头脚,一般以一个牛头、4只牛脚为主要原料。先用沸水烧烫牛头、牛脚,刮尽牛毛(有不尽之毛,应用火燎烧后刮除),剔去头骨、脚骨,仅取皮肉用淘米水浸泡,认真搓揉清洗,再用清水漂洗,煮熟晾干,皮肉切片、牛筋切条,加食盐、姜末、蒜末、辣椒面、桔皮、花椒叶、野花椒等佐料和少许稀饭搅拌均匀,装入坛内或竹筒内密封腌制3~5天,使牛肉形成纯正酸味时食用。腌制的牛头脚筋肉,味略酸辛,无油腻感,清凉爽口,宜作夏日冷盘。

油炸花蜘蛛是云南布朗族的风味菜。花蜘蛛学名大腹圆蛛,多生长在山林间,常在树林中结网,个儿比一般蜘蛛大,浑身长满白花斑,故名。宜在夏秋季节捕捉。有解毒功效,可治淋巴结核、疔疮、蜂蝎蜇伤及毒蛇咬伤。入菜煎吃,香味扑鼻,比炸蚕蛹还味香可口。

骨头糁此菜麻辣鲜香,酒香甜润,是布朗族开春后的美味肉食。常于冬末腌制,可贮藏2-3个月不变味,喷香扑鼻。与内地制地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用瓜叶包裹,入罐发酵而成。

喃咪喃咪是傣语,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酱。是用西红柿在炭火上烧熟,去皮,然后与葱、蒜、芜荽、香蓼草、野花椒、剁碎的小米椒、盐拌和而成。通常喃咪与一些煎炸的食品共吃,如果再加上一种当地产的酸果,借那种植物的酸味就更加可口了。

罗嗦罗嗦是傣语,就是我们平时吃的年糕。用浸泡过的糯米磨成浆,制成吊桨面。将花生、芝麻炒香,研细加红糖放入吊浆面拌匀。然后用芭蕉叶包住吊浆面,在蒸笼里蒸熟。这是傣族的一种小甜食,街头有当地人出售,喜欢吃甜食的人会特别喜欢。

酸笋煮鸡用竹笋腌制的一种傣族特色莱,通常与鸡肉或鱼放入锅里同煮。将辣椒、姜、葱放入油锅里炒热,再把酸笋煮鸡(鱼)倒入锅里回锅后,即可食用。这道菜的特点是酸辣可口。

很多人不能接受酸笋的味道,不习惯的人会觉得味道有点惯,但只要吃过的人大多非常喜欢,因为酸笋的加入会把油荤腻化解掉。

炸牛皮这是一道必须与喃咪相配的菜肴。炸牛皮的制作过程十分精细,将刮洗干净的水牛皮放进锅里煮熟,用刀切成小块晒干备用。食用时,把牛皮放进油锅里炸,待牛皮炸泡、变黄,即可取出食用。蘸上喃咪,酸辣清香,吃后胃口大开。

基诺族腌酸鱼基诺族喜爱的一道佳肴。腌鱼时,先用清水将鱼洗净,去鳞,清除内脏和鱼头,大的切断。然后用熟米饭、辣椒粉及盐巴和鱼拌匀,半分钟后装入有清香气息的新鲜竹筒里,并用手按实。竹筒口用芭蕉叶包好封严。腌半个月发酵后取出,随吃随拿。烹调时,起热油锅,放酸鱼翻炒五分钟即可。

肉粥哈尼族称为“欠玛”,主料是鸡肉、大米;配料有蒜、八角、姜、辣椒面、盐巴等。做法是:先将鸡肉刮洗净切成小块,放进锅里盛上适量的水,加盐煮,锅里水开后放进淘洗净的大米和适量的配料。旺火烧煮,待鸡肉熟透,大米成稀稠状即可食用。这是哈尼人接待亲朋好友的必备佳肴。

卵石鲜鱼汤是布朗族的特色菜,鱼汤鲜美味甜,而且具有烧石的干香味。制作时,将河中卵石取来放到火塘中烧红,又将烧红的卵石一个接一个地放入盛有清水和鲜鱼的锅内,直至使水沸腾,然后又将烧红的盐块放入,鲜鱼汤便烧成了。

腌牛脚筋傣族传统性的一道名菜。其原料是黄牛头、脚,佐料有姜、蒜、红辣椒、野花椒叶、盐等。制作时,将牛的头、脚、刮洗干净、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煮烂。将煮烂的头、脚去骨,切成短小的条状,用淘米水浸泡3小时后再用冷水洗干净,滤干。用切细的红辣椒、舂细的姜、蒜、加盐、野花椒叶一起拌拢,装入瓦罐封好。半月后即可以食用。滋味酸香,质地软嫩,清凉爽口。

菠萝紫米饭具有傣族的糯制食品。制作时,首先要把紫糯米用水浸泡七至八小时,然后淘洗干净,与剁细的猪肉搅拌均匀,把准备好的菠萝用刀在其顶部端切出一个盖,然后掏去菠萝心,放入紫糯米,再把切去的盖盖上,放到甑锅里蒸熟,当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时,即可食用。其味香甜可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

香茅草烧鸡傣族的风味菜肴,其做法独特。制作香茅草烧鸡首先要选一只子鸡,宰杀冼净,掏空内脏肚杂,然后用香气芬芳的香茅草包裹,加入葱、姜、精盐等佐料,再用用独特香气的山草金介包扎后,轩于新鲜竹片上烧鸡,烧烤时就有阵阵清香溢出,此菜肴鸡肉鲜嫩,味道独特,香气馥郁,食后令人齿颊留香。

叶包蒸猪肉原料有猪肉、葱、蒜、姜、青辣椒、花椒粉、香茅草、盐等。制作时,将猪肉剔掉皮,洗净,剁碎,放在盆里;将葱、蒜、青辣椒切好,把香茅草结成一个小疙瘩,放入盆内,撒上盐和花椒粉,与剁好的肉调匀,然后用芭蕉叶包成一个一个小包,放在甑子里蒸熟就可食用了。叶包蒸肉软酥香,有花椒香味,十分可口。

毫吉玛这是一种用糯米饭和芝麻做成的粑粑。制作时,先将芝麻舂细,然后把它和刚蒸熟的糯米饭一起舂,待舂细、拌匀,把它捏成一块块饼子的样子即可。这种粑粑有舂好即吃、烘烤、油炸等多种吃法。其做法简单方便,是农家最常见的食品。

傣族烤鱼西双版纳的傣族生活在美丽的澜沧江畔,不仅善于捕鱼,而且善于烹调。当地傣族烹调鱼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除了的腌酸鱼,酸辣鱼外,最独特的要算烤鱼了制作方法是先将活鱼去鳞、从背部剖开,取出内脏肚杂,把精盐、干辣椒、苤菜根等佐料塞进鱼腹,然后用两块竹片把鱼夹在一起,放在火上烘烤。烤至鱼黄出油时就可食用了。烤鱼香嫩爽口,每逢节日、婚庆、招待宾客,傣族都要做烤鱼款待亲戚朋友。

三、傣族的饮食是什么东海海参

1.傣族的饮食

傣族的饮食关于傣族的饮食

西双版纳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傣族还喜欢饮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饮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酿制。

傣族还是喜欢吃竹筒板。竹筒饭的做法是:用一节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装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陆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净泡水后,既可直接装入竹筒再用槛叶半竹筒口塞紧,也可用叶把洗干净的米包起来再装入竹筒。装好以后,放在温火上烧烤,待竹筒表面层烧焦后饭也熟了,剖开后就是香喷喷的竹筒饭。这种竹筒饭,有着特殊的清香味,素称傣家的风味佳肴。是过节或待客的上等主食。

另外,傣族还喜欢吃米线、酸笋、酸菜、鱼类、青苔、蛙类、竹蛆、沙蛆、蜂蛹、酸蚂蚁等。

饭后,傣族喜欢嚼槟榔。许多老年人因长期嚼槟榔,嘴唇、牙齿尽染成殷红色。史书上说的“赤口濮”,一般就是指此而言。槟榔是一种有消健胃功能的中药,是傣家的常用食品。也是待客不可缺少的礼物冷水海参

关于傣族的饮食

西双版纳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

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傣族还喜欢饮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饮料。

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酿制。傣族还是喜欢吃竹筒板。

竹筒饭的做法是:用一节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装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陆稻香米或紫米。

米洗干净泡水后,既可直接装入竹筒再用槛叶半竹筒口塞紧,也可用叶把洗干净的米包起来再装入竹筒。装好以后,放在温火上烧烤,待竹筒表面层烧焦后饭也熟了,剖开后就是香喷喷的竹筒饭。

这种竹筒饭,有着特殊的清香味,素称傣家的风味佳肴。是过节或待客的上等主食。

另外,傣族还喜欢吃米线、酸笋、酸菜、鱼类、青苔、蛙类、竹蛆、沙蛆、蜂蛹、酸蚂蚁等。饭后,傣族喜欢嚼槟榔。

许多老年人因长期嚼槟榔,嘴唇、牙齿尽染成殷红色。史书上说的“赤口濮”,一般就是指此而言。

槟榔是一种有消健胃功能的中药,是傣家的常用食品。也是待客不可缺少的礼物。

傣族的饮食文化

傣族的饮食与饮食结构由其居住的环境决定,因炎热所致,味喜酸、辣、苦(凉),三者皆可助开胃化食,消暑解毒杀菌。

其食物种类极为繁多,除庭园种植和家庭饲养的物产以外,山野河流所产,似乎都可入食,戏言:“凡是绿的都是菜,凡是动的都是肉”。更有一些奇异之物如蚂蚁蛋、蝉蛹、花蜘蛛、竹蛆、沙蛆、青苔等成为傣族喜爱的食品,使外人惊异不已。

食物的烹制方法主要有烤、蒸、炸、煮、腌、剁、舂,特别讲究佐料的配制。烤类食品的配料必具备香茅草。

香茅草是一种用来提取香料香茅油的常绿草本植物,分布于热带河谷地区。烧烤时,将葱、蒜、姜、辣椒、盐等拌合的佐料塞入食物内部,或敷于外表,用新鲜香茅草捆裹好后,便可进行烧烤,烤至半途淋上油,以免表皮烤焦而内部不熟,同时使香茅草的香味随油浸进食品。

较出名的主要有香茅草烤鱼、烤竹鼠、火烧乳猪、烤花蜘蛛、烤竹笋。傣族每餐都喜喝汤,常见的有“杂菜汤”、“酸笋汤”、“干腌菜汤”。

所谓杂菜汤,即以多种蔬菜掺与青椒、酸汤同煮,汤汁酸辣开胃,待客的传统杂菜汤必须具备野芭蕉花、辣藤、南瓜花等。利用酸笋作为配料煮汤是傣族煮类食品中的一大特色,既酸且辣,又不失香甜鲜美。

油炸类食品中较特别的是炸干黄鳝和炸牛皮。元江、新平一带傣族妇女于每年二三月和六七月间捕捉鳝鱼,将新鲜鳝鱼置于火上,至半熟取下,洗净外表后再剔去内脏,内外涂抹花椒面、辣椒面和食盐,晒干保存备食。

傣族爱吃糯食,喜用糯米做各类粑粑。西双版纳傣族常在傣历新年时制作,用以待客和赕佛,以石梓花为传统的配料。

用野芭蕉叶包好,竖于甑内蒸熟,这种粑粑呈褐黄色,自带一股花的清香。元江一带傣族则用名为“麻脆药”的植物块茎做麻脆粑粑。

凉拌类食品是一道开胃的居家菜肴。蔬菜瓜果类、蚂蚁蛋、嫩蝉等昆虫类以及生肉、生鱼、生血等皆可作为原料,配料则包括了小芫荽、大芫荽、香茅草、葱、蒜、野姜、野花椒、青辣椒、小米辣、米醋等。

较具特色的凉拌菜有血旺、剁生、生鱼片、撒撇等。“撒撇”是取牛的苦胆汁配制,先将牛苦胆整个煮熟,将胆汁倒入剁碎了的牛肝、牛心中,配以各种佐料而食,味苦而凉,西双版纳、德宏、耿马一带的傣族喜食,认为宰牛不吃“撒撇”等于没杀,其也是待客的风味菜。

剁生也多是取新鲜精瘦牛肉,切成薄片放入石臼中舂至有粘性时,倒在砧板上剁成肉酱。剁的过程中放入大量的蒜、野花椒、小米辣等辛辣调料杀菌。

大型节庆时每户皆要做剁生招待客人。这种传统菜肴的制作者是男性,也只有男性进食,认为男性喝酒,可以杀菌。

傣族喜酸,故腌制的咸菜除了菜类腌得酸辣外,连猪肉、鱼、火雀等肉类也具备同样的味道,食用时味鲜甜带酸,肉质极有弹性。傣族也喜用蔬菜、鱼肉、蟹肉、嫩蝉等配野姜、蒜、葱、青椒舂成酱泥,作为糯米饭和其他菜的蘸水,主要有番茄酱、花生酱、青菜酱、螃蟹酱、蝉酱、竹笋酱、鱼酱、青苔酱等。

傣家的食品以糯米做的种类很多。用糯米泡在香竹筒里,在火灰中焐熟,劈开后食用,柔软香甜,是待客佳品。

此外还有扁粽,叫“毫多索”,是节日食品,拌红糖、蛋黄、芝麻做成粑粑,叫“毫崩”;用烘烤做成的“毫吉”;用芭蕉叶包的粽子,叫“毫栋贵”等。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进程中,傣族的膳食烹调别具一格并已形成具有食品文化意义的“傣族风味”。

炸牛衣傣族用牛皮做菜,有腌牛皮、炸牛皮,均属佐酒佳肴。做法是:将黄牛皮的中间皮层切成条,在猪油中用小火焖煮,至皮呈透亮时捞出控油,晒干收存。

食时,再将其用猪油小火慢炸后蘸番茄喃咪(傣语,意为酱)食。此菜口感清脆,辛香回甜,风味独具。

傣族人特色饮食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傣族的饮食习惯有哪些?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浊,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吕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傣族的饮食文化是什么?

傣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腌、烤、炸、生吃—这是傣家菜烹制方法上较为突出的特点。

先说"腌"。最常见的是腌酸菜、腌竹笋、腌鱼、腌猪脚等。最有特色的是腌牛脚筋:以滚开水烫泡、用火燎烧、冷水浸泡等方法,刮干净牛角上的毛,然后切之为条状煮(火巴),以淘米水浸泡数小时后,清洗、晾干,与姜、蒜、辣子、花椒、盐等调料拌匀人瓮,密封瓮口,半个来月即熟。其色乳黄,人口既有韧性感而又(火巴)绵,其味甜中带酸,辣咸适口,是下酒的佳品。

次说"烤"。香茅草烤鸡是一道风味菜海参菜单及做法。用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特产的大枫茅,捆于褪洗干净、肚内填以各种调味料的嫩鸡上,抹上动物油以中火均匀烤之,温度使调料味由内向外散出、香茅味由外向内渗人,肉质酥脆沙嫩,香气氤氲充盈,别的地方无法仿制,是真正的地方风味.烤鱼、烤肉、烤缮……在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真正是无烤不成宴。

再说"炸"。最习见的傣家炸食要数炸牛皮,将剖洗得干干净净的水牛皮煮得熟透,多切为条状晒干,可以较长时间存储。食用时,先以冷油炸之,捞出锅后再以热油炸之,即成又泡又黄、酥香梆脆的下酒菜,蘸以番茄喃咪,可谓五味俱备。用以煮汤,类似内地的"肉叶子",到西双版纳和德宏的游人,没有不尝上一回炸牛皮的。最使人开眼界的是油炸知了背肉馅:将知了(鸣蝉)去翅去脚,用刀将其背部划开,嵌迸肉"末与调料,再将知了的背合拢,捆以细蔑绳,放入油锅中煎炸成深黄,色润油亮,肉松皮脆,酌一盏米酒,慢掇细品,既有味道又有营养,爽口怡神。傣家人说,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水略带碱性,故于该地吃油炸的食品,体内不会生"燥热之火"。这话或许不无道理。

多有生食,是傣家食品给人的深刻印象。傣族地区称为"帕宋"的酸脯菜当然是可以不加烹煮就吃,"帕"是"菜"的意思,"宋"是"酸"的意思。"很酸"的胰菜,在热带竹楼上吃,那是适逢其需。此外,难以计数的大量野·菜如叶子上有细细绒毛的茶叶菜,可以人药的荆芥、水香菜、香辣萝、缅芜要……常常都是拌以哺咪或其他佐料生吃。最好吃的生吃食品之一是青蛙肉剁生,用剁细的蛙肉与切细的葱、姜、芜要、花椒、辣椒面、盐等拌匀,再放人少量柠檬水搅匀,将生猪皮刮洗干净,置于火上烤,待肉皮变成乳白色,略带透明,即取出切成薄片与青蛙肉拌和,鲜甜清脆,酸辣开胃。其他如猪肉剁生、牛肉剁生、鱼肉剁生、马鹿肉剁生……凡肉食均可做剁生,要旨在于讲究肉的新鲜。动物不同,"剁生"味道各异。肉食生吃,内地在古代办风行,如秦末在项羽的鸿门宴上,樊啥"发指毗裂"食"生贵"即生的小猪腿,体现一种粗豪勇武之风。傣族将肉剁而食之,就细致且考究得多了,这大约与傣族的温婉平和有关。日本人也食生鱼片蘸之以芥末等,日本学者寻文化之根,在习俗对比上就很注意傣族的肉食生吃的风俗。看来,吭生肉不仅是一种食物制作方法,而同时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某种痕迹。西双版纳和德宏一带,还吃一种令内地人膛目结舌的食物----"撒撇",是将牛小肠中业已经过胃的消化、与肠液和胆汁搅和过的积存物取出,压挤出其深绿色液体同剁碎的牛脊肉加蒜、葱、辣椒等各种调料均匀拌合,即可生吃,其味苫凉,却有一种无可名状的特殊滋味,在当地亦属不可常得的剁生也可以将"撒撇"同米线拌和一道吃,真是特殊的调味液、奇异的滋味。生吃之俗,还依稀保留着人类童稚时代饮食方法的某种淡淡的胎记,不过是更加精致化而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双版纳地区布朗族的烹食方式上,还保留着更古朴的介乎"火烹"与"石烹"之间的方法,这就是卵石鲜鱼汤的制作法:将火塘内一枚枚清洗干净的鹅卵石次第投人盛有清水和鲜鱼的容器内,使水保持沸腾,然后将烧红的盐放入容器申,鲜鱼汤便告做成。吃这道菜,使人有一种跨越时间隧道回到远古时代用餐的遇想。人类在烹锤方式上,起初是不加烹调的生食,还带着动物界的食法遗存,之后是烧烤加熟的人烹。恩格斯说:"使用火,最终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从而使肉类在肠胃的吸收率据说从23%左右上升到86%以上,并且美味感大增。"石烹"在之后出现,一种是湿式石烹,如布朗族的"卵石鲜鱼汤",一种是干式石烹,即以薄石板作导热媒介加工食品。一般认为当金属器皿出现后,以金属炊具为容器,其导热系数大增,从而使"袖烹"迅速发展,油炸食品成为代表,这就更晚一些。掩渍属发酵食品,与从"火烹"到"石烹"、"袖烹"时间稍参差而并列发展,如是观之,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各族的饮食特色及烹证方法,简直就勾勒了一条烹饪发展史的粗线条。都市大宴,烹饪精巧繁复,千滋百味美不胜食,但往往也就少了原朴的饮食之"根"的那种悠远韵味。西双版纳、德宏在不经意中"把根留住”-----饮食文化之根,这很有意思。

傣族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傣族的特色美食有傣族牛撒撇、傣族烧鱼、傣族竹筒饭、傣族炸牛皮、酸笋煮鱼 1、傣族牛撒撇西双版安傣家牛撒撇是傣族一种风味很独特的食品,主要原料是牛肚。

西双版纳傣家牛撒撇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所用的独特的佐料——牛胃里已和胃液混合在一起,但还没被消化吸收的东西。听上去似乎难以置信,然而如果没有它,牛撒撇就不能成其为牛撒撇。

2、傣族包烧鱼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美食。鱼打理好后,配上葱、姜、蒜、辣椒面及香茅草、槟榔青、野芫荽、盐巴果、小米辣,可煎、炸、蒸、煮、烧烤、腌、熏。

尤以包烧鱼和竹筒烧鱼、烤鱼、酸鱼、鱼剁生、“臭”鱼的做法和味道最有特点。 3、傣族竹筒饭云南傣族竹筒饭是融糥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是云南民族美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特色美食,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普洱地区、临沧地区等等。 4、傣族炸牛皮西双版纳的傣族特色佐酒佳肴,其口感泡脆,蘸番茄酱吃,辛香回甜,独具风味。

5、酸笋煮鱼傣族的一道名菜,酸笋是用夏季出土的嫩竹笋去壳后切成丝,再加入盐巴、辣子等腌成酸味备用,通常与鸡肉或鱼肉放入锅里同煮。

傣族人们的饮食是怎样的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日食两餐,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抓饭吃。

傣族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然后晒干储藏)。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饭合盛些许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特制酱、青苔松佐食。

傣族每年要集体祭祀“社曼”(“披曼”)两次,栽秧前一次、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一次、为谢恩,要杀牛或猪一头,各家男人备贡品送到“社曼”(“披曼”)前,由“陶曼”主持祭祀,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

傣族特色食品

酸肉

傣族传统风味菜肴,用牛肉经过腌制,而后炒制而成。特点是酸香味浓,可帮助消化。制法是将新鲜的黄牛肉用淘米水洗净,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鲜花椒叶、盐、米饭拌匀,装入瓦罐,淋入白酒压实,上盖,用草木灰与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渍一个月即成。将腌好的黄牛肉切成丝,与青蒜苗炒熟。

火烧鱼

傣族糯米粑粑的做法

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特点是软嫩鲜甜,原汁原味。制法是将鲜鱼去鳃和内脏,洗净,将葱花、姜末、蒜末、青椒末、青姜叶末、芫荽末、野花椒叶末、薄荷、茴香叶末、香茅草叶末、草果粉、味精、盐、料酒拌制成馅,装入鱼腹,头尾折拢,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叶,埋入木柴烧后的炭或热灰中烧熟,取出去掉芭蕉叶和香茅草,装盘即成。

腌牛头

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其制法是将牛头、牛脚去毛、去蹄壳,砍成块煮烂,去骨,切成肉条,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时,取出改用冷水洗净,再将野花椒叶、红辣椒粉、生姜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内,加盐、白酒拌匀入味,装入瓦罐压实,盖上盖密封,半月后即成。食时可蒸、可炒,是佐酒凉菜,脆嫩酸香、麻辣清凉。

酸角

冬春两季,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走进傣家村寨,很容易见到一种当地人们特别喜爱的果树——酸角,它树身高大,树干粗糙,枝叶扶疏,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荚果。酸角又称酸豆、罗望子、罗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语)、甜目坎、通血图,为苏木科酸角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该属仅含酸角1种,有两个类型:甜型和酸型。酸角喜欢炎热气候,在年均气温18ºC—24º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区都能正常生长。

傣族虫类食品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去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十足。

傣族特色饮品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阅读
分享